- 黃煌經方使用手冊(第4版)
- 黃煌編著
- 1469字
- 2025-01-21 16:27:28
005 補中益氣湯
古代的內傷發熱專方,傳統的補氣升陽方,具有退虛熱、抗勞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現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護神經、調節免疫、抗病毒、促進精子活力、減輕放射損傷等。適用于以反復發熱、消瘦乏力、氣短懶言為特征的疾病。
【原書配方】 黃芪(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術(以上各三分)。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早飯后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內外傷辨惑論》)
【原書方證】 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
【推薦處方】 黃芪15g, 人參10g, 白術10g, 炙甘草5g,陳皮10g,當歸10g,升麻10g,柴胡10g。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兩次服用。現代也有丸劑及沖劑。
【方證提要】 身熱、煩躁、氣短而口干、自汗、脈洪大而虛者。

【適用人群】 面色萎黃呈貧血貌,體型瘦長或昔肥今瘦;自覺發熱或惡風寒,全身倦怠感明顯,精神不振,言語低微;或自汗,或內臟下垂,或子宮下垂,或脫肛,或腹瀉,或便秘,或腹痛,或頭痛,或昏暈,或視物不清,或浮腫,或小便不利等;口干,或吐白沫,飲食無味;腹平軟,有輕微的胸脅苦滿感;舌淡紅,舌質嫩,苔薄白;脈弱或散大無力。
【適用病癥】 首先推薦以下病癥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亦可基于循證醫學證據辨病使用本方:
(1)慢性疾病的整體虛弱狀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50][51]、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期(A)[52]、老年體弱(A)[53]、多汗癥、易感冒、失眠(B)[54]、功能性便秘(A)[55]、女性壓力性尿失禁(B)[56]、尿道綜合征(A)[57],亦用于手術后免疫功能低下和營養不良(A)[58][59]、消化道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A)[60]、胃切除術后骨軟化(B)[61]。
(2)臟器脫垂等肌肉筋膜松弛病態,如耳管開放癥(B)[62]、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B)[63]、胃下垂、腎下垂(B)[64][65]、脫肛、痔瘡、子宮脫垂(B)[66][67]、陰痿、男性不育(A)[68][69]、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證候群(B)[70],亦用于先兆流產[71]、產后子宮不縮,或臨盆骨盆不開。
(3)用于慢性創面、愈合不良(A)[72],亦用于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A)[73]。
(4)體弱者伴有惡寒發熱等流感樣癥狀,如流行性感冒、干擾素不良反應[74]、多發關節痛[75]。
(5)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生的難治性感染,如結核病(A)[76][77]、禽分枝桿菌綜合征(A)[78]、 MRSA(A)[79][80][81]、慢性乙型[82]肝炎、慢性丙型肝炎(B)[83]、反復生殖器皰疹[84]。
(6)改善惡性腫瘤惡液質(B)[85][86],協同肺癌、乳腺癌的化療(A)[87][88][89]、抗腫瘤免疫治療(A)[90],可用于預防胃腸腫瘤手術應激和炎癥狀態(A)[91][92],但無證據表明其可用于胃癌的術后輔助治療(A)[93]。
(7)風濕病和變態反應疾病,如特異性皮炎(A)[94][95]、過敏性鼻炎(A)[96]、多發性肌炎[97]、蕈樣肉芽腫[98]。
(8)精神疾患相關的乏力癥狀,如慢性疲勞綜合征、抑郁癥、眩暈癥(A)[99]、精神分裂[100]等。
【加減與合方】
(1)潰瘍日久,創面不斂,加肉桂5~ 10g。
(2)咳嗽日久,短氣者,加五味子10g,麥門冬20g。
(3)腹痛,加白芍15g。
【注意事項】 日本有服用本方引起肝損傷[101]和嗜酸細胞性胸膜炎[102]的案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