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讀:《春之死》何許書也?
- 磨鐵經典第8輯:春之死
- (西)梅爾賽·羅多雷達
- 5387字
- 2025-01-21 17:15:49
我第一次閱讀梅爾賽·羅多雷達的小說是在2019年,那時,為了準備約瑟·普拉的《灰色筆記》的分享活動,我讀了多部加泰羅尼亞語文學作品的漢譯本,其中就包括羅多雷達的短篇小說集《沉吟》,深深地被這位作家細膩又犀利的筆鋒震撼,不過印象更深的還是書中收錄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章《梅爾賽·羅多雷達何許人也》。的確如此,雖然西班牙的西班牙語文學與加泰羅尼亞語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對于我們這些西班牙語文學的研究者來說,加泰羅尼亞作家依然十分陌生,所以我當時也有“梅爾賽·羅多雷達何許人也”之類的困惑,只是在讀過《沉吟》后,才對她有了一定的了解,一番查閱后,才知道她的名作《鉆石廣場》和《茶花大街》也早已有了中譯本。
如今,差不多五年過去了,不僅《鉆石廣場》在2023年推出了新譯本,由我的同行、友人魏然老師撰寫專文導讀,《沉吟》以《未始之初》為題再版,小說《碎鏡》有了中譯本,就連大家手中的這本蒙塵明珠般的經典之作《春之死》也在我國出版,似乎梅爾賽·羅多雷達應當已經成為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作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多年之后的今天,那個疑問依然縈繞在絕大多數中國讀者心頭:梅爾賽·羅多雷達何許人也?這既是一種遺憾,也是值得慶賀的事情。說遺憾,是因為還有那么多讀者沒有接觸過羅多雷達震撼人心的文字;說值得慶賀,是因為開始享受這些文字的機會依然在等待著這些讀者。就在今年(2024年),我出版了《不止魔幻:拉美文學第一課》一書,書名既道出了拉美文學的特點(當然了,羅多雷達是西班牙作家,其作品并不屬于拉美文學),實際上也部分反映了我本人的閱讀偏好:比起魔幻或幻想文學,我似乎更喜歡現實性強的作品。可是在讀過《春之死》后,我發現這樣的想法很片面,因為同《沉吟》或《鉆石廣場》等書相比,《春之死》顯然更朦朧、更深邃,幻想和象征的色彩更濃,可我卻獨獨喜歡這一本,我甚至覺得它是我在今年讀過的最好的小說之一。我因而想到,也許不了解羅多雷達的讀者也完全可以把《春之死》作為進入她的文學世界的入口。
但我們還是要先來解決“梅爾賽·羅多雷達何許人也”的問題,因為盡管幻想性很強,但《春之死》依然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1908年10月10日出生于巴塞羅那的梅爾賽·羅多雷達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加泰羅尼亞語作家,她的作品包括詩歌、戲劇、長短篇小說,其中有些作品已經被翻譯成四十余種語言。羅多雷達是家中的獨女,其父母均鐘愛文學(尤其是戲劇)和音樂。另一件為羅多雷達文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的事件是,她的外公佩雷·古爾吉于1910年在自家花園中為他的好友、加泰羅尼亞語詩人哈辛托·維爾達格爾(Jacinto Verdaguer)豎起一座紀念碑,還將這位詩人的代表作刻在了上面。羅多雷達自此將這位詩人視作自己的“導師”,從他的作品中,她學會了熱愛加泰羅尼亞的土地和語言以及鮮花和自然,這些元素也都體現在她本人的文學創作中。
1921年,由于外公辭世,舅舅胡安·古爾吉前來主持家務,羅多雷達早已在頻繁的書信往來中將這位舅舅理想化了,如今更是為他的風度所折服。1928年10月10日,羅多雷達在20歲生日的當天,同這位比自己大14歲的舅舅結了婚,但兩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一年后,羅多雷達唯一的兒子喬迪·古爾吉出生,由于后來長時間的分離,她和兒子的關系始終不佳。這種壓抑的生活氛圍,以及奇特的家庭和婚姻關系實際上也體現在《春之死》中。
1931年,在教育學家、語言學家德爾芬·達爾馬烏的指導下,羅多雷達的文學才華開始顯現。1932年,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個誠實的女人嗎?》出版,并在次年獲霍安·克雷賽斯文學獎。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羅多雷達一邊從事記者工作,一邊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1937年對于羅多雷達的人生來說是個重要的年份,在這一年,她至今仍未引進中國大陸的小說《阿羅瑪》(Aloma)再次獲得霍安·克雷賽斯文學獎,她與丈夫離了婚,而西班牙內戰也在不久之前爆發了。西班牙內戰導致羅多雷達的人生走向發生了巨大變化。1939年1月23日,羅多雷達流亡法國。她本以為流亡生涯不會持續太久,還因此將獨子留給母親照料。而羅多雷達流亡海外,正是出于母親的建議,因為她擔心羅多雷達為左翼媒體工作的背景會招來佛朗哥集團的報復。1940年,為了躲避納粹,羅多雷達和其他許多流亡法國的西班牙知識分子一起逃離巴黎,歷經艱辛跋涉,最終抵達利摩日。1943年年底,她又搬去了波爾多,同曾一起流亡的情人阿曼德·奧利奧爾斯一起生活。戰后,兩人在1946年搬回了巴黎。1951年,阿曼德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譯員,于是兩人又在1953年搬到日內瓦生活。從1958年起,在未和羅多雷達分手的情況下,阿曼德開始與另一個女人保持情人關系,并一直維持到1971年他去世。
20世紀60年代初,在遠離故土二十余年后,羅多雷達在日內瓦開始創作如《鉆石廣場》《春之死》等數部重要的長篇小說。1971年,阿曼德離世,他有另一位情人的事實也最終被羅多雷達獲悉,她深感孤獨,最終于1972年回到西班牙生活,此時離她開始流亡已經過去了三十三年。1983年,羅多雷達患癌癥去世,享年74歲。在她去世三年后,《春之死》才在西班牙出版,最初并未引起廣泛關注,卻在近年聲名大噪,被認為是羅多雷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愛情、孤獨、焦慮、恐懼、死亡……羅多雷達人生中的這些關鍵詞幾乎全部在《春之死》中有所體現,它也被認為是羅多雷達最具悲劇性的作品。故事的敘述者是一個青年人,在故事開始時是14歲,后來隨著情節推移長大成人。他生活在一個我們不知曉名字的殘酷村莊中,這座村莊似乎與世隔絕,附近有座山,山上住著位神秘的老爺,似乎是村子的主導者,可后來也難逃殘酷的傳統與宿命;這里還有條河,村里人會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某個男人獨自跳進河里,從村子底下游到河的另一側,被抽中的人即使沒死在河里,也會受傷毀容。村子里最古怪的傳統當屬“樹葬”,村里人從出生開始就會在亡者森林中擁有一棵屬于自己的長眠之樹,將死之人在未完全死透之時就會被村民從口中灌滿水泥,塞進樹里等死。每次樹葬后,村子里還會進行神秘的慶祝活動,只不過我們不了解活動的詳細情況,因為作為敘事人的主人公還是無法參加類似活動的小孩子,他們在活動期間會被家長鎖起來。而在山的另一側還存在著一些所謂黑影,它們“隨時可能襲擊村子”……
整個故事就在這種詭異而壓抑的氛圍中展開,一切都顯得混亂而零碎,我們無法在書中為這些謎團找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有評論家認為,正確閱讀《春之死》的方式不是糾結于情節發展,而是感受它的氛圍與氣息。
有研究者認為,書中村莊的運轉模式是對佛朗哥政權的隱喻,并由此認定《春之死》是羅多雷達作品中政治性最強的一部。這種看法自然有一定道理。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指出的那樣,西班牙內戰及之后長達三十六年的佛朗哥獨裁統治對羅多雷達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內戰不僅讓羅多雷達感受到了焦慮、彷徨和恐懼,更實實在在地迫使她走上了漫長的流亡之路,但是她并沒有親身體會過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的社會氛圍,而多是在遠距離觀察,再借由想象對那種壓抑和絕望的環境進行夸張,繼而將之呈現在《春之死》中。可以說,這部作品創作于佛朗哥統治在西班牙穩固下來的20世紀60年代絕非偶然。可如果我們簡單地認定《春之死》是對彼時西班牙社會的隱喻,那就只是狹隘地理解了此書的藝術價值,同時也無法解釋為何此書會在西班牙步入民主發展階段二十余年后的新世紀才慢慢獲得閱讀界和評論界的認可。實際上,書中對村子的描寫更應被理解為對人類社會中權力與社會體系運轉機制的關系的描摹。前述種種村子里奇怪的習俗竟然被一代又一代村民接受并傳承,絕大部分人不問緣由地盲目遵從,即是極好的例子。
與此同時,《春之死》又擁有許多可以深挖的平行主題,如羅多雷達一直關注的女性主題。書中的村子里還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孕婦都要被蒙上眼睛,“因為如果她們盯著其他男人看,肚里的孩子也會偷看,然后他們就會長得像那些男人”,而且在村里的男人看來,“女人見一個愛一個,而且懷孕時間越長,墜入愛河的速度就越快。女人會墜入愛河,加上肚里的孩子會偷看,于是不該發生的事就發生了”。這些描寫不禁讓人贊嘆羅多雷達的敏銳,她在數十年前就犀利地觀察到了女性在男性社會中遭受到的種種不公待遇,并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作品將之呈現了出來。而與此同時,這種有些畸形的愛情觀、家庭觀也體現在主人公身上,他目睹父親的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在樹葬中死去的是不是他的親生父親,因為他的父親也有可能是村子里的鐵匠,也就是另一個疑似村子主導者的角色),又與成為遺孀的繼母結合,還生了孩子,這些內容又與羅多雷達自己的生活及情感經歷密切相關,這一點我們在之前已經有所提及了。
村子里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仿佛沒有自己的思想,時常會讓我們想起加繆筆下的“局外人”,即便是看似與其他村民有所不同的主人公,也并未對自己同繼母的關系流露出任何合理的情感(如內疚或自責)。不過,也許他們真的是些“行尸走肉”,是仍在喘息的亡人,畢竟《春之死》是部大量運用象征手法寫成的作品,正如不少學者認為書中時常出現的蜜蜂象征死亡一樣,也許整個村莊就象征著充滿死亡氣息的地獄。談及此處,我們不得不試著對此書做一題解:這部小說的原版加泰羅尼亞語書名為La mort i la primavera,西班牙語版采用直譯的方式譯為La muerte y la primavera,即“死亡與春天”,“死亡”和“春天”是并列的關系,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古希臘傳說中著名的珀耳塞福涅的故事,阿根廷當代著名作家瑪麗安娜·恩里克斯為阿根廷版《春之死》撰寫的前言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代表谷種的女神珀耳塞福涅是宙斯和農業之神德墨忒爾的女兒,她從小和母親一起生活。一天,珀耳塞福涅和寧芙仙女們外出采花,為了采摘一朵美麗的水仙花,珀耳塞福涅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朋友們,就在此時,大地開裂,乘坐四匹黑馬拉著的戰車的冥王哈迪斯出現,把珀耳塞福涅擄去了冥界。焦急的德墨忒爾四處尋找女兒,太陽神赫利俄斯將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德墨忒爾,于是她找到宙斯,要求哈迪斯把珀耳塞福涅送回自己身邊,否則她就會讓大地顆粒無收。害怕萬物荒蕪的宙斯派遣赫爾墨斯去說服哈迪斯送還珀耳塞福涅,可彼時珀耳塞福涅已經在冥界吃下了四顆石榴籽,而食用過冥府食物的人是無法回歸大地的,珀耳塞福涅因而無奈成為冥后,但為了平息德墨忒爾的怒火,她可以在春天回到地面上與母親相見。在這個神話中,珀耳塞福涅既是谷種女神,又是冥后,既代表春天,又代表死亡。據說,當她身處冥界,就象征種子沉睡于黑暗的泥土之中,而當她在春天回到地面上時,則象征種子開始蘇醒萌芽,也便象征著希望。
羅多雷達自然非常熟悉珀耳塞福涅的神話,我們由此可以推測羅多雷達在當年可能為《春之死》設計的兩大主題:死亡與希望。可是縱觀全書,我們會發現書中的死亡完全壓倒了希望。書里,與其他村民不同、似乎并非“行尸走肉”的角色寥寥無幾:主人公、鐵匠之子、牢籠中的犯人……他們隱約具有某種縹緲的反抗精神,似乎想要改變村子的陳規舊俗,但要么毫無行動,要么畏首畏尾,要么行之無效。究其原因,大概這是本“未完成”的作品。創作這部小說的60年代和作者去世的80年代相隔約二十年,然而《春之死》并未在羅多雷達在世時出版,因為她并未按照自己的設計將此書寫完,這可能是因為在她創作本書的過程中,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也可能因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她已不想再陷入壓抑絕望的心態,所以“死亡與春天”才成了“春之死”,似乎只見死亡不見希望。不過,正如此書的西班牙語版譯者愛德華多·霍爾達(Eduardo Jordá)所指出的那樣,羅多雷達雖未按自己的設計寫完《春之死》,但這并不意味著此書內容不夠完整,只意味著某些人物或情節原本可以繼續發展罷了,例如黑影的故事。這種情況有點像羅貝托·波拉尼奧的《科幻精神》,作者本打算讓書里追求文學夢的兩位主人公投身游擊隊,死在戰場上,可真正落筆時卻并未將這一結局寫出,只寫了他們和一群同樣青春激昂的同伴在墨西哥城自由生活、放縱追逐夢想的故事。與《春之死》一樣,《科幻精神》也是作者去世后出版的作品,它如今成了一部展現青春、激情、夢想的佳作。而《春之死》也一樣,雖未將絕望扭轉為希望,可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沒有流于俗套,才原原本本地將彼時西班牙、歐洲或亙古以來人類社會的詭譎恐怖的氛圍展現給了我們,讓我們在讀完全書后有冷汗直冒的驚悚感、震撼感。
去年,我翻譯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遺作《我們八月見》。在保密了幾個月后,這本書在今年3月6日作家誕辰之日與讀者見面了。在作者之子為這本書寫的前言中,我們了解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世時說過那本書不行,要把它毀掉。無獨有偶,羅多雷達在世時也曾在提及《春之死》時表示:“我確信沒人會喜歡這本書。”優秀的作家總是嚴苛的,有時或許嚴苛得有些過分。如今,作為讀者的我們只需平靜地想一想,就會發現,如果沒有《我們八月見》,我們就無法更好地理解如《苦妓回憶錄》等加西亞·馬爾克斯晚年的作品,也無法深入地了解他在人生最后階段對衰老、女性等問題的思考。同樣地,如果沒有《春之死》,我們也就不會發現羅多雷達的文字中竟然還有如此暴風驟雨般的沖擊力、如此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就無法完整地感受羅多雷達作品的藝術美,畢竟按照瑪麗安娜·恩里克斯的說法,《春之死》“是杰作,是陰暗的星辰,是難以隱藏的傷疤”。
無論是《科幻精神》《我們八月見》,還是《春之死》,作為讀者的我們能夠讀到這些遺作,總歸是幸運的。
侯健
2024年10月5日 于西安,
離羅多雷達誕辰116周年還差5天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