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翻案風潮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二卷)
- 顧道驚城
- 4518字
- 2025-01-20 15:42:59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同年閏五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
當年輕的小皇帝坐在寶座上,看著下方朝拜的群臣時,心中難免會有一種“天下為我所有”的暢快:“這一天終于來了,這個國家注定要在我的手中走上巔峰!”但等朱允炆回過神來仔細梳理自己目前的境遇時,卻發現問題一個接一個,不但瑣碎,而且難以解決。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威望和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強,這就使得朱元璋治下的明朝有非常明顯的“強人政治”特色。所謂“強人政治”,就是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其實各種弊端一點都不少,可老朱憑借自己強大的威望和能力,把一切不和諧的聲音都壓到了最低點。整個明朝,我們再也找不出像朱元璋這樣殺伐果斷的皇帝,也找不出像朱元璋這樣軍政大權一把抓的皇帝。
作為這樣一位強勢帝王的接班人,朱允炆所面臨的局面是極其尷尬的。大家都玩過彈簧吧?彈簧被壓得越狠,反彈的力度就越大?!皬娙苏巍钡奶厣褪前迅鞣N矛盾死命往下壓,現在這位強人消失了,你說這反彈的力度得有多大呢?面對這種局面,朱允炆并沒有太好的辦法,他只能通過各種措施加以安撫,希望各方不要失控。
朱元璋為政嚴苛,朱允炆就施以寬宥;朱元璋亂殺亂砍,朱允炆就多方調和。總而言之,如今是新朝新氣象,大家不要把事情做絕,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這就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建文新政”。在新政初期,朱允炆主要為江南地區減賦,讓這些被朱元璋壓制已久的南方官僚獲得喘息之機。按說朱允炆的選擇沒錯,因為這些人是他的基本盤,上位之后加以籠絡可以理解,但總有人認為他做得還不夠。想當初朱元璋在位時,有不少人被壓制得過于難受,現在新君登基,他們手握擁立之功,自然希望獲得反攻倒算的機會。比如,在洪武朝各大冤案中受盡“冤屈”的同僚們,是不是該昭雪平反?比如,朱元璋核查土地時對地主、士紳造成的“傷害”,是不是該得到撫慰?
如果站在平民的立場看,我們自然會覺得這種說辭厚顏無恥;可如果站在官僚、士紳的立場看,我們同樣得承認這種說辭理所應當:“我們官員和士紳才是國家真正的管理者,你老朱家也要依靠我們才能立國安穩,如今我們要點特權怎么了?”
如果是在朱元璋時期,哪怕借給他們幾個膽子估計也沒人敢如此放肆,但朱允炆新君登基,官僚集團自然會想盡辦法試探一下這位新皇帝的水準和魄力,如果朱允炆是“縮小版朱元璋”,那么官僚集團肯定也不敢奓刺??伤麄兩峡聪驴?,左看右看,發現這位新皇帝怎么看都像漢惠帝,那是標準的“柔弱之主”?。〖热蝗绱?,那咱還客氣什么呢?
這也從側面揭示了官僚集團的一個特點:這幫家伙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一樣,遇到獅子、老虎通常只能落荒而逃,但如果獅子、老虎不把它們當回事,它們又會跑到近前,試圖搶奪獅子、老虎的獵物。如果它們發現獅子、老虎已經年老體弱,就會立刻一擁而上,把獅子、老虎給吃了。
面對官僚們的訴求,朱允炆其實挺難辦的。在繼位之前,朱允炆短暫地接受過一些帝王教育,也有一些執政經驗,但這些是不夠的,他欠下的功課實在是太多了。想當初,朱元璋二十八天不上朝,愣是用這種“歪門邪道”給朱允炆籠絡了一大批支持者,他們與皇太孫朱允炆之間有幾分默契和坦誠呢?答案恐怕不容樂觀。
現在,朱允炆為了鞏固地位而打算改變國策,當初擁立他上位的官員們真的會贊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官員們看來,朱允炆施行寬政自然是好的,但朱允炆應該在官員們的“輔助”下開始施政,而不是拋開官員們自己重新建立全新體系,或者說他們認為朱允炆做得不夠徹底,程度還得再猛烈一些。
客觀地說,這幫官僚的做法實在有些過分,可問題是,朱元璋當初用速成的方法為朱允炆構建班底時,有沒有料到會有這一天呢?我的答案是有。
朱元璋出身底層,官僚們什么德行,他再清楚不過了。可如果不用他們,朱允炆就有可能立不穩,那對大明而言才是最致命的。有鑒于此,朱元璋也只能硬著頭皮信任這個以南方人為主的官僚集團,把難題留給了孫子朱允炆。
左右為難的朱允炆是依靠官僚集團上位的,他不便在這個時候與他們撕破臉,估計朱允炆也沒這個底氣,所以他打了一通太極,試圖把局面攪亂。朱元璋去世前明確表示行喪三天即可,不必大動干戈??芍煸蕿蓜傄簧吓_就表示要行喪三年,以示對太祖皇帝的尊敬。
得知這一結果后,群臣紛紛表示應該以日代月:當然了,行喪三天是說不過去的,我們把三年三十六個月簡化為三十六天,其實已經充分表達了對太祖皇帝的敬意。一向柔弱的朱允炆卻異常堅持,非要大家行喪滿三年,同時還對群臣說:“我不是要讓你們哭三年的喪,只希望你們上朝一律穿孝服,退朝之后再穿回普通衣服,吃喝方面也不會對你們提太多要求。”
從表面上看,朱允炆的這種做法符合自己一貫的人設——孝順,可如果我們深究起來就會發現,朱允炆這是標準的“拉大旗,作虎皮”,他在試圖用朱元璋的名頭來壓服各股勢力。朱允炆要求大家行喪三年,就是希望朱元璋的余威能幫自己鎮三年場子,等三年時間一過,自己肯定已經有足夠的機會和方法制服各大利益集團。在為太祖皇帝行喪期間,大家做事情總要有所顧忌吧,誰也不忍心在這種時候惹出大亂子吧,否則你的政敵就有可能借大逆不道的名頭來攻擊你,說你在太祖皇帝行喪期間欲行不軌。這樣一來,朱允炆就可以輕松地團結大多數,攻擊那些跳出來找事的刺兒頭。
單從這件事來分析,可以說朱允炆真是一個聰明人,居然能想出這種法子來延緩矛盾爆發的時間,如果給他三年時間,說不定大明真能在他手中繼往開來??伞皹溆o而風不止”,朱允炆雖然聰明,但他到底還是太年輕,駕馭群臣的手段也不夠嫻熟,所以很快就有人跳出來嘗試破局了。由于朱允炆的下場并不好,所以他在位期間的諸多史料已經被明成祖朱棣篡改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很難完整還原朱允炆與官僚集團的博弈過程,但通過旁證,我們也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在朱元璋執政晚期,他親手處置了藍玉、傅友德和馮勝,而這些人名義上都是皇太孫朱允炆未來的班底。殺光了老臣、宿將,總不能把位置給空著吧,所以朱元璋用另外三個書生填補了朱允炆身邊的空缺,這三人分別是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江湖人稱“齊黃方”。
齊泰是朱元璋委任的托孤大臣,老朱希望他能發揮李善長的作用;黃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朱元璋希望他能成為新君身邊的楊憲;方孝孺則是才華橫溢的賢臣,朱元璋認定他有劉伯溫之才[1]。
身邊有了李善長第二、楊憲第二和劉伯溫第二,治理國家還有何難?不得不說朱元璋的想法還是很美好的。在朱元璋看來,齊、黃、方三人受自己大恩,哪怕官僚集團向朱允炆出招,他們也應該向著皇帝才對。可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齊、黃、方三人在朱允炆和官僚集團暗戰時,似乎只是在不停地和稀泥,并沒有旗幟鮮明地站在朱允炆一方。
朱允炆正打算躊躇滿志地干一番大事業時,卻發現齊、黃、方三人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德行,自己逼得急了,他們就站出來說一些片兒湯話,把小皇帝朱允炆惡心得不行。惡心也沒辦法,人家是李善長、楊憲和劉伯溫再世,自己頂多就是縮小版朱標,雖然從地位上來看,皇帝至高無上,但在權力博弈的過程中,除非皇帝打算用暴力破局,否則皇帝這個身份非但不是優勢,反而是一種負擔。
比如,當小皇帝與托孤老臣發生爭執時,旁觀者會不自覺地站在托孤老臣一邊。朱允炆之所以能做皇帝,不過是因為他投胎投得好,而托孤老臣之所以能坐上那個位置,是因為人家能力和資歷齊備。兩相對照,誰更值得信任,還用說嗎?也別拿皇位競爭勝利者來形容朱允炆,他是怎么上位的,別人不清楚,難道官僚集團還不清楚嗎?要是沒有官僚集團的力薦,朱元璋或許早就冊立其他兒子了。
正因為上述道理,所以很多人紛紛上疏勸告朱允炆:“老臣是國家的財富,陛下萬不可輕慢”“陛下年輕識淺,還是應該多聽大家的意見”……
經過一番較量,朱允炆打算為朱元璋行喪三年的意見不了了之,官僚們給了他一個教訓,又給了他一點面子,這事兒就算是過去了。接下來,自然還是要回歸正題:太祖高皇帝時期有那么多冤假錯案,我們是不是應該想辦法一一糾正呢?
話題繞來繞去又回到老路上,朱允炆煩不勝煩,但又不敢明著頂回去,畢竟自己就是被他們推舉上位的,現在新班底未成,如果沒有這幫官僚支持,恐怕自己就真成孤家寡人了??芍煸蕿烧娓曳煸暗陌竼幔咳绻娓疫@么做,駐扎在邊疆的藩王們就有足夠的理由進京勤王了:我爹才死幾天,你們就敢翻他老人家定過性的大案要案,再給你們幾年工夫,恐怕連建立大明的不世功勛都要被你們獨占了。
眼見朱允炆無動于衷,官僚們更是蹬鼻子上臉,他們唯恐小皇帝又想出什么稀奇古怪的招數來破局,所以干脆先發制人。這一次,他們把目光瞄準了“南北榜案”。
我在卷一中講過,“南北榜案”其實是南方官僚抱團啃食教育系統、排擠北方官僚、圍攻皇權的行為,從性質上講,完全可以與“洪武四大案”并列,但由于朱元璋此時已年老體衰,再加上要給朱允炆的基本盤留一點面子,所以他并未大開殺戒。
朱元璋認為自己是手下留情,可“鬣狗”似的南方官僚們卻認為朱元璋已經是老獅子一頭,“南北榜案”并沒有像“洪武四大案”那樣斬盡殺絕,可見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間。如果能從“南北榜案”上鑿開一個口子,循序漸進,早晚能把洪武年間的各大“冤案”全部翻過來。
力薦朱允炆上位的官僚大多是南方人,他們為“南北榜案”翻案可不會有什么不好意思。就這樣,立刻就有人向朱允炆上疏,希望朝廷能廢除南北科舉分區的舉措。給出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我們都是大明的子民,憑什么北方學子的試卷難度要比南方學子低?這不是歧視南方學子嗎?您可千萬別說南北差異,北方回歸大明懷抱之后,南方一直在給北方輸血,粗略估算也有三十年左右了。三十年的時間,還不夠他們發展嗎?如今還拿學習環境說事兒,是不是太強詞奪理了?
這種話粗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教育的發展并不是短短幾十年就能帶來成效的,而是需要歷經幾代人的積累,才能有一個較好的成果。上疏的官僚們不懂這個道理嗎?他們比誰都明白,但他們就是喜歡“揣著明白裝糊涂”,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朱允炆:“你不廢除南北科舉分區也行,那你能不能把南方多交稅供給北方的政策廢除了?我們憑什么每年都要給他們援助呢?”
朱允炆看到奏折后,整個臉都青了。朱元璋執政期間的確一直偏幫北方,但那是為了團結大多數。北方土地面積比南方大,戰略意義也比南方更重要,南北的關系本就是唇亡齒寒,如果北方發展不起來,南方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可現在就是有人只顧眼前利益,而不管國家大局,就是要欺負朱允炆這個小皇帝初登大位,基礎不牢。朱允炆是如何應對這種局面的,史書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從結果來看,朱允炆應該是在與南方官僚集團的對抗中失敗了。因為建文二年(1400年),也就是朱允炆繼位的第二年,科舉考試雖然也有北方學子的身影,但人數極少,大明的科舉又回到了南方壓制北方的老路上。與此同時,朱允炆還陸續停辦了北方多地的官學,在此次交鋒中,南方官僚集團大獲全勝。
南方官僚們彈冠相慶,自以為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伤麄內f萬沒想到,隨著時局的發展,南北矛盾愈來愈大,以至于當燕王朱棣忍不住動手掀桌子時,大批北方士人抱著雙手在一旁看熱鬧,無視南京朝廷的死活,整個大明在頃刻間亂作一團。
注釋
[1]李善長與楊憲都是明初蓋棺論定的罪臣和奸臣,此處僅以舉例的方式揣測朱元璋對三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