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481字
- 2025-01-17 14:10:49
面對外群體的指責
縱觀歷史,放眼世界,對外群體最常見的指責之一,就是他們不老實、奸詐、卑鄙。埃及的穆斯林對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歐洲人對猶太人、土耳其人對亞美尼亞人,還有亞美尼亞人對土耳其人,都是如此。
這種指責的根源在于人類群體自古以來的道德雙標。人們得到的預期就是,對待自己人要比對待外群體的人更好。原始人的懲罰通常只會施加在欺騙自己族人的人身上,他們也認為欺騙外人是應該的,值得贊揚。就算在文明時代,我們也能看到雙重標準的存在。比如,游客會被多收費;出口商會理直氣壯地向海外出口劣質商品。
如果偷奸耍滑才能夠生存,那么欺騙外人的傾向就會加劇。
“卑鄙”的特質也可能導致他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尋求報復,這是弱者對強者的偷襲。例如黑人廚娘會從白人女主人的廚房“順”走食物,這不僅是出于實際的飽腹之需,也帶有象征性的報復意味。狡猾不止局限于偷竊這種形式,也包括各種各樣的偽裝。一個人為了生存和報復,會不惜阿諛奉承、迎合諂媚、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出盡洋相,這些都會貶低人類互動的道德標準。
遭受偏見的受害者,出現這樣的反應可謂合情合理,但讓人奇怪的是,這種情況實際并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