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感官厭惡

可見的線索就像一個錨定點,讓人想到由此發散的各種事物。我們很快就會從視覺上的感知滑坡到以下思想中:不同膚色的人身上肯定流著不同的“血”,有著不同的體味和原始沖動。我們由此就可以用感官、本能和“動物性”來解釋自己的負面態度。

這個過程非常自然,因為感官上的厭惡或者不愉快實則是人類的共同經驗。每個人都有近乎反射的那種不喜歡或厭惡的感覺,例如蒜味、粉筆蹭過黑板的刺耳聲音、頭發油膩的人、口臭、盤子上的污漬等等。一項研究中,研究員請1000個人說出自己討厭的事物,發現平均每個人會提到21種感官厭惡或類感官厭惡,且大約有40%與身體特征、特殊習慣或衣著打扮有關。

有些感官厭惡或許是天生的,不過大部分都是后天習得。無論從何而來,感官厭惡都會讓我們起雞皮疙瘩,想要盡力避開刺激物,或用其他方式自我保護。這并不是偏見,但為偏見提供了現成的合理化理由。在此,我們又看到了符號和態度上的凝縮。即便是因為其他原因不喜歡外群體,我們還是會說自己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感官方面的原因。

“體味論”如此普遍,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心理學家提出了嗅覺的三個重要特征。

(1)嗅覺具有高度情感性——氣味很少是中性的。惡臭會引人反感和惡心,香水暢銷是因為能喚起浪漫的感受。因此,特定群體的成員身上散發的獨特體味,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好感或厭惡。有的東方人認為白人身上有體臭,而這種特殊的體味則是源于白人吃了太多肉。

在接受偏見的氣味論證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證明體臭真實存在,并非憑空想象而來,而且體味也是特別的,也就是說,相較于(我們喜歡的)內群體成員,體臭在(我們反感的)外群體成員身上更明顯。體味難以捕捉,所以研究起來也很難,不過我們接下來將會介紹非常基本的、具有啟發性的嘗試。

(2)氣味引起的聯想力很強——某種香氣會突然帶來兒時到訪過的復古花園的圖景。麝香味會讓人想到祖母家的前廊。同樣,如果我們將大蒜的味道跟我們認識的意大利人聯系在一起,或把廉價香水味和移民聯系在一起,把惡臭的氣味跟擁擠的公寓聯系在一起,那么再次聞到這種味道時,我們就會想到意大利人、移民和住在破公寓里的人。遇到意大利人會讓我們想到大蒜的味道,甚至能“聞見”它。(因這種聯系而產生的)嗅覺幻覺很常見。正因如此,形成這類嗅覺聯系的人,才會堅持認為所有黑人或所有移民身上都有味道。

(3)人對氣味的適應其實很快。即便空氣中毫無疑問彌漫著強烈的味道(如在體育館、老舊公寓、化工廠),人們適應起來都會很快。不到幾分鐘,我們就聞不到那種味道了。這個事實本身就反駁了“人因為惡心的氣味才反感特定群體”的說法。嬰兒對陌生人的恐懼很快會消失,我們無法讓如此短暫的現象為偏見的理論奠基。然而,有一點確實無疑,如我們說過的,體味具有強大的能力,能讓人與關于某個物體的觀念產生持久的聯系,這種聯系會抵消迅速生成的適應感。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黑人是否真的有特殊的體味?我們對此還沒有定論。

一項研究請50位受試者區分兩個白人男學生和兩個黑人男學生身上的體味,但受試者完全不知道這四名學生的情況。在實驗的前半部分,四名男生剛剛洗過澡;在實驗的后半部分,他們剛剛做完15分鐘的劇烈運動,且出了很多汗。結果,大部分受試者無法分辨體味上的區別,或者說無法正確區分,正確率只比隨機猜測的高一點而已。

這種實驗對于受試者來說很不友好,但兩個種族的學生的汗臭味讓人反感的程度相當。

氣味具有特別的心理特性,承受著主觀親密感受(和偏見)的影響,但它的主要作用似乎是為這種情感狀態提供“客觀”借口或合理理由,畢竟這種狀態太過個人和私密,難以做到自我理解或自我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焦作市| 萨迦县| 长沙县| 宝应县| 梧州市| 广平县| 开封县| 石渠县| 天水市| 阿拉善盟| 安庆市| 延长县| 英吉沙县| 和龙市| 富顺县| 珠海市| 禹州市| 遂昌县| 句容市| 滦平县| 新绛县| 山阴县| 靖州| 昌吉市| 尚义县| 虞城县| 和硕县| 洞头县| 航空| 手游| 荔浦县| 博爱县| 油尖旺区| 文安县| 芦山县| 苏尼特右旗| 嘉定区| 德江县| 镇江市|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