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1332字
- 2025-01-17 14:10:37
言語排斥
敵意很容易從言語間流露。
以上日常的閑聊體現了三個重要的心理現象。(1)第一名說話者自發提到了猶太人,這并不是談話的主題引起的。她的偏見非常明顯,所以才會在閑聊時脫口而出。她對這個外群體的厭惡已經積攢已久,需要釋放。或許,說出心里話能讓她舒服一些。(2)對話的內容本身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兩位女士之間的友好關系。她們要做的是維持友誼,為此,兩個人會對每個話題都盡量保持意見一致。共同貶低一個外群體有助于凝聚這個兩個人組成的內群體。我們已經說過,盡管對外群體的敵意并不是提升內群體凝聚力的必要條件,但確實有強化作用。(3)兩名女士都反映了其所屬社會階層的態度,并表現了某種社會階層的團結。她們仿佛是在彼此勸勉,要維護中上層非猶太人的形象,堅持自己所屬階層的觀點和作風。無需贅述,她們兩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心理學功能。此外,兩名女士都不是極端的反猶太主義人士,她們各自都有一些猶太朋友,都反對歧視和暴力。兩人表現出來的偏見是最低水平的(仇恨言論),但即便如此,這仍透露出偏見這一問題具有復雜性。
玩笑或嘲諷式的仇恨言論通常隱含著溫和的敵意。有些相當輕微,甚至可以揉進輕松的幽默言語中。可即便這些玩笑看似無傷大雅,但有時候或許是掩蓋了真正的敵意,貶低外群體、吹捧內群體的同時讓人毫不設防。
辱罵則帶有更強烈的敵意,像是“猶太佬”“黑鬼”“意大利佬”這種蔑稱,通常源自長久存在的深刻敵意。然而,這里有兩個顯著的意外情況。第一種是孩子們經常是無心地使用這些無禮的稱呼,因為他們模糊地感覺到這種說法有某種“力量”,雖然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第二種,與“上流”階層相比,“低級”階層的人在使用這些稱呼時,其中并沒有包含太多的貶義。因為“上流”階層人士詞匯量更大,語言也足夠豐富以避開使用這些詞——只要他們愿意。
我們此前已經提過,仇恨言論越是不經意地出現,越是與主題無關,其中潛藏的敵意就越強烈。
理發師的情緒突然爆發,這與當時聊的主題毫無關聯,且他的情緒非常激烈。唯一合理的關聯是,有些猶太商人會在附近收購家禽,之后拿到市場上賣掉。如果不愿意,農民其實不必把雞賣給猶太商人。理發師顯然答非所問。
這種與主題毫不相關的、突如其來的偏見,體現出了敵對態度的強烈與明顯。在這種情形下,個體的心智活動受到對外群體敵對情緒的巨大壓力,所以個體等不到合適的場合就會表達自己的敵意。這種態度非常強烈,所以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聯也會引爆它。
仇恨言論達到非常激烈的程度后,就很有可能演變為公開的、主動的歧視,甚至是會演變為暴力行為。某參議員在國會上對一項學校午餐補貼的聯邦法案表示反對。他激動地大吼:“寧可餓死,我們也不想放下身段,讓白人和黑人一起上學。”不難想見,這樣強烈的仇視言論背后肯定有歧視的行為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