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幼主立,暗戰起
書名: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三卷)作者名: 顧道驚城本章字數: 6757字更新時間: 2025-01-20 15:42:55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病逝于北京,享年三十八歲。
朱瞻基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從病重到病逝攏共也沒幾天,這就留下了一個大問題:應該由誰來接班呢?朱瞻基的接班人是他的長子朱祁鎮,據說朱瞻基在病重之后還任命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五人為輔政大臣,希望他們能夠協助朱祁鎮管理好國家。這事本來也沒什么波折,但壞就壞在朱瞻基倉促去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布局。他任命輔政大臣時雖然沒人說什么,但在朱瞻基去世之后,他的母親張太后卻提出了異議,認為朱祁鎮年紀太小,國家出現這樣一位小皇帝不利于長治久安,應改立年長的賢者。
張太后所說的年長的賢者就是她的小兒子,也就是朱瞻基的五弟襄憲王朱瞻墡,這位王爺的風評極佳,朝堂上下一致認為這個人非常不錯,無論公德還是私德,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按說張太后的這個提議也不能說有多離譜,但以楊士奇為首的五位輔政大臣卻強烈反對。
輔政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也很正當:“先帝(朱瞻基)臨終前有遺命,接班人是朱祁鎮,現在先帝尸骨未寒,我們就貿然更改他的遺命,這是大逆不道,我們為人臣子哪能干這種事呢?”
張太后聽后沒什么表示,只是讓大家先回去休息,自己會好好考慮。事后,楊士奇等人細細一盤算,發現問題似乎變得嚴重了:先帝讓我們五人輔佐朱祁鎮,現在太后跑出來橫生枝節,這叫什么事兒呢?于是他們再次上疏:舊主已逝,新君必須盡快登基,希望太皇太后能讓我們見見陛下。
“太皇太后”和“陛下”這兩個稱呼很有意思。張太后是朱瞻基的母親,朱祁鎮是朱瞻基冊立的太子,張太后希望改立朱瞻墡,就是想保住太后的稱謂,輔政大臣們直接改口,這等于是造成一個既定的事實,如果張太后不反對,那么這事就定下來了。
面對咄咄逼人的朝臣,張太后很快就妥協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擁立的接班人朱瞻墡不想當皇帝,或者說不敢當皇帝。張太后為什么要擁立朱瞻墡呢?因為她想獲得更多的權力,而不是讓五位輔政大臣當權,自己成為太皇太后,被高高掛起,當吉祥物。說白了,仁慈柔弱的朱瞻墡就是她選定的“工具人”:你當臺面皇帝,我做幕后主使。
朱瞻墡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這位親王深諳自保之道。據說早在漢王朱高煦造反時,就曾表示自己是清君側,素有仁名的襄憲王朱瞻墡應該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承擔更多責任。朱高煦這話雖沒有明說,但明眼人都聽得出來,這是打算讓朱瞻墡帶頭反對朱瞻基。面對這種傳言,朱瞻墡連夜求見朱瞻基,表示自己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當個太平王爺,同時也不認為朝堂上有奸臣,大家都是一心為國的忠臣,希望陛下不要中了離間計。朱瞻基也沒多說什么,只是好言安撫,然后御駕親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朱高煦被抓后,朱瞻基也沒有在事后找朱瞻墡的麻煩,但朱瞻墡還是感到誠惶誠恐,所以在朱瞻基執政的這十年里,朝臣們幾乎看不到朱瞻墡的身影,這位王爺一直在生病,病剛好接著又病,實在病無可病,就進宮找自己的皇兄,詢問自己什么時候能就藩,京城的風水實在是不對勁,自己待在這里總是生病,實在太不舒服了。
就這樣,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命朱瞻墡就藩長沙府。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次集體行動,因為朱瞻基不只是命朱瞻墡一人就藩,而是讓他的弟弟們集體就藩,可就在這一年,朱瞻基一反常態,反復強調不孝罪,一直從年初講到年尾,這導致當時就有一些小道消息傳出:陛下反復強調子女要盡孝,可轉頭就把弟弟們趕到外地就藩,這顯然是在打擊報復,其他王爺可算是倒了大霉,被襄憲王朱瞻墡連累了。
在這種背景下,朱瞻墡等人如果毫無表示直接就藩,各種流言蜚語就會迅速流傳:張太后尚在,你們這些當兒子的接到離京就藩的任命為什么不據理力爭一下呢?可見你們都是不孝之人。如果朱瞻墡等人據理反駁,就等于打了朱瞻基的臉,皇帝按照祖制辦事難道有錯嗎?你們這些藩王居然還敢討價還價,是不是覺得皇帝好欺負?
朱瞻基這一手非常陰險,朱瞻墡等人同意也不是,反對更不行,就連面見母親時也不敢流露出難舍的表情,否則該怎么說呢?難道說“兒臣舍不得母親,但皇命在身無可奈何”嗎?那不就等于在說是朱瞻基把他們趕出京城的嗎?幾位王爺不敢分辯,于是灰溜溜地前往外地就藩了。
客觀地說,這也不是什么大事,朱瞻墡也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落下話柄,但這件事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朱瞻基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對朱瞻墡毫無芥蒂,只要有機會,他很樂意看到自己的弟弟出洋相。朱瞻基的這種態度被朱瞻墡敏銳地捕捉到了,所以他到了封地之后依然活得戰戰兢兢。
如今朱瞻基去世,朱瞻墡對皇位有沒有想法呢?這個不好說,他那個強勢的母親張太后想讓他出面爭奪皇位,謹小慎微的朱瞻墡一開始也沒有反對,而是想看看朝臣的態度,但是以楊士奇等人為首的五位輔政大臣立場鮮明、態度堅決,這立刻讓朱瞻墡感受到了一絲涼意,他實在沒有與官僚集團斗法的底氣,所以無論張太后說什么,朱瞻墡都是一副窩囊氣十足的模樣。
張太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強人,但她也架不住朱瞻墡不頂事,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太皇太后的稱號,但她并不愿意徹底放手,而是打算利用已經去世的兒子朱瞻基再想辦法撈點權力回來。
朱瞻基是一個注重享樂的皇帝,所以在后宮里有不少新奇的玩意兒,好看的、好玩的應有盡有。據史書記載,在朱祁鎮登基之后,張太皇太后立刻開始整頓后宮,認為朱瞻基執政期間做的事情實在是太不像話,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不務正業,自己這個做母親的也有一定的責任,現在自己把這些奇技淫巧全毀了,免得好孫子(朱祁鎮)遭到禍害。隨后張太皇太后順勢表示,我是當奶奶的,理應勇敢地承擔起引導小皇帝走上正路這份重任。于是,未經同意,張太皇太后就開始堂而皇之地以“皇帝監護人”的形象露面。
張太皇太后屢次破壞官場潛規則,非要站在前臺和朝臣們爭權奪利,這種行為令楊士奇等人非常惱火,但人家畢竟是太皇太后,朝臣們可以硬頂一次,卻不能每次都硬碰硬,否則就會落人話柄:“老婦人不過是想讓小孫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有什么錯?你們是不是想學霍光,把我們逼上絕路?”
官僚集團是愛惜顏面勝過一切的生物,如果真把張太皇太后逼到這個份上,那他們在史書上恐怕也留不下什么好形象。可問題就在于,官僚集團不只愛惜顏面,他們也愛惜利益,如果任由張太皇太后自行其是,萬一她得寸進尺,非要把皇帝牢牢捏在手里,自己再垂簾聽政,又該怎么辦呢?官僚集團勢必大受損失。
就在這時,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從某個角落傳來:“教導陛下走正路當然是對的,但陛下的親生母親(即朱瞻基的皇后孫氏)還在呢,太皇太后這個當奶奶的居然胡亂插手,算怎么回事呢?”
這些話到底是誰說的,史書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但這種想法很快在朝堂上達成共識,楊士奇等人認為,既然關系到朱祁鎮的成長問題,那就不能由張太皇太后獨斷專行,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后也必須站出來承擔責任。
一個家庭中,最難理順的就是婆媳關系,張太皇太后和孫太后這對婆媳雖然不會因為柴米油鹽而心生嫌隙,但由權力糾紛引發的爭端只會更加恐怖且難以調和。張太皇太后一向喜歡打壓孫太后,在她決定出面干政時就曾表示孫太后整日沉浸在喪夫的悲痛之中,身心憔悴正在靜養,暫時無法盡到管教小皇帝的職責,所以自己才被迫站在前臺。
對于張太皇太后的這種說法,孫太后沒有太多表示,她的父親只是一個縣級文職官員,在家族勢力上沒法給她任何助力,又加上朱瞻基剛剛去世,如果此時出來爭權奪利,別人會有不好的看法。張太皇太后資歷老,她愿意頂在前面吸引火力,這是最好不過的。
和張太皇太后相比,孫太后最大的資本就是年齡,朱祁鎮登基的這一年張太皇太后已經快六十歲了,而孫太后還不到四十歲。垂簾聽政可不是什么輕松的活計,讓張太皇太后在前臺頂幾年,等她后繼乏力時孫太后再出手接盤才是更好的選擇。可現在倒好,楊士奇等人公開要求她出面承擔起輔佐小皇帝的重任,孫太后該怎么辦呢?
孫太后的想法肯定是按兵不動,你們愛怎么爭就怎么爭,我坐山觀虎斗。可還沒等孫太后表態,突然又有小道消息傳出:“太皇太后管得挺好的,為什么還要拉出其他人?當今天子究竟是誰的兒子,這話還得兩說呢?!?
明代從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這段歷史之所以有趣,正是因為正史的記載相對簡略,所以我們很難通過正史還原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貌??上嚓P的野史筆記卻非常豐富,各種五花八門的記載都有,這些內容是否可信呢?史學家會告訴你:絕對不可信。而我要對大家說的是:野史筆記的內容是否可信,不該用“一刀切”的方式,只要仔細研究當時各方的反應,就能得出一個大致的結論。
朱瞻基的后宮有許多女人,但大多數都為他殉葬了,我們找不到太多與這些可憐女人身世相關的內容,史料相對豐富的只有四位:胡皇后、孫皇后、吳賢妃和郭嬪。吳賢妃之所以有記載,是因為他的兒子朱祁鈺在后來當了八年皇帝,這一段我們以后再講;郭嬪早亡,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大;最有趣的,是胡氏和孫氏這兩位皇后。
胡皇后是朱瞻基為皇太孫時的正妃,后來逐步從太孫妃升級為太子妃乃至皇后,人生之路一帆風順,但在這風平浪靜的背后,是其他妃嬪赤裸裸的覬覦,為什么呢?因為胡皇后無子。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傳承制度來看,立嫡以長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必須是嫡長子,否則合法性就會遭受質疑。所謂嫡子,就是皇后生的兒子,妃嬪生的兒子叫庶子,一般情況下沒資格繼承皇位。朱瞻基在位期間大明國力強盛,基本不會出現特殊情況,所以他的接班人就必須是皇后生的大兒子,可胡皇后接連生了兩個女兒,就是生不出兒子,大明將來應該由誰來接班呢?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自然是生不出就接著生,直到生出兒子為止,可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朱瞻基在位的時間只有十年,而且也不是平安健康的十年。翻開《明實錄》,我們可以頻繁發現“帝恙”“上病”“上病愈”“帝不適”等詞匯,可見朱瞻基的病肯定不少,他真有時間等待胡皇后生下兒子嗎?恐怕誰也不敢打包票。
就在這種微妙的時刻,朱祁鎮誕生了,他是朱瞻基的長子,可惜是庶長子,因為朱祁鎮的母親孫氏是貴妃,她生的兒子沒資格當太子。對于這種局面,孫貴妃很不滿意,她認為胡皇后既然生不出兒子,就不應該繼續賴在皇后的位置上,而是應該讓給自己這個為皇帝生出兒子的“有功之臣”。
我們很難判斷這種床帷之爭究竟是由誰起的頭,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朱祁鎮的誕生大大提高了孫貴妃在朱瞻基心目中的地位,他開始逐漸冷落胡皇后,并在數月之后下定決心廢掉她的皇后之位,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對于朱瞻基的這個決定,張太后表示反對,她認為,除了沒有生出兒子,胡皇后從哪個角度看都比孫貴妃強,這樣賢良淑德的皇后打著燈籠也難找,你這皇帝才當了兩三年,沒必要太早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最好還是再等兩年,胡皇后連生兩個女兒,可見其生育能力還是很強的,再給她一些機會吧。張太后不說這話還好,她剛把話說完,朱瞻基就立刻表示:朕這樣做是為了國家安穩,早點確立太子,對所有人都好,胡皇后的確是賢良淑德,所以她肯定能理解朕的苦衷,這事就這么定了。
朱瞻基為什么要急吼吼地換皇后呢?正史沒有給出答案,野史和筆記的說法是朱瞻基好色,而胡皇后總會約束他,這讓朱瞻基感到十分厭煩,所以他趁著孫貴妃生下皇子,想把這個煩人的皇后給換了,省得她整天啰哩啰唆的。那么問題來了,難道孫貴妃就不會約束朱瞻基嗎?答案是肯定的,孫貴妃在朱瞻基面前乖得像貓一樣,基本上朱瞻基說什么她就聽什么,哪怕朱瞻基說的是錯的,她也照聽不誤。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某日,朱瞻基和孫皇后在花園里觀景聊天時表示自己最近胃口不太好,御廚把菜做得太清淡了,一點味道都沒有。朱瞻基那段時間身體不太好,所以吃的東西都比較清淡,他只是發發牢騷。可孫皇后聽完后卻對朱瞻基說:“那些廚子哪會像我這樣了解您的口味呢?從下一頓開始,您不要吃東西,等我含在嘴里嚼爛了以后再喂給您,這樣是不是就有味道了?”朱瞻基聽后哈哈大笑。
這種八卦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基本把孫貴妃的性格特點描繪了出來,如果是胡皇后聽到這番話,肯定又會像老媽子那樣規勸朱瞻基:您現在身體抱恙,是該吃點清淡的,病好了就可以吃好吃的東西啦。孫貴妃卻不這樣辦事,她抓住一切機會討好朱瞻基,甚至說出了在旁人聽來有些惡心,在情侶之間又小有情趣的話。
據史書記載,朱祁鎮出生之后,朱瞻基曾與孫貴妃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他說這孩子是我的長子,應該立為太子,你覺得呢?朱瞻基這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或許是:我想把胡皇后廢了,讓你當皇后,你生的兒子當太子,你覺得好不好?第二層意思或許是:胡皇后沒有兒子,但我依然很愛她,你生的這個兒子能否過繼給胡皇后呢?
如果是第一層意思,那么孫貴妃自然會大喜過望;可如果是第二層意思,恐怕她只會欲哭無淚。所以孫貴妃巧妙地回復道:“皇后最近身體不太好,陛下應該多關心她,肯定很快就會有下一個皇子出生,我的兒子頂多就當個藩王?!边@就等于委婉地告訴朱瞻基:如果您打算立朱祁鎮為太子,就請立我為皇后,否則的話,您還是保佑胡皇后能為您生個兒子,既然我只是貴妃,那我的兒子安心當個藩王就好。
一樁樁一件件,無不表明一點:孫貴妃絕不是省油的燈,她早就覬覦皇后之位,朱瞻基之所以會廢掉胡皇后,她的枕邊風功不可沒。
我們能分析出來,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心里肯定也有數,所以在胡皇后被廢之后,張太后對她的恩寵不減反增,經常邀請她來自己的居所小住。后宮但凡有大宴小聚,只要張太后、胡廢后與孫皇后三人同時在場,座次必然是張太后居首,胡廢后居次席,孫皇后排第三。按說這不合禮法,可張太后給出的解釋是,胡氏被廢以后已經出家,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必在意后宮的禮節,只需注意長幼順序即可。這令孫皇后非常不開心,但她也沒辦法,不敢得罪張太后,所以只能坐在第三的位置上賠笑。
張太后和孫皇后貌合神離是公開的秘密,所以在朱祁鎮出生之后,立刻就有傳言說朱祁鎮根本不是孫氏的兒子,而是朱瞻基在某個醉酒的夜晚臨幸某位宮女所生,孫氏封鎖消息以后,把朱祁鎮搶了過來,當成自己的兒子。
這個說法雖出自正史,但史學界的主流意見認為相關內容靠不住,是好事者瞎編出來抹黑孫皇后的。這也不奇怪,根據上述幾個事例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在廢后風波中,孫貴妃不但得罪了賢良淑德的胡皇后,更得罪了精明強勢的張太后,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恃寵而驕的狐貍精,這種女人無論在史書上還是在生活中,都屬于風評極差的那一類,她要是真干過搶別人兒子的蠢事,張太后第一個不會放過她,胡皇后為了擺脫被廢的命運,肯定也會把她往死里整。
現在張太后已經升級為張太皇太后,擺出一副“慈祥奶奶”的面孔跳出來刷存在感;孫皇后升級為孫太后,被朝臣們拉到前臺來和張太皇太后打擂臺,一個經不起推敲的謠言卻突然傳遍大街小巷,幕后操縱者到底是何居心呢?從表面上來分析,這件事應該是張太皇太后所為,就算不是她干的,至少她也有在其中推波助瀾??扇绻覀冹o下心來細想,這事又透著一絲詭異,不太可能與張太皇太后有關。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張太后想另立接班人保住自己的太后頭銜,結果被朝臣逼得步步后退,最后不但“榮升”太皇太后,還被迫看著楊士奇等人在朝堂上吆五喝六。隨后她雖然借著朱祁鎮年幼為名撈到了一點監護權,但與楊士奇等人一對比,張太皇太后顯然是弱勢的一方。身為弱勢一方,自然要想辦法拉來更多盟友共抗強敵才是,她又怎么會在這個節骨眼翻舊賬找孫太后的麻煩呢?
張太皇太后和孫太后之間的確有許多齟齬,但作為老辣的政治人物,她很清楚目前的形勢,這時候團結孫太后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她倆能夠精誠協作,在朝堂上的話語權自然會大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放任謠言蔓延的人絕不會是張太皇太后,而是楊士奇等人的離間之計,他們希望用這種方法激起孫太后的怒火,徹底瓦解二人聯盟的可能性。
這個離間計不算高明,孫太后應該也能看出來,但那又如何呢?如果孫太后敢不聽楊士奇等人的話,這個謠言就會愈演愈烈。這雖然不至于對孫太后造成影響,但官僚集團又不是只會一招,若論玩下三爛的把戲,他們個個都是行家里手,到時候絕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孫太后就只能整天忙于應付這些破事,根本沒辦法在利益角逐中撈到好處。屆時如果真把后宮的名聲毀得像瓦舍一樣,國家顏面何存?那時張太皇太后還有什么借口再出來干政呢?您老人家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管不好,皇帝陛下的成長您還是別費心了!
我不知道張太皇太后和孫太后之間有沒有溝通過,但就在這則謠言廣為流傳之時,張太皇太后卻突然選擇了偃旗息鼓,給人的感覺是她似乎選擇了認輸。楊士奇等人非常得意:搞黨爭我們才是最專業的,你們這些女人啊,還是窩在后宮里安享晚年吧!
官僚集團當然有資格得意,但在濫用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他們忘了一點,這種做法或許會收到奇效,卻也一定會得罪孫太后。張太皇太后真的認輸了嗎?孫太后真的咽下了這口窩囊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她們用另一種方式與官僚集團展開了新一輪的角逐。這一輪她們不會親自上場,一個奇人將會站在政治舞臺的中央肆意表演,成為新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