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羅馬時代的戰爭——漢尼拔、小西庇阿與愷撒

下一場對歐洲歷史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戰爭發生在羅馬與迦太基之間。在這些戰爭中,漢尼拔進行的戰爭,或者統稱為第二次布匿戰爭的一系列戰役是最具決定性的。這場戰爭由很多階段和一系列戰役組成,每一次都對戰爭的進程起到決定性影響。

第一階段始于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從西班牙向阿爾卑斯山和意大利進軍,到第二年春天他在特拉西梅諾湖將敵軍全殲后自然結束。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失去了除羅馬城墻和城內守軍外的一切防護,如果漢尼拔當時就進攻羅馬,他將輕而易舉地將羅馬擊潰。

人們通常認為,漢尼拔選擇走一條迂回而艱苦的陸上線路而非直接從海上進軍,是因為忌憚羅馬的“制海權”。但是,我們不能用現在我們所理解的“制海權”去解釋那個年代的事情,因為那時船只還非常原始,在海上攔截敵人的能力也很有限。除此之外,羅馬在當時是否擁有較大“制海權”仍然存疑。波利比烏斯在其所著的《歷史》(第三卷,第97頁)中談到特拉西梅諾湖戰役時,提到那時羅馬元老院還在擔心迦太基人“會完全控制海洋”。即使在戰爭的最后階段,羅馬人在多次取得了海戰勝利,剝奪了迦太基艦隊在西班牙的所有基地,并在非洲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后,仍然無法阻止馬戈率遠征軍在熱那亞里維埃拉登陸,或阻止漢尼拔順利地航行回非洲。因此,漢尼拔選擇間接的陸上路線,似乎更有可能是為了號召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對抗羅馬。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次陸上行軍所走的間接路線,以及漢尼拔由此獲得的好處。羅馬人派出了執政官普布利烏斯·西庇阿(偉大的小西庇阿之父)到馬賽,以阻止漢尼拔渡過羅納河。然而,漢尼拔不僅出人意料地在上游越過了這條湍急的河流,而且接著向更北的地方出發。他沒有走里維埃拉附近更平直但也更容易遭遇襲擊的路線,轉而選擇了伊澤爾山谷更曲折艱難的路線。據波利比烏斯記載,當西庇阿在三天后抵達渡河口時,他“非常驚訝地發現敵人不見了;他此前堅信敵人絕不會冒險走這條(向北的)路線進入意大利”。隨后他立刻做出決策,留下一部分軍隊后率領主力及時從海路返回意大利,在倫巴第平原與漢尼拔交戰。但在平原上,漢尼拔的騎兵團充分發揮了優勢。隨后,漢尼拔取得了提契諾和特雷比亞河兩場戰役的勝利,獲得了大量的物資補給和新兵。

漢尼拔成了意大利北部的主人,在那里過了冬。第二年春天,新的羅馬執政官們預料到漢尼拔會繼續推進,便兵分兩路,一路去了亞得里亞海邊上的阿里米努姆(現稱里米尼),另一路去了伊特魯里亞的阿雷提烏姆(現稱阿雷佐),從而分別控制了漢尼拔向羅馬進軍可能會走的東西兩路。漢尼拔選擇的則是通往伊特魯利亞的路線,但他在經過詳細調查后,決定出其不意。據波利比烏斯記載,漢尼拔“發現通往伊特魯里亞的其他道路都很長,敵人也很熟悉,但穿過沼澤地的那條路很短,可以讓他們出其不意地襲擊弗拉米尼烏斯。這正是他所擅長的,因此他決定走這條路。但是當軍隊的士兵得知指揮官要帶領他們穿過沼澤地時,每個人都大吃一驚”。

一般的將領總是喜歡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情,漢尼拔并非如此。像其他偉大的統帥一樣,他寧肯選擇走一條最危險的道路,也不愿在敵人為他設定的路線上與敵人交戰。

漢尼拔的軍隊“沿著一條隱于水下的路線”行進了四天三夜,將士無法睡覺,疲憊不堪,折損了大量人力和馬力。當他走出了沼澤后,他發現羅馬軍隊仍然駐扎在阿雷提烏姆,無所作為。但漢尼拔沒有直接攻擊,《歷史》記載:“漢尼拔想到,如果自己繞過他的營地向遠處進發,那么弗拉米尼烏斯既會害怕民眾指責,又會惱羞成怒,不會看著國家被圍攻而坐視不管。一旦他跟上來了,就有了攻擊他的好機會。”

基于對對手性格的探查分析,漢尼拔了解了對手的心理,巧妙采用迂回戰術。在隨后的行動中,漢尼拔沿著通往羅馬的道路,布置并完成了史上規模最大的伏擊戰。第二天清晨,在霧蒙蒙的黎明時分,羅馬軍隊沿著特拉西梅諾湖邊的山坡緊追漢尼拔,但突然遭到了前后夾擊,措手不及,全軍覆沒。

后世的讀者往往會忽略心理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但正如波利比烏斯在《歷史》中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你俘獲了一艘船的舵手,那么所有船員都是你的俘虜;同理,如果你比敵人的統帥更睿智,整支敵軍也往往會落入你的手中”。

為什么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后,漢尼拔沒有向羅馬進軍呢?這是一個歷史之謎,所有的解釋都只是猜測。缺乏攻城裝備是一個明顯的原因,但未必就是唯一的原因。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漢尼拔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試圖破壞羅馬對其意大利盟友的控制,并希望策反其盟友組成一個反羅馬聯盟。因此,這幾次勝利只是為了在心理上助他更快地實現這一目標。如果他能令作戰條件有利于他的騎兵團,就總是可以確保自己能取得戰術優勢。

戰爭的第二階段始于羅馬采用間接路線作戰,這種間接路線似乎更具希臘特點而非羅馬特點,在后世被人們稱為“費邊戰略”。歷史上曾有許多人模仿過這一戰略,但大多都失敗了。“費邊戰略”的核心不僅是避免戰斗以贏得時間,還要打擊敵人的士氣,進而對敵方潛在盟友產生影響。因此,“費邊戰略”本質上是一種軍事政策或大戰略。費邊很清楚漢尼拔的軍事優勢,不敢冒險做出軍事決定。他一邊試圖避免與漢尼拔直接交戰,一邊組織了幾次小型攻擊來挑戰漢尼拔的耐心,并阻止他們從意大利城市或迦太基基地招募新兵。為了成功實施這一大戰略,羅馬軍隊必須始終駐守山上,以阻止漢尼拔的騎兵發揮其優勢。因此,這一階段實際是漢尼拔和費邊兩人的間接路線的對決。

費邊徘徊在敵人周圍,阻擊零散的敵軍和外出尋找糧食的后勤兵,并阻止他們建立任何永久基地。費邊始終像一個陰影一樣,使漢尼拔勝利前進的光輝變得暗淡。如此一來,費邊既避免了失敗,又令羅馬的意大利盟友變得不那么崇拜常勝的漢尼拔,進而促使他們改變立場。這種游擊式的戰役也恢復了羅馬軍隊的士氣,同時使迦太基軍隊感到沮喪。迦太基軍隊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征戰,他們深知必須速戰速決。

但消耗戰是一把雙刃劍,即使運用熟練,使用者也會感到吃力。尤其是當大眾遭受痛苦,急切希望戰爭有個結果時,他們往往認為只有通過戰斗擊敗敵人才能結束戰爭。羅馬人越對漢尼拔的勝利感到震驚,就越質疑費邊的智慧和戰略,盡管實際上正是“費邊戰略”給了他們恢復的機會。軍隊中一些人野心勃勃、頭腦發熱,煽動人們質疑費邊,批評費邊“懦弱和不思進取”。這導致上層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決定,任命米努基烏斯為共同統帥。米努基烏斯既是費邊的主要下屬,也是他的主要批評者。于是,漢尼拔抓住機會誘使米努基烏斯掉入了陷阱,幸而費邊行動迅速才將米努基烏斯救了出來。

在這次行動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對費邊的批評暫時平息了。但是當他六個月的任期到期時,他因不夠受歡迎而沒能連任,他的戰略也隨之被棄用。在執政官選舉中,兩名候選人贏得了選舉,其中之一就是浮躁無知的瓦羅,正是他早些時候任命了米努基烏斯。此外,元老院通過了一項決議,決定對漢尼拔直接開戰。這一決定是有根據的,因為當時意大利正遭到嚴重破壞。羅馬人用實際行動支持這項決定,他們為公元前216年的戰役動員了一支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在戰爭中投入了八個軍團。但是他們選錯了統帥,瓦羅的能力無法匹配他的好戰精神,羅馬人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另一位執政官保盧斯則對出兵時機保持謹慎,然而他的謹慎策略與瓦羅的意愿相沖突。瓦羅認為:“戰爭不僅需要防守,更需要揮劍向對手進攻。”他公開承諾,無論在何時何地發現敵人,他都會立刻出擊。因此,他抓住了他的第一個機會,在坎尼平原向漢尼拔發動攻擊。保盧斯主張他們應該設法把漢尼拔吸引到更適合步兵作戰的區域,但瓦羅在第二天輪值指揮時讓軍隊前進到了敵軍的近處。第二天,保盧斯讓軍隊留在陣地里,他認為物資供應短缺很快就會迫使漢尼拔撤退。但據《歷史》記載,“瓦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戰斗”。大多數部隊都有這種感覺,他們對拖延感到惱火。“因為沒有什么比停滯不前更讓人無法忍受;人們一旦做出決定,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會毫不猶豫地沖向前方,并接受所有的后果。”

第二天早上,瓦羅指揮羅馬軍隊離開陣地,并挑起了與漢尼拔的戰斗,這正是漢尼拔所希望的。按照傳統的戰術布置,步兵應當被安排在中心,騎兵則在兩側。然而,漢尼拔的陣形布置出人意料。他命高盧人和西班牙人構成步兵隊伍的中心,將非洲步兵向后放在每列隊伍的最后端。這樣的布置使得高盧人和西班牙人成為羅馬步兵的直接對手,他們按照漢尼拔的計劃做出了后撤的假象。如此,原本凸出的隊形變成了向內凹陷的隊形。羅馬軍團為他們的顯著成功興奮不已,越來越多的人擠進了凹陷處,直到因過于擁擠而幾乎不能揮動武器。他們以為自己沖破了迦太基的陣線,實則是掉進了迦太基的包圍中。在這個關鍵時刻,漢尼拔的非洲精兵從兩側夾擊,包圍了密集的羅馬軍團。

這種戰略類似于薩拉米斯島海戰所用的戰略,但思慮更加周全,并巧妙設置了陷阱。從戰術上看,它與柔術的集體戰術相似,基本上是基于間接路線的策略。

與此同時,漢尼拔左翼的重騎兵突破了敵人側翼的騎兵防線,從后方將其包抄,另一側的羅馬騎兵紛紛逃跑,但他們的馬跑不過努米底亞人的馬。努米底亞人追擊羅馬騎兵,重騎兵從后方攻擊羅馬步兵,給出了最后一擊。羅馬軍團被三面包圍,由于人數過于密集,他們幾乎無法自衛。隨后的戰斗轉變為一場大屠殺。根據《歷史》記載,羅馬軍隊的7.6萬人中有7萬人死在了戰場上,其中還包括保盧斯。而頗為諷刺的是,瓦羅卻成功地從他一手造成的災難中逃脫了。

這場悲慘的戰爭一度瓦解了意大利聯邦,但并沒有摧毀羅馬本身。在羅馬人民的堅定抵抗下,以費邊為首,他們團結起來,堅守到底。羅馬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費邊的決心和毅力,無論外界如何批評,他始終堅持回避戰略。另一方面,漢尼拔缺乏足夠的攻城裝備和增援部隊,以及他作為外來侵略者無法征用當地資源,這些因素都對羅馬起到了有利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后來的西庇阿在攻打非洲時發現,迦太基更為發達的經濟結構有利于他獲得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207年,羅馬執政官尼羅使用另一種間接路線戰略,從而終結了這場戰爭的第二階段。當時尼羅悄悄帶領軍隊離開了他們駐扎在漢尼拔對面的陣地,集中力量攻打漢尼拔的兄弟哈斯德魯巴——他剛帶領增援部隊到達意大利北部。尼羅在梅陶羅河擊敗了哈斯德魯巴的軍隊,漢尼拔因此失去了足以助他取勝的增援力量。隨后尼羅及時趕回了營地,漢尼拔此時才得知,敵人的陣地剛剛曾一度空無一人。

此后,戰爭進入第三階段,意大利陷入了僵局。在五年的時間里,漢尼拔在意大利南部停滯不前,而一連串嘗試用直接路線攻擊漢尼拔的羅馬將領,都因太過靠近這頭雄獅而被咬傷,只好撤退。

與此同時,小西庇阿于公元前210年被派往西班牙進行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為他父親和叔父此前的失敗一雪前恥,為死去的將士們報仇,如果可能,還要保住羅馬在西班牙東北部的一小片立足點,以對抗駐扎在此的強大的迦太基軍隊。憑借迅捷的行動、高超的戰術和嫻熟的外交技巧,小西庇阿轉防御為進攻,使用間接路線攻擊迦太基和漢尼拔。西班牙是漢尼拔真正的戰略基地,他在那里訓練軍隊并從那里獲得增援;小西庇阿巧妙地利用這個機會,出其不意,首先奪取了迦太基軍隊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卡塔赫納,隨后使他們的部分盟友反叛,并擊潰了他們的軍隊。

公元前205年,當小西庇阿回到意大利并被選為執政官后,他準備再次使用間接路線對漢尼拔的戰略后方進行決定性打擊,他為此事已經構思了很長一段時間。然而,現在的費邊已經老邁,思維僵化,他強烈建議小西庇阿在意大利境內攻打漢尼拔。“你為什么不直接攻打漢尼拔所在之地呢?為什么要繞那么大一個圈子?你難道希望自己進入非洲時漢尼拔跟著你去嗎?”

盡管如此,元老院最終還是批準了小西庇阿進入非洲的戰略計劃,但他們禁止他征召新兵。因此,當他于公元前204年的春天啟程遠征時,只帶了七千名志愿軍和兩支聲名狼藉的軍團。這兩支軍團因為在坎尼戰役中大敗,曾被罰到西西里駐軍。

在非洲登陸時,小西庇阿遭遇了迦太基唯一可用的騎兵部隊。他巧妙地逐漸撤退,將對方誘入陷阱中,一舉摧毀了敵軍的騎兵團。這不僅給他贏得了加強防線的時間,也對雙方的士氣產生了影響。一方面,羅馬當局更加慷慨地支持他;另一方面,迦太基對其非洲盟友的控制力也遭到削弱。不過迦太基最強大的盟友西法克斯除外。

小西庇阿隨后試圖占領烏提卡港作為自己的基地。他想速戰速決,但這次的情況并不像他之前占領卡塔赫納那樣順利。六周后,西法克斯帶了一支六萬人的軍隊來增援哈斯德魯巴·吉斯戈正在組建的新的迦太基部隊,小西庇阿被迫放棄了圍困烏提卡港。僅僅從人數上看,這支聯合軍隊遠遠超過了小西庇阿的軍隊。他們逼近時,小西庇阿退到了一個小半島上,在那里打造了一條防線(后世的威靈頓借鑒這個防線建造了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小西庇阿首先使封鎖他的敵軍指揮官們放松了警惕,然后佯裝要從海上進攻烏提卡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最后在夜間襲擊了敵人的兩個營地。

小西庇阿首先攻擊了混亂不堪的西法克斯營地,他們的一部分帳篷搭在了防線外,而且是由易燃的蘆葦和席子搭成的。這個策略徹底擊潰了敵軍的士氣,引發了大規模的混亂。利用火勢的盛大,羅馬人攻進了營地之中,而此時哈斯德魯巴的迦太基軍隊正好打開了自己的營地大門,沖向火場救援。他們還以為這場大火是不小心燒起來的,因為天黑時七英里外的羅馬營地還非常安靜,一切正常。當迦太基營地的大門打開時,小西庇阿趁機向他們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省去了強攻的麻煩。據說,兩支敵軍都遭到了重創,總兵力損失了一半。

對這場戰役的分析,將帶領我們從戰略層面到戰術層面。在這次戰役中,戰略不僅為奪取勝利鋪平了道路,而且可以說是直接造就了勝利。勝利是戰略路線的必然結果,因為對毫無反擊之力的敵軍進行屠殺不能稱為戰斗。

取得勝利后,小西庇阿沒有立即向迦太基進發。為什么呢?雖然歷史沒有留下明確的答案,但這比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和坎尼之戰后沒有進攻羅馬的情況更好分析一些。除非能遇到有利時機進行突襲,否則圍攻總是戰爭行動中損耗最大的一種。當敵人仍有野戰軍能夠作戰時,圍攻也是最危險的行為。因為圍攻者比守城的軍隊消耗更大,而且往往最終以失敗告終。

小西庇阿不僅要考慮如何攻克迦太基的城墻,他還必須提前預防漢尼拔可能發起的反擊,這是他精細策略的一部分。如果他能在漢尼拔回來之前迫使迦太基投降,那將為他帶來巨大的優勢。但他的目標是削弱敵人的士氣,以最省事的方式降低敵人的抵抗意愿,而不是大量消耗兵力攻擊。否則,他可能會在漢尼拔返回時發現迦太基的城墻仍然堅不可摧。

因此,小西庇阿沒有強攻迦太基,而是系統地切斷了迦太基的補給供應和盟友往來。最重要的是,他對西法克斯窮追猛打,將其擊敗后大大損傷了敵人的兵力。他還幫助自己的盟友馬西尼薩重新坐上了努米底亞的王位,保障了自己的騎兵來源,以此對抗漢尼拔的主要武器。

為了進一步打擊敵軍的士氣,小西庇阿向突尼斯進軍。在迦太基看來,“恐怖和沮喪是打擊迦太基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加上其他的間接壓力,迦太基軍隊喪失了抵抗的意志,尋求和解。但是當和約條款正等待羅馬批準時,迦太基軍隊得知漢尼拔回來了,并于公元前202年在萊普提斯登陸。因此,他們反悔了,和談破裂。

現在,小西庇阿處于一個艱難危險的境地。雖然他在攻打迦太基時沒有損失多少實力,但在迦太基接受了他的和約條件后,他就讓馬西尼薩回到了努米底亞去鞏固新王國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統帥要么主動進攻阻止漢尼拔到達迦太基,要么死守陣地等待救援。小西庇阿兩者都沒選,他計劃走一條從地形上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路線。

如果把漢尼拔從萊普提斯到迦太基的直接路線想象成沿著倒著的“V”(也就是“Λ”)的右邊的斜線,那么小西庇阿選擇的就是左邊的那條斜線,只留下一支小分隊在迦太基附近扎營。這簡直是最迂回的路線了!但正是這條經過巴格拉達斯山谷的路線,將小西庇阿帶進了迦太基最主要的內部補給來源地。更重要的是,他的每一步都使他更接近馬西尼薩響應他的緊急召喚而派出的努米底亞增援部隊。

這一策略實現了它的戰略目標。迦太基元老院得知了消息,他們震驚于自己的重要領土正被逐步摧毀,派出使者敦促漢尼拔立即出兵干預,攻擊小西庇阿。盡管漢尼拔回復說“不要干預我的計劃”,但還是迫于形勢向西進軍去攻打小西庇阿,而沒有向北去迦太基。這樣一來,小西庇阿將漢尼拔引誘到了自己選擇的作戰地點。在那里,漢尼拔沒有物資補給,缺乏穩定的支援點,如果失敗,他也沒有可以撤退的堡壘。然而如果戰斗發生在迦太基附近,他就會擁有這一切。

現在小西庇阿成功地誘導了敵人來此作戰,他把士氣優勢利用到了極致。馬西尼薩與他會合時恰逢漢尼拔的到來。小西庇阿沒有前進,而是后退了,使得漢尼拔和他的迦太基軍隊在缺水的地方安營扎寨。此外,此地是平原,小西庇阿可以充分發揮他在騎兵方面新獲得的優勢。

在扎馬之戰中,小西庇阿使用高超的戰術擊敗了漢尼拔優秀的騎兵部隊。這是漢尼拔第一次在戰術上失敗,而且由于他采用了錯誤的戰略,失敗的后果也超出了他的預料。由于沒有現成的堡壘可以避難和重整軍隊,他的軍隊在小西庇阿的追擊下全軍覆沒。因此,迦太基選擇了投降。

經此一戰,羅馬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隨后,羅馬向外擴張并成為一個帝國,雖然其霸主地位面臨過多次威脅,但從未受到嚴重的挑戰。因此,公元前202年自然而然地成為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我們明白了此前的一系列轉折點和它們的軍事起因。然而,羅馬終究開始衰退。由于野蠻人的侵略和內部的衰敗,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分崩離析。

這一“衰落和崩潰”的時期持續了幾個世紀,歐洲的人種不再是單一的白色人種,還有了其他各色人種。對這一時期的“軍事統帥之道”的研究可以帶來很多啟示,像貝利撒留和后來的拜占庭帝國的將軍們都從中受益了。但是,總的來說,我們很難明確界定什么是“決定性戰役”,轉折點太過模糊,戰略目的不明確,以及記錄也不可靠,無法為科學推斷提供依據。

然而,在羅馬達到鼎盛時期之前曾發生過一場內戰。這場內戰值得我們研究,一是因為其中出現了另一個偉大的統帥,二是因為它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如第二次布匿戰爭使羅馬登上了霸主地位一樣,公元前50——前45年的內戰使愷撒和愷撒主義統治了羅馬。

當愷撒在公元前50年的12月越過盧比孔河時,他只統治著高盧和伊利里庫姆,而龐培則掌握了意大利及羅馬的其他地區。愷撒有九支軍團,但只有一支和他一起駐扎在拉韋納,其余的八支遠在高盧。龐培在意大利有十支軍團,在西班牙有七支,還有許多分遣隊散布整個帝國。然而,龐培在意大利的軍團并未形成實質性的威脅,因為近在咫尺的一支軍團的價值遠勝于遠在天邊的兩支軍團。愷撒曾因輕率地率領一小部分軍隊南下而受到批評,但時機和出其不意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愷撒在制定戰略時,除了考慮到了這兩個重要因素,還試圖理解龐培的思維方式。

從拉韋納到羅馬有兩條路,愷撒選了更長更迂回的路——他沿著亞得里亞海快速行軍。當他經過這個人口稠密的地區時,許多準備投向龐培的人反而加入了他的行列,這和拿破侖在1815年的經歷相似。龐培派的士氣受到動搖,他們離開了羅馬,撤退到了卡普亞。而愷撒插到了龐培在科菲尼烏姆的先行部隊和在盧塞利亞的主力部隊之間,通過非戰斗手段收編了這支先行部隊。然后他繼續向南,朝盧塞利亞前進,不斷收編敵人的勢力以壯大自己。但是,由于他采用直接路線行軍,敵人急忙撤退到位于意大利東南部的布林迪西防御港。愷撒繼續追擊,促使龐培決定越過亞得里亞海退到希臘。因此在第二階段,愷撒由于過于直接、不夠機巧,失去了一舉終結戰爭的機會,使得他在地中海盆地周圍又耗費了四年的時間。

現在第二場戰役開始了。愷撒沒有跟隨龐培進攻希臘,而是轉而攻擊龐培在西班牙的陣線。他因此受到了許多批評,但事實證明他對龐培無暇顧及西班牙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一次,愷撒又過于直接,直朝位于比利牛斯山后的萊里達的敵人主力推進。敵人得知消息,避免了這場戰斗。愷撒沒能一擊取勝,他的士兵士氣開始下滑。他及時改變了路線才沒有釀成大禍。

愷撒沒有進一步圍攻,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建造人工淺灘上,以便能夠控制塞格雷河的兩岸,而萊里達就在塞格雷河邊上。如此一來,愷撒就對敵人的物資補給產生了威脅,迫使龐培的副手們趁著還有時間趕緊撤退。愷撒沒有阻止他們撤退,但派他的高盧騎兵跟上敵軍,拖延他們的行軍速度。然后,他沒有強攻由敵人后衛把守的橋,而是冒險帶領步兵軍團穿過被認為只有騎兵才能穿過的深水灘,在夜間迂回行進,越過敵人的撤退線。即使在那時,他也沒有發起戰斗,而是反復阻撓敵軍選擇新的撤退路線。他的步兵軍團一路行進,騎兵則持續騷擾并拖延敵軍。他牢牢地壓制著自己的士兵對戰斗的渴望,同時鼓勵他們與敵軍友好相處。敵軍越來越疲倦、饑餓和沮喪。最后,當他驅使敵軍調頭回萊里達時,他迫使敵人占據了一個缺水的位置,敵軍投降了。

這是一場戰略上的勝利,戰敗者和勝利者都沒有流血。敵軍死傷的人越少,向愷撒投降和加入他的新兵就越多。盡管他使用間接路線而非直接攻擊,這場戰役也只花費了六個星期的時間。

但在他的下一次戰役中(公元前48年),他改變了戰略,歷時八個月才取得了勝利,而且還不是完全勝利。愷撒沒有走間接路線,從陸路通過伊利里庫姆進入希臘,而是決定走海上的直接路線。因此,他雖然在剛開始節省了時間,但最后卻花費了大量時間。龐培最初有一支龐大的艦隊,愷撒則沒有。盡管愷撒下令大規模建造或征集船只,但最終只有一部分可用。愷撒沒有耐心等待,而是從布林迪西啟航,只帶了他集結的兵力的一半。

在帕萊斯特登陸后,他沿著海岸前往重要的海港底拉西烏姆(現稱都拉斯),但龐培比他更先到達那里。對愷撒來說幸運的是,龐培一如既往地行動遲緩,因而錯失了機會,沒能在安東尼帶著愷撒的另一半軍隊與愷撒會合之前充分發揮優勢擊敗愷撒。當安東尼在底拉西烏姆的另一邊登陸時,龐培雖然位于兩者之間,但也未能阻止愷撒和安東尼在地拉那建立會合點。龐培隨后后退,愷撒一方的軍隊緊隨其后追擊,但徒勞無功。此后,兩軍在赫努蘇斯河的南岸對峙,而這條河本身在底拉西烏姆以南。

這個僵局最后被愷撒的間接策略打破。愷撒在山丘上艱難地走了45英里,終于將自己的軍隊插在了底拉西烏姆和龐培的軍隊之間。龐培意識到了危險,急忙撤退去保護25英里外的基地。但是愷撒沒能發揮優勢:因為龐培有海上補給,所以以他的性格,他并沒有帶頭進攻。愷撒于是采取了最初的做法:盡管很費力,但他仍然決定封鎖龐培的軍隊。然而龐培的軍隊不僅比他的軍隊強大,而且隨時可以方便地從海上獲取補給或撤退。

即使龐培一向不主動出擊,但面臨如此脆弱的防線,他也沒有放棄這一大好機會。他成功地突圍了。愷撒試圖通過集中反擊來彌補過錯,但失敗得非常慘烈。然而,由于龐培的消極態度,愷撒士氣低落的軍隊竟幸免于難,沒有徹底潰散。

愷撒的部下叫囂著要愷撒帶領他們重新攻擊敵軍,但愷撒已經吸取了教訓,在撤退成功后,他又回歸了間接路線戰略。在這個關鍵時刻,龐培本可以更好地利用間接路線——渡過亞得里亞海,重新控制意大利,在那里,人們因愷撒的失敗而心生動搖。愷撒也清楚地知道如果龐培走這條路線,他將會極其危險。于是他迅速向東移動,對抗龐培在馬其頓的副手西庇阿·納西卡。因此,龐培被吸引去追擊愷撒。他走了一條不同的路線,趕去支援納西卡。

盡管愷撒率先到達,但他沒有安排軍隊防御阻擊,而是允許龐培跟上來。愷撒似乎失去了一個機會,但這也可能是因為他想在底拉西烏姆之后提供一個足夠大的誘餌,刺激龐培公開戰斗。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想法是對的,因為盡管龐培的人數是愷撒的兩倍,他也只是在副手的勸說下才冒險主動進攻。正當愷撒在苦思冥想如何創造戰斗機會時,龐培提前給了他這個機會,雙方在法薩羅交戰。從愷撒的角度出發,這場戰斗無疑過早了,這一點從他的險勝就可以看出。愷撒的這條間接路線恢復了戰略平衡,但他還需要再次采取間接路線戰略來徹底擊敗龐培。

法薩羅一戰勝利后,愷撒緊追龐培越過達達尼爾海峽,穿過小亞細亞,并從那里越過地中海到達亞歷山大港——在此地,托勒密暗殺了龐培,從而為愷撒省去了許多麻煩。但是愷撒因為介入了托勒密和他妹妹克莉奧帕特拉之間關于繼承埃及王位的斗爭而喪失了優勢,白白浪費了八個月的時間。似乎愷撒總是會犯過于關注眼前的目標而忽視了更廣闊的目標的錯誤。在戰略方面,他也總是來回切換,好似有雙重人格。

愷撒沒有乘勝追擊,龐培軍隊利用這段時間重新集結,并在非洲和西班牙占據了新的根據地。在非洲,愷撒的副官庫里奧采取直接路線,使愷撒面臨的困難變得更大。登陸后,庫里奧贏得了初步勝利,但隨即被龐培的盟友朱巴國王誘入陷阱,并被殲滅。公元前46年,愷撒在非洲的戰役拉開序幕,他的行動與他在希臘時的行為一樣直接、急躁且力量不足。他將自己置于險地,但又和此前一樣,憑借自己的運氣和戰術技巧脫險。之后,他在魯斯皮納附近的一個堅固的營地安頓下來,堅守不出,等待支援軍團到來。

這幾個月,愷撒堅持間接路線,避免流血犧牲。即使在援軍到達后,他仍采取間接路線,不過有些極端且作用有限。他組織了多次小型侵襲,打擊敵人的士氣。這種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敵軍的逃兵數量逐漸增加。最后,他采用了一種較寬廣的間接路線,打擊敵人在塔普索斯的重要基地。由此,他創造了一個有利的作戰機會,他的部隊早已迫不及待,無須他的指令就主動發動了進攻,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隨后,愷撒在公元前45年發動了西班牙戰役,給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畫上了句號。愷撒從一開始就努力避免流血犧牲,并在有限的范圍內運用技巧使他的敵人處于不利位置,由他自己來決定作戰時機和地點。他在蒙達獲得了有利時機,取得了勝利,但由于雙方勢均力敵,因此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這表明“經濟用兵”和單純的“節約用兵”是非常不同的。

愷撒的間接路線似乎較為狹隘和不夠出人意料。在他的每一次戰役中,他都打擊了敵人的士氣,但沒能令他們徹底崩潰。原因似乎是他更關注敵軍軍隊的心理,而不是其統帥的心理。他的戰役有助于我們區分兩種間接路線——一是“針對敵軍”的間接路線,二是“針對敵軍統帥”的間接路線。更重要的是,它們最強有力地將直接路線和間接路線區分了開來:因為愷撒每次使用直接路線都會失敗,而每次換回間接路線則會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红原县| 深泽县| 阿瓦提县| 烟台市| 青神县| 吐鲁番市| 通化市| 江源县| 长泰县| 上思县| 嘉鱼县| 栖霞市| 突泉县| 余干县| 东源县| 米林县| 武宣县| 濉溪县| 通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阳信县| 明星| 河北区| 高雄县| 高雄县| 建阳市| 开江县| 贵溪市| 伽师县| 南召县| 隆林| 翁源县| 德清县| 百色市| 哈巴河县| 临高县| 安新县| 宁乡县| 勃利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