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我的會計學的基本思維方式(追究事物的本質)

在這里,我要說明我基本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我的經營學、會計學的出發點。

?依據原理原則追求事物的本質,以“作為人,何謂正確”進行判斷

在對事物做出判斷時,要追溯到事物的本質。同時,要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良心為基礎,把做人何謂正確作為基準進行判斷,這是最為重要的。從27歲開始經營企業一直到現在,我一貫秉持這樣的思維方式開展經營活動。我所說的做人的正確準則,就是孩童時代,鄉下的父母親常說的“這種事可做”和“那種事不可做”。就是小學、初中時,老師教導的“善惡”等極為樸實的倫理觀。簡單地說,可以用公平、公正、正義、勤奮、勇氣、博愛、謙虛、誠實這些詞匯來表述。

在經營活動中,在考慮所謂的戰略戰術之前,我首先考慮“作為人,何謂正確”,以此作為判斷的基準。

凡事都不追究本質,只是跟隨所謂的常識,那么就不需要自己負責思考判斷。或許有人認為,只要隨大流,與別人做相同的事就沒有什么風險,反正不是什么大問題,不必那么較真、那么深入地思考。但是,只要經營者有一點這樣的念頭,我所說的依據原理原則的經營就不可能實行。不管多么細小的事情都要追溯到原理原則,徹底地思考。這或許伴隨極大的勞力和辛苦,但是,只有把任何人看來都正確的原則作為判斷的基準,并且只有持續這么做,才可能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合理的經營。

在經營的重要領域——會計領域——情況完全一樣。不是盲目地去湊合會計的常識和習慣,而是要追問什么是問題的本質,回歸會計的原理原則進行判斷。為此,我從不輕率相信一般公認的所謂“適宜的會計基準”,而是站在經營的角度,有意識地追問“為什么是這樣”和“什么是它的本質”。

?用原理原則判斷如何折舊

在會計領域如何依據原理原則進行判斷,我想用固定資產折舊年數為例來說明。

比如,問財會人員:“購買機械設備為什么要考慮折舊?”“機械設備使用時并不改變形態,這與原材料不同,原材料會改變形態,變成產品。因此,可以用上幾年的機械設備作為費用一次性打入成本不合理。”

“那么,不停地使用,等報廢時再一次性打入成本顯然也不合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確定機械設備能夠有效工作、正常生產產品的年數,在這一期間內分攤該機械設備的成本。”這樣的回答可以接受。

但是在會計常識上,按照所謂“法定使用年數”計算使用年數,即對照日本大藏省頒布的折舊年數一覽表來決定設備的折舊年數。

按照這份一覽表,新型陶瓷粉末成型設備歸屬“陶瓷器、黏土制品、耐火物品等制造設備”一項,使用壽命規定為十二年。根據這一規定,用于硬度極高的新型陶瓷粉末成型、因而磨損極快的機械設備也要折舊十二年。與此相比,加工砂糖和面粉、磨損并不厲害的設備卻歸入“面包及糕點制造設備”一項,使用壽命為九年,比新型陶瓷設備的還要短。

這一規定令人難以接受。按不同設備的正常使用壽命來分攤費用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要按所謂“法定使用年數”折舊,對這種明顯不合理的規定,經營者豈能泰然接受。

法定使用年數是重視“公平課稅”的稅法中規定的,它并不承認不同企業的不同狀況,而規定了“一律公平”的折舊年限。按照我的經驗,新型陶瓷設備如果二十四小時連續運轉,即使精心地維護保養,至多也就能使用五六年,因此折舊年限應該按設備能夠正常使用的年數來確定。

但是,財務、稅務專家們卻說:“即使在結算處理上按六年折舊,但因稅法規定必須十二年折舊。所以,如果那樣做,前面六年折舊費增加,利潤減少,但計算稅金時又要按法定使用壽命十二年折舊,結果是利潤減少稅金卻不減,變成了有稅折舊。”他們或許認為:“稅務上的使用年限是法定的,大家都在遵守。標新立異,做與眾不同的事并不聰明,實際處理上折舊計算作兩本賬也太麻煩。”許多經營者在專家們這類意見面前退縮,“是這么回事啊,那就算了”。

但是,就算實務上常識是這樣,根據經營和會計的原理原則,即使是付稅也應該折舊。只能用六年的設備卻要花十二年折舊,就是對不能再使用的東西繼續折舊,就是說實際使用的六年中折舊金額太少,把剩余部分放到后面的六年中折舊。

“事實上發生的費用不打入成本,從而增加當期利潤”,這種做法既違反經營原則也違反會計原則。每年若無其事這么做的企業不會有前途。只是消極地遵從所謂“法定使用年數”的慣例,就會忘記“折舊到底是什么?”“經營上應該怎樣判斷才對?”這種本質性的問題。

所以,在京瓷不依照法定使用壽命折舊,而是根據設備的物理壽命、經濟壽命進行判斷,確定“自主使用壽命”,依此折舊。具體來說,大致是法定壽命的一半,即四至六年。變化特別迅速的通信機械設備,稅法使用年限為十年,我們也將其大幅縮短。在會計上實行所謂“有稅折舊”,稅務上按稅法上規定的使用年數另外計算折舊。

?判斷基準不拘泥于常識

常識往往強有力地支配著人心,關于這一點,我想以自己年輕時經歷過的實例作說明。

過去“票據貼現押金存款和套利存款”非常普遍。1959年京瓷創立之初,每當在銀行貼現支票時,理所當然,都要被強制存進一定比例的“票據貼現押金存款”。這是因為銀行貼現票據時如果遭拒付,銀行不會承擔風險,公司必須自己承擔拒付支票的風險。但是,銀行又擔心我們不依約買回拒付票據,作為擔保,就強制性采用“票據貼現押金存款”。

這種做法是為了預防銀行風險,這點可以理解。但這種強制存款隨貼現票據越積越多,哪怕超過了票據的貼現金額,仍要繼續強制存款。當公司內部討論銀行要求提高強制存款比例時,我提出這種強制存款的做法難以接受。但以財務人員為首、周圍的人都笑我,強制存款是常識,我質疑常識就成了“非常識”,沒有人把我的意見當回事。

但不久后,這種票據貼現押金的強制存款和套利存款都被廢止了,因為它遭到批評,同時被認為是銀行為提高自身收益的不公正舉措。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自信:“無論是什么常識,道理上不對的事,最終世人還是會明白并承認它不對。”

另外,相對于銷售額,在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的比例上,也有對所謂常識的迷信。比如某行業,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占銷售額的15%,這是常識,因為行業內各企業的銷售組織、銷售方法都大體雷同。

因此,新入行的企業就以相對于銷售額15%的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為前提開展經營。這樣,不知不覺,這家新企業就與其他企業趨于雷同。只是模仿別的企業,這就等于自動放棄了從根本上思考重要的經營課題的機會:“為了更有效地銷售本公司的產品,究竟應該采用怎樣的銷售組織、銷售方法呢?”

不僅如此,“這種行業、這種規模,稅后的銷售利潤率也就是百分之五六”,如果被這種常識框住,無論如何,結果利潤率只能停留在那個水平上。奇怪的是,盡管每年工資都上升,卻仍能維持這樣的利潤水準,但要超越這種水準,卻怎么也做不到。

這些例子說明,所謂常識很容易束縛人們的頭腦,盡管過后想起來會覺得不可思議。

當然,我并不是說要從根本上否定常識。問題在于,本來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的“常識”被當成了永遠正確的東西,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在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中,不被這類“常識”捆住手腳,而是透視事物的本質,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非常必要。

以上所述,是我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我思想的出發點,也是我在經營中思考一切問題的基礎,當然也是在會計領域中必須貫徹的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武隆县| 和静县| 清镇市| 聂拉木县| 东源县| 巧家县| 土默特右旗| 苗栗市| 宁津县| 东乌| 枝江市| 明溪县| 柯坪县| 波密县| 安顺市| 盘锦市| 中江县| 永定县| 通城县| 黄龙县| 平湖市| 祁连县| 米易县| 延边| 上虞市| 庄河市| 伊吾县| 邵武市| 汉源县| 中西区| 玛沁县| 平和县| 策勒县| 安龙县| 通海县| 汾阳市| 淮南市| 景谷| 梁山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