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盛和夫的實學:經營與會計
- (日)稻盛和夫
- 1804字
- 2025-01-17 14:13:38
序章 我的會計學思想
一、我的會計學是怎樣誕生的
?我的經營原點和會計
在有關朋友熱心支持下成立京瓷時,我只是一個27歲的工程師,沒有經營企業的經驗。但是,在這之前就職的公司里,我負責過從新產品開發到商品化的所有環節的工作。當時我想,開發新產品,將它投入生產,再在市場上銷售,這三件事我或許都能夠勝任。
但是關于“會計”我卻一無所知。第一次看資產負債表,右手邊的“資本金”是錢,左手邊的“現金、存款”也是錢。于是我想“把錢分在兩手上,左右兩邊就都有了”,就這么無知。創業之初,無論對于會計還是對于經營我一點都不懂。
當時,我所能做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是既然我當了經營者,公司的各種事情,部下都要來請示我,等待我的判斷。同時京瓷是一個剛剛誕生的弱小企業,一旦判斷失誤,公司可能立即傾覆。究竟應該以什么作為判斷的基準?究竟應該怎樣來經營企業?我煩惱不安,夜不能寐。我想,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如果做了不合道理的事,做了違反道德的事,那么,經營一定不會順暢。既然如此,加上我又缺乏經營的知識,那么一切事情都對照原理原則進行判斷吧。對于面臨的每一個問題,“對,必須這樣做才對!”我決心用自己內心認可的正確方法開拓前進的道路。我決心恪守原理原則,就是說,在世人公認的、正確做人的基礎之上展開經營。
現在回頭來看,當初未曾接觸經營常識反倒是幸事。有關經營的一切事項,我都要從頭開始理解,在自己內心認可以后才做出判斷。這樣,我就能時常思考企業經營的本質,思考所謂正確的經營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會計”也完全一樣。因為我總是不斷思考會計的本質,所以當實際結算的數字與我的預計不一致時,我馬上要求財務人員做出詳細的說明。我要知道的,不是會計和稅務教科書上的那種說教,而是會計的本質,以及在其中發揮作用的原理。但是,財務人員卻往往不能給我滿意的解答。他們說“會計就是這樣規定的”,我卻問“那是為什么?”我不斷追問,直到我能理解、接受為止。
?與財務部長爭論交鋒中產生了我的會計學
京瓷創建后第八年,進入公司的齋藤財務部長,對于我的會計學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他已經50歲,曾在二戰前就成立的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擔任財務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我當時只有35歲左右,是技術出身的經營者。
當時京瓷的規模還不大,在他進公司的前一年,即1967年3月期結算的年銷售額是6.43億日元,稅后利潤是1.02億日元。
剛進公司時,他和我之間總是意見對立,常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在他看來,我是財務方面的外行。盡管我是社長,但他對自己相信的事情不肯輕易讓步。
但是,不管多么小的事情,只要我有疑問,就毫不客氣地向他提出:“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票據?”“從經營的立場上應該這么做才對,為什么在財務上卻不這樣處理?”刨根問底,反復追問“為什么?”他勉強答道“反正會計就是這樣的”。我卻不罷手:“這種回答沒有說服力。不能回答經營者想知道的事情,這樣的會計沒有價值。”直到他的解答能說服我接受為止。
最初他對我這樣提問一定感到驚奇、不可思議。作為財務專家他很自負,對他而言,我或許是提出了一系列難以想象的難題怪問,他內心一定認為我這個外行是無理取鬧,難為他。但過了幾年,他的態度突然轉變,開始很認真也很誠懇地聽取我的意見。“正確的經營應該是怎樣的”,我從這一角度談及有關會計的觀點,他深刻理解、真心接受了。他主動汲取過去從未接觸過的觀念。后來我問他轉變的原因,他說他意識到“社長所提的問題都直逼會計的本質”。
為了把自己領會的要點傳授給其他會計人員,他舉辦了多次學習會。后來他還總結出一本《京瓷會計規程》,這一規程京瓷一直沿用至今。在規程開頭,他把在和我爭論中學到的會計本質稱為“從京瓷哲學中誕生的會計思想”。
此后,他以京瓷財務部長的身份參與了公司股票上市,參與了在美國發行股票(ADR),見證了京瓷的高速增長。在這過程中,他是我的好幫手,他把京瓷的會計系統改進得更為精致。
京瓷快速成長,到1998年3月年總銷售額已超過7000億日元,并正在以總銷售額10000億日元為目標發展事業。同時,1985年創立的第二電電總銷售額已經超過10000億日元。
在這過程中,我遭遇到各種財務和稅務上的問題,我都依據自己的經營哲學,從正面解決。對每一個具體事件我都深入思考,直到能說服自己為止。會計、財務本來應該是怎樣的,會計管理應該是怎樣的,我都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形成的會計學,和京瓷獨創的“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一起,滲透到企業內部,成為京瓷快速成長的原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