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稻盛和夫的實學:經營與會計作者名: (日)稻盛和夫本章字數: 1452字更新時間: 2025-01-17 14:13:40
二、是資產還是費用——叫賣香蕉的啟示
由于收益與費用從現金流動中脫離出來,現代簡練的會計手法才發展起來,但歸根結底經營仍需要回到原點,即在現金基礎上思考。
比如,某件物品是作為資產記賬,還是作為費用處理,經營上會因此出現很大差異。我曾向財務部長講過下面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在街頭叫賣香蕉。先從水果市場購進一箱香蕉,再到車站前叫賣。到附近的菜鋪說“請給我一只蘋果箱”,結果花300日元買了一只空蘋果箱。還需要一塊大的布蓋在蘋果箱上,于是又在隔壁的雜貨店花1000日元買了布。沒有棍棒就不能敲擊助勢,于是又花200日元買了根棍子。這樣,做生意的道具就算齊全了。
香蕉一把50日元,買進20把,以每把150日元賣出,每把應賺100日元,假定運氣不錯,到傍晚時全部賣完。
銷售額3000日元,進貨成本1000日元,應該凈賺2000日元,但結賬時卻沒有那么多錢。蘋果箱300日元,布1000日元,棍子200日元,一共付了1500日元,手頭只剩下500日元。
假設這時稅務所的人來了,說:“你賺了2000日元,其中一半1000日元要交稅。”手頭只有500日元,怎么要交1000日元的稅?稅務所的人答道:“蘋果箱、布、棍子都是資產”,“1500日元資產和500日元現金加起來2000日元,所以要交1000日元的稅”。
稅務所的人說蘋果箱屬優質資產,但因為明天要轉移場所售賣,箱子只能丟棄。如果請菜鋪回購蘋果箱,他們就說:“不要錢就留下。”至于布,因為是剛買的嶄新的布才讓香蕉顯得好吃而賣光。總之,蘋果箱、布、棍子作為資產毫無價值。
一種東西,是作為費用還是作為資產,在會計上有很大差異,這個例子簡單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在實際中,固定資產除土地外都可以折舊,低值物品可以作為費用處理,這在稅法上也是允許的。
總之,為賣香蕉而購進的道具都是一次性的,都屬于費用,支付了2500日元才得到了3000日元的收入,剩下500日元,作為手頭上的資金而存在,從中扣除稅金,剩余的可以自由支配。但如果說“1500日元買的道具都是資產,所以共計賺了2000日元”,如果要挪用500日元以上,資金周轉馬上就會產生問題。因此有關支出不能作為資產而應作為費用要盡快處理。
話雖然這么說,如果經營者總是擔心已花的錢何時才能在會計上作為費用處理,經營就會變得很困難。這樣看來,不管數字上顯示出了多少利潤,到頭來能放心使用的只有手頭的現金。就是說,可以用于企業發展、新設備投資的,只有作為自己的東西可以使用的現金。
正如前面所述,清楚地掌握賺到的錢在哪里,以什么形式存在,這是經營的基本。可是,看到財務人員花了許多時日才做出來的結算表,方才明白錢在哪里,這就稱不上“以現金為基礎的經營”。對已經過去的事實,已來不及采取對策。經營歸根到底是“即時對應”,是與眼前的事實交鋒。
通常,財務人員要花好幾天才能把結算表做出來。在這過程中,各種評價、判斷對利潤的數字有很大影響,比如,對盤點資產評價方法不同,利潤的金額大小會有很大不同。但是,現在手頭的現金,卻可以在每一個瞬間都確切地掌握,如果不能隨時掌握自己手頭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那么在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中就無法正確地掌握經營之舵。
因此,不要等待通過各種會計程序計算出的紙上的“利潤”,而是根據手上確鑿無疑的現金來執掌經營之舵。當然,作為現實的問題,結算利潤也極為重要,它表達了企業活動的成果。給股東分紅,也要根據日本“商法”上的“可分配利潤”。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后也不能忽視結算利潤。
這樣的話,就需要盡量消除夾在會計上的利潤和手頭上的現金之間的東西。我的會計學依據這一觀點,不是從會計上的利潤出發考慮現金流量,而是把經營如何“以現金為基礎”放在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