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訓落地促動師
- 段泓冰
- 1287字
- 2025-01-21 16:42:18
促動與自組織學習的關系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育技術學教授蘇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山區的偏遠小村做了個實驗:在墻上挖了個洞,并在洞里放置電腦,安裝攝像頭記錄孩子們的行為。本來實驗者以為這些孩子從未接觸過電腦,也不會說英文,根本不會對電腦發生興趣,結果卻大大出乎實驗者的預料:那些從來沒學過英文的孩子通過8分鐘的摸索和嘗試學會了使用英文版的電腦上網,并借助電腦網絡學會了其他知識。
孩子們通過電腦學會了什么?他們學會了基本的Windows的操作,學會了瀏覽器的使用,學會了電腦繪圖、在線聊天、收發電子郵件、玩游戲、聽音樂、看視頻……這就是著名的“墻中洞”教育和學習實驗。
蘇伽特的實驗發現,孩子的學習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孩子可以借助技術自己教會自己;學習的最大樂趣和動力是可以教會其他人學習;學習能力與年齡大小無關,年齡小的教會年齡大的現象非常普遍。
實驗還發現,6~1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組織起來學會一切新事物。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他們就能學會一切,這與任何別的因素都毫無關聯。但是,前提是,這些孩子是以小組的形式來學習的。在沒有成人的干預之下,孩子們自發組織的學習小組非常有力量。
蘇伽特在論述自組織學習必要性時說過:“你能夠想象和確認,你所教的和考核的東西,在今后20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時還有用嗎?”為此,蘇伽特分析,只有三種最基本的東西在今后的大數據時代是學生用得到和必須學的東西:第一是閱讀理解,第二是信息檢索,第三是讓孩子具備與教條抗衡的能力。
成人的自組織學習是學習者基于身邊一切可以整合的學習資源,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學習的過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部分學習者都不能長時間地只與機器互動,而不與真實的人進行交流。同時,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習慣不一樣,掌握的知識程度、擁有的經驗,個人的觀點、想法都不一樣。所以,成人的自組織學習通常會在以下情況下發生:
一是發起者有自己關注的問題;
二是發起者無法從身邊的同質化熟人身上獲取該問題突破性的思考和解決方法;
三是發起者希望找到對該問題同樣關注的人或者有經驗者一起探討;
四是發起者通過某些合適的渠道、平臺找到兩個以上的感興趣者,約定合適的時間進行在線或者線下討論。
而當自組織學習開始發生時,參與者通常會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參與討論者是否能對該主題做出貢獻;
二是討論的過程是否能通過有效的步驟架構,既能發散思維,又能聚焦主題,既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淋漓盡致,又能在一定時間內獲得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所以,成人自組織學習能高質量進行的前提,同樣在于學習者擁有了合適、有效的群體互動能力,能促進討論的有效性、智慧的連接、觀點的碰撞。換句話說,自組織學習者掌握了基本的促動有效研討交流的能力。
信息流的加快帶來了提升群里互動能力的要求。從2016年起,我們不是要討論“什么是促動”“培訓師為什么要掌握促動技術”這種話題了,而是整個教育培訓系統,尤其是培訓師,都必須要開始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如何用促動實現知識遷移,促進培訓落地;
二是教育培訓者如何成為一名促動型培訓師,學習并認證有效的促動技術,促進知識轉化、培訓落地;
三是如何促進成人學習者掌握基本的促動技能,實現自組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