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陪伴:哈佛博士岳曉東家教十八式
- 岳曉東
- 1854字
- 2025-01-23 15:33:42
岳博士成長經歷分享
筑夢是我家的傳家把式
心揣夢想才能使人走向遠方,筑夢是我們家的教育傳統,這要從我爺爺說起。
爺爺的教育夢
我的祖家在山西省文水縣城南的岳村,家人世代務農。族人的遺憾就是沒有出過一個大文化人。爺爺出生于1911年,年幼時就立志做個讀書人,為此8歲開始讀私塾,15歲考入太原陽興中學。值得一提的是,陽興中學的前身是太原府中學堂,它又源自太原府崇修書院(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創立)。而當年書院的山長,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
爺爺20歲考入山西大學商科,21歲因需養家而輟學入職中國農民銀行做會計。沒能讀完大學一直是爺爺的心病,他時常跟兒女們說:“我這輩子是讀不成大學,希望你們將來能讀成,這可是咱們岳村的百年夢想。”爺爺生逢亂世,先是軍閥混戰,后來是抗日戰爭。1938年日寇進攻山西,爺爺隨著中國農民銀行從太原撤至運城辦公,再撤至蘭州,最后落腳到重慶合川。一路顛簸,千辛萬苦,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回到太原。解放太原時,爺爺又隨著中國農民銀行遷至北京。
雖然國難當頭,但爺爺一直對孩子們的教育抓得很緊。用時下的話來講,那就是“窮什么不能窮教育,苦什么不能苦孩子”。他不斷地告訴我的父輩們:“我這一生沒有太大本事,唯一的本事就是給你們一個溫飽的環境,供你們完成學業。”
爺爺奶奶育有八個孩子(我父親行二),在他的不斷感召下,八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其中三個考上北京大學(包括我父親),一個考上天津大學,一個考上北京師范大學,一個去了蘇聯留學,還有兩個孩子雖因“文革”耽誤,但后來也都完成了大學學歷教育。每每談及子女的教育,爺爺總是一臉喜悅。用他的話來講,“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供養了八個孩子上大學”。
父親的教育夢
父親出生在1933年,生于亂世,長于顛簸流離。他先是在家里隨奶奶讀文識字,1939年隨奶奶赴重慶投奔爺爺,一家人團圓之后,爺爺馬上啟動了他的教育大計,讓父親入讀了重慶合川的國立第二中學。它誕生于國破之即,篳路藍縷,弦歌不絕,雖辦學只有短短八年,卻出了湯定元、楊立銘、陶詩言、張效祥、吳良鏞、黃宏嘉、徐皆蘇、盛金章、尹文英、戴元本、王元等院士。父親能與他們同窗,堪稱亂世中的幸事。
1945年,父親隨爺爺奶奶回到太原,1946年入太原進山中學讀高中。1948年再隨爺爺奶奶遷入北京,先在匯文中學讀高中,后來轉入河北省立北平高級中學就讀,并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50年父親高中畢業,參加高考,被清華大學生物系錄取,1952年院校調整,父親轉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父親常開玩笑說:“我當年是進的清華的門,出的北大的門,這兩個學校的校慶我都可以參加。”回首往事,父親總是感謝爺爺當年給他筑的教育夢,他也成了岳家第一個上清華北大的人。
我的教育夢
我1959年出生在北京,1964年隨父母赴內蒙古呼和浩特支邊,1967年上小學。一天,父親給我講了爺爺當初激勵他上大學的故事,并強調說:“自己的夢想自己追逐,父母只能協助,不能主導。”
上了高中后,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首先想的是,我要上大學。可是,在“文革”時期,中學生們畢業后都需要先下鄉務農或在單位就業,才有機會被推薦上大學。而我雖住在大學院里,卻覺得大學遠在天邊,遙不可及。這是我當年最大的悲哀。
一年春節,我去了北京,和爺爺談起我的想法,爺爺聽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不要那么灰心,國家不可能這么長久下去的,總是需要人才的。想當年,我望著孩子們,心想能有一兩個上大學我就心滿意足了,結果個個都上了,還有三個上了北大。不要放棄努力,這是最重要的。”是啊,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爺爺揣著一個教育夢,讓子女們個個都上了大學。看著我若有所思的樣子,爺爺又說了一句令我銘記終生的話:“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不怕你想不到,就怕你忘掉了。”
爺爺的話很快應驗了,1977年12月中旬,我參加了“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并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應屆高中生英語分數最高的考生,有幸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錄取。1981年,哈佛大學第一次來中國招生,我有幸被學校選拔去參加筆試,結果沒有通過。這讓我沮喪了好久,一天與爺爺談及此事,爺爺也是長嘆了一口氣說:“沒通過就是沒通過,以后再找機會吧。也許還有機會的,關鍵是不能放棄夢想。”聽了爺爺的話,我馬上笑了,接著說:“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不怕你想不到,就怕你忘掉了。”這回爺爺也跟著笑了。
爺爺的話又應驗了,1986年,我在美國塔夫茨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再次申請讀哈佛大學,結果被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錄取。當我把這個喜訊告訴爺爺時,爺爺專門給我回了一封信祝賀我,末了還特別告訴我,畢業后一定要回來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