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
- 梁志剛
- 2222字
- 2025-01-20 14:31:26
走出國門
前面說過,季羨林在山東省立高中教了一年書,宋校長對他并不滿意,眼看續聘無望。就在季羨林欲進無門、欲退無路的時候,機會來了。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教授與德國方面洽談,促成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的大學建立交換留學生制度。雙方交換研究生,為期兩年。路費和制裝費由學生本人承擔,食宿費相互由對方負擔。德國留學生在華每月三十元,中國留學生在德每月一百二十馬克。這種待遇雖然比公費留學生差遠了,但對季羨林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季羨林得到消息,立刻向母校報名。他在清華主修德語,四年成績全優,完全符合條件。1935年快放暑假的時候,季羨林收到了母校清華大學的通知,他已經被錄取為赴德國的交換研究生,可以去德國學習兩年。多少年的留學夢想就要變成現實了,他怎么能不興奮呢?出國留學是他多年的夢想,一年前,在清華畢業前夕,他曾經在日記中寫道:
最近我一心想去德國,現在當然不可能。我想做幾年事,積幾千塊錢,非去一趟,住三年四年不成。我今自誓:倘今生不能到德國去,死不瞑目。
可是,真的要走,困難又確確實實擺在面前:家庭經濟瀕臨破產,叔父年老,已經失業,兩個小孩兒,女兒兩歲,兒子才出生不久,他這一走就等于抽去了頂梁柱,天都要塌了。怎么辦呢?季羨林躊躇了,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叔父和全家對他出國留學表示堅決支持。他們說:“不就是兩年嗎?我們咬咬牙,勒一勒褲腰帶,很快就過去了。只要餓不死,以后日子就好過了。”他們指望季羨林能出人頭地,為祖宗門楣增光,不惜做出犧牲。有了全家的支持,季羨林開始緊張的出國籌備,最困難的是籌措路費和制裝費。出國以后那點兒津貼只夠吃住,沒有余錢添置衣物,要在國內置辦四季服裝,需要花不少錢。一去萬里迢迢,除了火車票之外,還有路途花銷,也需要錢。季羨林教了一年高中,多少有點兒積蓄,但是還差得遠。他求親告友,東挪西借,碰了不少釘子,飽嘗了世態炎涼,甚至一度想知難而退。終于,在幾個好朋友的幫助下,湊足了路費,制作了幾身衣服,準備工作告一段落。
濟南高中的同事得知季羨林要出國,都對他刮目相看,羨慕之情溢于言表。學校飛出了一只金鳳凰,那位宋校長也覺得臉上有光。他殷勤熱情,親自帶他去找教育廳長,想爭取一點兒贊助,無奈空手而歸。宋校長熱情不減,又是勉勵,又是設宴餞行,相邀回國后繼續合作。
到了“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的時候了。8月1日,季羨林辭別一家老小,去北平辦理出國手續。妻子抱著不足百天的兒子,拉著兩歲的女兒把他送出家門。面對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季羨林眼含淚水,不敢看自己的親人。他把心一橫,上洋車走了。
其實,季羨林去北平辦手續的時間是有富余的,他早早離開家,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在他逝世前不久,跟兒子季承講了:他的嬸母馬巧卿1934年已經去世,在他離家之前,叔父正準備“續弦”。此時季嗣誠已經五十來歲,而準備迎娶的陳紹澤還不到四十歲。季羨林對此頗不以為然,不愿意參加這對老夫少妻的婚禮,就借口辦理出國手續躲了出去。十幾年后季羨林從歐洲回來,得知這位陳氏嬸母是維持季家生存的“大功臣”時,心中懊悔不已。陳紹澤后來成了季羨林終生愛戴和尊敬的四位女性之一。
再說季羨林在北平下了火車,把兩大箱行李寄存在沙灘附近的一家小公寓里,回到清華大學,住進了工字廳招待所。此時學校正放暑假,絕大多數師生已經離校,偌大一個清華園,雖然柳綠花紅,但顯得冷清清、靜悄悄的。工字廳位于清華園的中央,四年的大學生活,季羨林在這里留下了不少足跡,此時舊地重游,心生許多感慨。吳宓老師的“藤影荷聲之館”就在這里,此時吳先生已經離校,季羨林不能進去和老師高談闊論,只能隔著玻璃窗看一看屋里的陳設。還有不遠處那間臨湖大廳,里頭擺著高雅的紅木家具,當年他和李長之、吳組緗、林庚經常在此聚會,月旦文壇人物,評論文學作品,海闊天空,旁若無人,現在卻冷冷清清,睹物思人,不禁傷感起來。一日晚飯后,季羨林信步來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寫的荷塘邊,只見新月初現,倒映塘中,月光下,荷花荷葉皆呈灰色,而清清荷香直沖鼻官,塘邊柳樹上蟬聲不斷,低空中流螢點點,忽隱忽現,季羨林不禁又想起官莊和濟南的家。
招待所同屋住的是一位清華老畢業生,在一家保險公司當總經理。他得知季羨林準備出國,就勸他出去學習保險專業,這是一只金飯碗,回來工作不成問題,收入絕對一流。無奈,季羨林對經商、發財毫無興趣,辜負了這位學長的一片好心。季羨林還拜訪了朱光潛先生和蔣廷黻先生,他們同德國方面談判也出了不少力,給了季羨林出國深造的機會。兩位先生叮囑季羨林說,德國是法西斯國家,在那里一定要謹言慎行,免得招致災禍。季羨林還拜訪了敬仰已久的聞一多先生,但何曾料到,當他十一年后從歐洲回來時,這位著名學者和詩人已經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了。
當時北平沒有外國領事館,辦理出國護照簽證必須到天津去。季羨林和喬冠華一起坐火車去了天津,到德國和俄國使館辦理簽證。手續辦得很順利,回到北平幾位好友在北海公園為他餞行,李長之、林庚、王錦弟、張露薇都來了。北海公園藍天碧水,荷葉田田,紅花映日,幾個年輕人租了兩條小船,在湖上泛舟,又去仿膳吃飯,議論時政,臧否人物,興高采烈,高談闊論,玩了一整天,興盡而散。
那時候去歐洲沒有飛機,坐輪船路途遙遠而麻煩,最便當的是乘坐火車,取道蘇聯,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1935年8月的最后一天,季羨林和喬冠華、王竹溪、謝家澤、敦福堂、梁祖蔭等清華赴歐研究生,結伴在前門車站登上火車,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德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