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
- 梁志剛
- 2094字
- 2025-01-20 14:31:24
荷爾德林
1934年3月,季羨林完成了畢業論文。論文是用英文撰寫的,題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lderlin,翻譯成漢語就是《荷爾德林的早期詩作》。季羨林為何選了這樣一個題目?荷爾德林又是什么人呢?
荷爾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1770—1843),德國詩人,吐賓根神學院畢業。青年時代他受席勒影響,其詩作《自由頌歌》《人類頌歌》表現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渴望德國統一,同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并把古希臘政治理想化,但帶有悲觀情緒,著名詩作還有《致德國人》《為祖國而死》等。他的書信體小說《許佩里昂》描寫1770年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壓迫者的斗爭,流露出對古希臘文明的向往,同時通過主人公在德國的見聞,對當時德國社會有所批評。
荷爾德林在沉寂了若干年之后,被人重新發現,名聲大噪,紅極一時,這自然引起季羨林的關注。德國老師艾克言必稱荷爾德林,對荷爾德林情有獨鐘,這對季羨林很有影響。根據《清華園日記》,季羨林閱讀和研究荷爾德林的生平和作品,始于1932年11月。他從日本郵購了《荷爾德林生平》,晚上熄燈之后點上蠟燭,讀到夜間12點才上床休息。他在11月22日的日記里寫道:
剛才我焚燭讀H?lderlin——萬籟俱寂,塵念全無,在搖曳的燭光中,一字字細讀下去,真有白天萬沒有的樂趣。這還是我第一次親切地感到。以后我預備做的H?lderlin將打算全部在燭光里完成。每天在這時候讀幾頁所喜歡讀的書,將一天壓迫全驅凈了,然后再躺下大睡,這也是平生快事罷。
1933年,他又設法購到了德文版《荷爾德林全集》。因為日軍侵略華北,占領熱河,北平戰云籠罩,6月清華就提前放了暑假。季羨林回到濟南,每天看一點書,其中就有荷爾德林的詩作和小說《許佩里昂》。季羨林喜好詩歌,喜好抒情作品,這篇小說盡管是書信體,但季羨林感覺他是用寫抒情詩的手法寫小說的,因而很感興趣。
開學后,德國老師石坦安講授德國抒情詩課。為了聽課,開學前季羨林提前在琉璃廠淘到一本Germen Lyric Poetry(《德國抒情詩》)和一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開始從頭到尾仔細研讀荷爾德林的作品,并嘗試把一些作品翻譯成中文。這些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作品,有許多生僻字,而且作者當時的處境和環境也很模糊,尤其荷爾德林的作品一般都不容易讀懂,讀起來如對符咒、讀天書。季羨林一邊讀著,一邊告誡自己,不要貪多,一定要弄明白。那時候,因為提前放假,開學后要補考上個學年的功課,還要聽新課,相當緊張。季羨林堅持每天一早一晚啃荷爾德林的書,下了一番苦功夫。他還找來一些參考書,如麥克雷德、韋特科普等人的書籍,對照這些名家對荷爾德林作品的評論,他感覺荷爾德林的《致異教徒》曲調回環往復,優美極了。盡管讀荷爾德林的作品攔路虎一個接一個,可是季羨林有一股犟勁兒,非把它拿下不可,最后決定把對荷爾德林早期詩作作為自己畢業論文的論述對象。由此可見,季羨林為了做畢業論文,進行了充分的準備。9月2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毫不消極,非要干個樣子不行,連這個毅力都沒有,以后還能做什么呢?”
9月下旬,各門功課一股腦兒都堆上來了。季羨林仍然每天擠出一個小時,繼續啃荷爾德林的書,后因回故鄉安葬母親,耽誤了一個多月時間。回到學校,他把寫畢業論文的打算告訴了石坦安教授。教授贊成季羨林的想法,并答應給他找一些參考書。這時,季羨林又拿起荷爾德林的詩集。10月底,清華大學圖書館購進一批德文版新書,有荷爾德林的,還有席勒的、赫爾德的。季羨林興奮地讀著這些德文新書,讀著讀著一些觀點逐漸形成。他還就遇到的問題,多次同艾克教授和石坦安教授討論。常言道詩無達詁,況且對文學作品見仁見智,歧見屢見不鮮,兩位老師的意見往往也不一致,一個對荷爾德林的詩贊不絕口,另一個則認為他的詩里并無音樂元素。季羨林也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這說明他對荷爾德林作品的研究已經達到了較深的層次。
寒假時季羨林回濟南,隨身帶著那本德文版《荷爾德林全集》。1934年春天,他的多篇優季散文相繼發表,數門功課正在結業考試,可這本書始終不離他的左右。季羨林在后來數十年間,寫作、翻譯與科研并舉,“輾轉于幾張書桌之上”,這種不同于常人的工作方式和精神,就是從那時起慢慢形成的。
3月5日,季羨林開始動筆撰寫畢業論文,由于經過一年多的構思和醞釀,水到渠成,第一天就寫出了一半初稿。說實在話,就季羨林當時的德語水平,并非能完全讀懂荷爾德林的晦澀的詩句,當然也不是完全不懂。可是,他有浪漫和豐富的想象力,借助幾部《德國文學史》的助推,把學術與幻想融為一體,到3月27日終于完成了論文。這篇論文成績為“E”(優),這是公平的,因為這里包含著季羨林至少一年多的心血和艱辛。但嚴格說來,它是應試之作,季羨林稱之為“應制之作”,并不滿意,認為沒有多少學術價值。他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論文雖然當之有愧,畢業卻真的畢業了。”
大學畢業之后,季羨林到中學教國文,也就和荷爾德林“拜拜”了,但過了一年,他又奇跡般地來到荷爾德林的國度。關于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究竟是艾克還是石坦安?季羨林晚年回憶中有矛盾。據北京印刷學院葉新教授考證,應該是石坦安。石坦安是季羨林大四德語授課老師,當時艾克不在清華。當然,季羨林選擇荷爾德林的早期詩作作為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受了艾克教授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