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當:曾仕強說中層盡職之道
- 曾仕強
- 2381字
- 2025-01-20 15:01:09
前言
被領導是領導的基礎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資源。如果把人當成管理對象,視同財力、機械、方法、物料、市場、管理信息、管理環境等,就相當于把人當成了物,嚴重違反了人性。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度的自主性、創造性。人性需要受到尊重,如果把人當作一種資源,人就喪失了自主性,就沒有尊嚴,這實在是一種大不敬。
敬就是給面子,中國人最要緊的就是面子,最不喜歡被人家管。你不管我,我可能還多做一點;你越想管我,我就越偷懶,最后把你氣死。所以,把人,特別是把中國人當成管理對象,只會自找倒霉。管理要有效,一定要符合中國人的人性需求。
中國式管理的主體是人。在企業中,我們要把人擺在第一位。若能找到合適的人,就可以使企業發展壯大;找不到可靠的人,一切免談。當企業中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要想辦法將人分門別類,比如按工作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財務人員、銷售人員、行政人員等。隨著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對人的劃分就會越來越細,因為人的管理范圍是有限的。坦白地講,一個人最多只能同時管7個人,多了就管不了,這在管理學上叫作“管理幅度”。超過管理幅度,管理就要出問題,因為凡是看得見的東西都可以造假:你相信報表,他就用報表來騙你;你相信業績,他就用業績來騙你。
為了使管理有效率,企業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管理結構。無論是哪種組織結構,從表面上看,處于底層的員工都處在被領導的地位,老板和各級干部處于領導者的地位。其實,所謂的被領導的地位是相對于領導的地位而言的,一般可以分為絕對的被領導地位與相對的被領導地位。在企業中,處在絕對的被領導地位的人占大多數,他們沒有任何的領導職務和責任,也不掌握權力,完全接受別人的領導;而有些人既處在領導的地位,又處在被領導的地位,即我們所說的干部,對下屬而言,他們居于領導地位,對于老板而言,他們則是處在被領導的地位。企業的老板,從職級上講,他們居于絕對的領導地位,因為在企業中,沒有人可以對他們直接下命令,但事實上,他們也要受其他因素的控制,如市場環境、法律法規、自然條件的限制等,從這個角度分析,他們也處在被領導的地位。我們這本書所說的被領導者則包含了干部和其他普通員工。
平日里大家大多更為關注領導的藝術,將領導的藝術擺在第一位,領導者跟被領導者不是兩種不同的身份,而是同一個人的兩種角色,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不管在什么行業,擔任什么職位,都可能同時充當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兩種角色。一個領導者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同時具備被領導者的角色,他會覺得負擔一下子減輕很多;但僅僅認識到自己的被領導者角色還不夠,真正會領導的人不會把自己當作領導者,他們會“無為而治”。
很多人現在一聽到“無為”就覺得是道家的思想,換言之,他們覺得只有信奉道家思想的人,才需要做到“無為”,這是很粗淺的看法。無為,并非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將其解釋為“什么都不做”,這其實是錯誤的。無為是指:我明明是領導者,但是會站在被領導者的立場來領導。這與前一種解釋完全不一樣。另外,我還要特別加上兩個字——藝術。一般人都認為“無為”是一種行為態度,或覺得是一種作風,實際上,那是一種“被領導的藝術”。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達到藝術的層次,吃虧的是你自己,受苦的是跟著你的人。
學會被領導的相關方法才能當好領導者。每一個人幾乎都在領導別人的同時接受別人的領導,所以,我們最好先學習如何接受領導,然后再學習如何領導別人。可以說,只有當好下屬,才有可能真正地當好領導。組織中最可怕的人,是那些既不能命令又不受命的害群之馬,一方面這些人無法領導他人,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接受他人的領導。他們既不是好的領導者,又不是好的被領導者,最終什么都不是。
為了兼顧領導和被領導,干部必須適時調整自己的位置,隨時重新定位,以維持上下級之間或平行之間的人和事,首先學會當下屬,然后才能當好領導。
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人格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地位基本上是不平等的,這誰都不能否認。《大學》中講:“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對我這樣做,我很不高興,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對我這樣的態度,我一肚子火,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上面的人;前面的人對我這樣的態度,我一肚子火,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對我這樣的態度,我一肚子火,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對待我前面的人;右邊的人對我這種態度,我很不高興,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左邊的人;左邊的人對我這種態度,我很不高興,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右邊的人。其實用四個字——將心比心,就可以完全概括了。從現在開始,不管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都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進行思考。
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間要以“禮”相待,而“禮”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角色期待”。每個組織成員都應該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按照自己應有的角色期待,來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便是合乎禮的表現。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應該互信互諒,奠定互助合作的良好基礎,才能夠進一步以“絜矩之道”來促進協同一致的組織力量,并把組織的合力提升到最高的水平。
我們常講“將心比心”,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困難。一般的人,從小都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你看,小孩子一看到東西就抓來自己吃,不會給別人吃。所以說,好多人是相當自我的,只照顧利害關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慮別人。所以,我們要記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學會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別人。
不管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都要互信互諒,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這樣,事情才能做得好,而且做事的過程才不會草率,這樣的藝術才可以長期有效。干部也要多看、多想,做好自己的事情,盡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