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土、洋體育”之爭
馬良與“中華新武術”
百年前,中國武術想要在體育項目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歷盡了千難萬苦。
民國初期,西方文化涌入中國,中華傳統文化岌岌可危。在體育界也有人提出“保存國粹”的口號。民國時期,體育教育家王健吾對于武術,提出了以下觀點:
華北改良國術之運動,當首推馬良所提倡之中華新武術……教材教法,均受瑞典式體操之影響。現在國術在中原各學校能占體育教席之一角,皆受此改良運動之賜予。
在這一時期,許多武術家也對武術進行改良,馬良就是其中的代表。馬良(1878—1947),字子貞,回族,保定清真寺街人,行伍出身。北洋武備速成學堂、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曾任北洋軍第一混成協參謀長、邊防軍第二師師長等。馬良酷愛武術,青年時期師從平敬一,學習少林拳和摔跤術。在任濟南鎮守時,他組建了傳習國術的技術隊。
馬良還創編了“中華新武術”,即從風格各異的傳統拳械套路中,提取基本動作,再按照武術套路的基本原理,編成新式武術法傳授。

圖5-9 1918年,《中華新武術》的《自敘》部分
1911年,馬良擔任陸軍第九協協統駐扎山東濰縣(山東濰坊)時,邀集武術名家編輯武術教材,定名《中華新武術》,包括《率角》(初名《柔術教范》)、《拳腳》、《棍術》和《劍術》四科。
1914年,馬良時任陸軍第47旅旅長兼濟南衛戍司令官,再次廣邀各派武術專家修訂《中華新武術》。當時,為之作序的人有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梁啟超等政要名流。馬良推廣新武術,口號是“強種強國”“使碧眼黃發者流,不敢以‘病夫’二字為四萬萬同胞之私謚”。
馬良創編的“中華新武術”采取分段分節的方式并配以口令,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練到對練的循序漸進式原則,適合對初學者進行集體教學,受到了教育界的歡迎。1917年,馬良的“中華新武術”被陸軍部規定為軍警必學之術。
1918年秋,關于是否在全國學校推廣“中華新武術”曾在當時的國會中反復辯論,最后表決通過了“以‘中華新武術’定為全國正式體操”課程的決議。這對于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武術,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也有武術家批評:這樣做割裂了傳統武術,徒襲皮毛,全失武術本意。
然而,馬良創編的“中華新武術”也有不少缺點:它以西方兵式體操為模式,技術上生硬呆板;訓練中也有立正、稍息、開步等內容,這就如同“穿西服戴中國瓜皮帽”。
因為馬良的軍閥身份,近幾十年來他創編的“中華新武術”也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但是不少學者評論:“它為傳統武術的近代化轉型做了有益的嘗試,也為武術進入學校提供了一種較為可行的形式。”
武術學者馬明達評論:馬良所倡導的“新武術”的建構簡捷可行,對“武術”一詞的確立有重要影響。
除了創編“中華新武術”之外,馬良還建議使用三等九級的武術等級制,這一舉措促進了武術的普及推廣。但同時這一等級制也長期被批判為:“發揚封建性的武德、武風、借以抵制近代體育在中國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武術專家如吳彬、張廣德等人曾撰文《建立群眾性武術等級制的設想》,認為此舉是“順從民意、大得人心的一項意義深遠、可行性較強的工作”,“群眾性武術等級制,我們認為,分為三級九乘為宜。”雜志編者也稱:這一制度是“作者們提出一個重要設想”
。
直到近年,仍有人說設武術段位制是了不起的創新。其實這是太不了解歷史的表現:馬良早在100年前就提出過類似設想。至今,各種武術訓練班、武術學校到各級武術協會,無不把“考級考段”作為頭等大事來進行。
馬良用口令分解的模式傳授拳套,就是現今各種武術學校仍然大體沿襲口令分解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