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袍哥社團中的著名武術家

尹昌衡、彭光烈及麻鄉約

袍哥空前絕后的歷史大輝煌

1911年11月26日,成都老皇城中舉行四川獨立大典。城門外豎起兩桿大旗,上書“軍政府”三個大字。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四處張貼告示,上寫“大漢已興,大清已亡”。

聲名顯赫的同志軍頭領廣漢的侯橘園、侯國治,新津的侯寶齋,溫江縣的吳慶照(“吳二大王”),崇慶的孫澤霈,灌縣的張捷先,大邑縣的女壯士王三大娘,雅安的羅子舟、張德三,華陽的秦省三等人率領各路英雄好漢,浩浩蕩蕩陸續進入省城慶賀。

各州縣來的同志軍(袍哥),由大清王朝的非法組織一步登天,變為功臣了。引自戴執禮編:《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匯纂》下冊,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1994,第2098—2099頁。

來自廣漢的袍哥侯少煊回憶:“這時廣漢向陽場的大袍哥張明之、鄧水文兩人統率幾百人的隊伍,人人帶紅花、纏套頭、腰懸各式刀劍;還攜帶明火槍、馬炮等等,揚威耀武地開到成都……這時袍哥真是紅極一時,被稱為‘點點紅’,即是說,只要你有‘點點’(即加入了哥老會)就走運了,又稱為‘袍哥翻身’……”侯少煊:《廣漢“匪世界”》,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室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社會民情編·第二十卷·社會民情》,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43頁。

每天早上,袍哥好漢開始操練功夫,捧列刀槍劍戟,各自執兵刃恣意亂舞、寒光閃閃。到了晚上,眾袍哥好漢喝大碗酒、吃大塊肉,說些“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慪氣”之類的江湖豪言壯語。杯盤狼藉后,多半擲色子、打牌九,吆五喝六深夜不息。參見楊開甲《成都光復》:“于是都督府門外有眾博者焉,呼盧喝雉,聲洋溢,而弗能問也。”載戴執禮編《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匯纂》下冊,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1994,第2073頁。“尤其公開賭博,旁若無人。軍政府門前,便有賭攤一百余處。”黃遂生:《同盟會在四川的活動》,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三),中華書局,1962,第137頁。

圖4-5 1911年成都的廟宇成為袍哥“碼頭”,羅列刀槍劍戟懸掛各種旗幡

這時的成都熱鬧至極,如同趕大集一般。城內軍、學、工、商的袍哥界每日必數次集會。大小街巷中的茶鋪里,一面面大旗迎風飄揚,上書“某某路同志軍”,刀光劍影一片,江湖黑話滿天飛。富貴士紳、官宦如果想保身家,就要爭著出錢“嗨袍哥”。

1911年12月8日成都兵變發生后,四川軍政府重起爐灶,尹昌衡尹昌衡(1884—1953),四川彭縣(今彭州市)升平鎮人。曾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取代蒲殿俊成為都督,他公開號召在各街成立袍哥“公口”(碼頭)。成都的大漢四川軍政府被當時人攻擊為“袍哥政府”。以當時形勢,軍政府不得不利用哥老會。但是如何應對這些江湖群氓,又顯得十分棘手。尹昌衡決定假戲真唱,他在軍政府門口掛上“大漢公”招牌,自封為“總舵把子”。這樣尹昌衡就具有兩重身份:既是軍政府首腦,又是四川哥老會總頭目。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江湖義氣”

喧囂聲中,哥老會首領才接受了他的指揮。

尹昌衡天天到成都各街“茶社”的碼頭拜客。各碼頭在街頭焚香以迎,為尹“掛紅”進酒。袍哥碼頭越來越多,尹昌衡只好把這些紅紗、紅綢、紅布從身上脫置左右戰馬上,竟然五匹馬也堆不完。他每出去一次,必披一身紅紗、紅綢、紅布回來,堆在床上之后便又去拜“茶社”碼頭,如此往返“拜客披紅”……王右瑜:《大漢軍政府成立前后見聞》,四川省政協委員會、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1979,第98頁。

憑借大漢四川軍政府,袍哥在這一時期迎來了空前絕后的歷史大輝煌。賴以顯示武勇的袍哥武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圖4-6 1911年前后的袍哥民團武裝(攝影:清朝末年德國駐成都領事魏司)

尹昌衡、彭光烈破解成都同志軍編遣難題

見此情景,四川各路主要袍哥頭領都伸手要官帽,都要把袍哥隊伍變成正規軍隊。尹昌衡對他們說“無糧餉”,這些英雄好漢聞之大怒,立刻翻臉,要拉起兄弟們舞刀弄棒,向尹都督示威。經過十多天的反復宴談,無數次的吵吵鬧鬧,最終吳慶熙、孫澤霈、羅子舟、劉麗生、侯國治、彭澤等人皆選為校尉,令他們各統一千五百人或兩千人,分巡各州縣。彭大鈞、李紹伊、陳和尚不聽命,尹昌衡驟下毒手,派兵砍了這三個頭領的腦殼……如此四川局勢才略顯安定。參見曹亞伯:《革命真史·正編上 辛亥風云現場實錄》,“(袍哥)皆欲得官爵……彭大均、李紹伊、陳和尚梟桀不受命,擊斬之”。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第233頁。1912年2月,成渝兩個軍政府合并成立四川軍政府,限日撤去省城各大街袍哥公口招牌,“敲鑼打鼓,大擺宴席”的狀況才停止。

尹昌衡令彭光烈選出各縣來的同志軍“健者萬人”,整編為四川陸軍第二師,彭光烈為師長。西路同志軍統領、灌縣哥老會仁字號大爺張捷先任參謀長。

彭光烈(1883—1956),生于雙流縣(今成都雙流區)東門外彭家青杠林,其族祖為武狀元彭陽春。父親彭天鵬,清光緒乙酉(1885年)科考取武舉人。受家庭影響,彭光烈自幼酷愛武術。

彭光烈于1912年被授陸軍少將銜,1925年退出軍界寓家成都。史料記載:“退居成都常以國術騎射自娛,被推為成都市射德會會長……與駱成驤、尹昌衡等提倡國術,促成省國術館之建立,曾一度任館長。”彭福商:《彭光烈的一生》,四川省雙流縣政協文史委編《雙流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五輯,1985,第9頁。

圖4-7 成都兵變后尹昌衡(中)、周駿(左)、楊開甲(右)登上權力寶座

尹昌衡對未編入的同志軍余部,“則慰遣回籍,就地編為保安義勇軍,以捍衛桑梓之用”,將川西“數十萬同志軍,均克日散歸田里”參見王蘊滋:《同盟會與川西哥老會》,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三),文史資料出版社,1962,218—223頁。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號稱幾十萬的同志軍紛紛“散歸田里”。江湖袍哥在歷史舞臺上“轟轟烈烈”表演的大戲,才告閉幕。

詳解麻鄉約的袍哥武術

麻鄉約大幫信轎行簡稱“麻鄉約”,約創立于清代咸豐二年(1852年),到1949年結束,延續近百年。它實為近代西南物流業的開創者,在中國影響巨大。

以余家拳聞名的余發齋、余鼎山父子,都是重慶大袍哥,先后充任過麻鄉約總行的骨科醫生和武術教師。

相關史料記載:麻鄉約是由綦江縣號坊鄉陳洪義創立的。相傳清初湖北麻城孝感鄉大批移民來川定居,每年推選人員回原籍往返帶送土產信件,十分遵守信義,民眾遂稱之為“麻鄉約”。該行腳夫“既是身強力壯的健漢,又多會武術”參見成都市政協文史學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選編·工商經濟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第295頁。

國民黨中統少將鄭蘊俠(1907—2009),是民國時期幫會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專門調查四川袍哥及宜賓紅槍會等民間會黨武裝。20世紀80年代,鄭老先生和我同被邀請到《草莽英雄》電影攝制組,共同生活數月,我聽他講述甚多。2000年本書作者鄭光路寫的《最后在大陸落網的國民黨將軍》,國內近百家刊物、報紙轉載,2009年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據此拍攝多集紀錄片《迷徒》。

鄭老先生生于重慶,曾到麻鄉約信轎總行細查,隨麻鄉約客貨運輸隊多次上路,所以很熟悉其中情況。

在清末民初時期,麻鄉約信轎總行設在重慶西二街口子上,外面高懸招旗。麻鄉約完全靠哥老會那套江湖中人的規矩行事。

麻鄉約的總頭的副頭、挑夫、趕馬頭等人的打扮,頗似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他們著一色青布小袖緊身,下穿兜襠叉褲,打藍白相間的綁腿,頭纏青絲帕號頭,腳蹬多耳麻鞋,鞋尖上一朵大紅絨花,背插單刀或背鞭劍,左右兩腿各插一柄匕首。

夏天時,他們不包號頭而戴頂草帽,上系紅色絲帶,頷下打一個大蝴蝶結。冬天披一件黑色的“一口鐘”(大氅),看起來相當威武。

他們都會拳腳,精通暗器,常說:“沒有幾刷子,休想闖江湖,休想在血里抓飯、刀上拿錢!”頗似北五省的鏢局。總頭是大鏢師,副頭是二鏢師,其余為伙計。

臨行前,正副總頭要到寺廟菩薩前上香,由總頭親自殺雞,將雞血灑上紙錢在神前焚化。當晚投宿時,雞肉由挑夫頭以上共享,雞頭則歸總頭以取吉利。

麻鄉約每次上路馱馬上百,被保鏢的轎子和乘馬也至少五六十。人貨眾多,但組織嚴密:每二十匹馬有一個馬哥頭。整個馬幫有總、副夫頭各一人。

每二十匹馬中有匹“頭馬”,馬頭戴紅纓,鞍上插一面三角白牙邊紅旗,上繡“麻鄉約”三個黑字,下面按天地玄黃另有字號。頭馬停,則群馬止;稍有超越或者另到岔道,就要遭頭馬咬踢……行進中馬幫在前,乘馬客轎居中,各種挑子走在最后。

總頭做開路先鋒,副頭殿后,路上全用“袍哥海底”。

如“碗”與“款起”(惹麻煩)的“款”諧音,就不能說“碗”,而必稱“蓮花”;喝茶的“茶”與“殺”諧音,不許說喝茶,要說“茗黃湯子”……行水路,上船后不能說“沉”字,姓陳的均呼“老煙”。開船前總頭也宰牲祭江,雞血滴上船頭,才鳴鑼開船。

每到場鎮或碼頭,就按江湖禮節,總頭去當地袍哥頭面人物處“拜龍門”,遞交麻鄉約的大紅片子。如果半途遇上“拖棚子下龍背”(下山搶劫)的黑道人物,總頭就上前打隱語,謂之“拿上復”;還奉送煙錢酒錢以求不傷和氣,留下回見面交情。

由于麻鄉約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對各碼頭禮節周到,路過時也執禮甚恭,因而馬幫不論住宿何處,到了晚間起更時分,當地各公口的執事和大小老幺,都要打上滾子燈籠,對總頭進行回拜。

回拜時總頭高唱回敬:“行客拜坐客,江湖好禮節。我兄弟不周不到,有失規矩,走了水、漏了糖,還望各臺拜兄亮個膀子,一丈二的八尺——兩丈(仰仗)給兄弟,打個好字旗!”拜見已畢,地頭蛇們便敬邀正、副總頭,賞光早已備好的酒宴……以上參見鄭蘊俠等:《麻鄉約的由來與興衰》,載《麻城文史》第五輯,1996,第198—221頁。

以上所述,實為少為人知的真實巴蜀袍哥武術歷史細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平陆县| 登封市| 甘洛县| 宿松县| 大关县| 肥城市| 绥德县| 商南县| 资兴市| 双江| 广德县| 徐闻县| 宜宾县| 洛南县| 花莲市| 金山区| 郯城县| 凤冈县| 鸡泽县| 松江区| 襄城县| 淮滨县| 合肥市| 广水市| 瓮安县| 卫辉市| 庆安县| 乌兰浩特市| 宿松县| 兴安盟| 乡宁县| 河曲县| 兰坪| 黎平县| 桐城市| 延庆县| 贵德县| 屯留县| 井研县|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