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武術天下奇
- 鄭光路
- 3697字
- 2025-01-20 14:47:39
清代四川武狀元彭陽春事跡詳考
彭陽春宗族溯源
在清代200多年的歷史中,四川唯一的武狀元是彭陽春。
彭陽春,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據彭氏家族后裔彭福商、彭商澤、彭鑄、彭忠東等介紹,彭陽春先祖彭榮卿于明洪武二年由楚入蜀,移民到犍為縣三溪鋪,后將田地分給八個兒子,號稱“八大房”。彭陽春,又名世陽,字載之,號子和,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八月初十日。妻子王氏,其子彭紹瑄,生于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十三日。
彭陽春為彭占魁的四世孫,他自幼聰穎又刻苦好學,而且特別喜歡練武。他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鄉試中武舉。
明末清初,彭氏三房一支彭占魁與侄兒彭騰龍在戰亂中幸存下來,遷居雙流縣牧馬山麓之青杠林。彭占魁利用耕讀之余兼習武藝作為家族傳統,并禮聘了塾師和武功教師。一段時間后,彭氏族中子弟,考中武科生員(武秀才)、武舉人者,先后有數十人之多。
彭氏家族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得以幸存,并保留了四川武術(可參閱前文)。據彭開富先生說:彭陽春之祖父彭洪鎮是彭恂公的長子,彭洪鎮是武秀才。彭洪鎮有兩個兒子,彭宗銘和彭宗福。彭陽春的父親彭宗銘,是家中的長子。
彭宗銘一名定國,字東堂,號安亭,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1806年12月1日)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恩科武舉;咸豐元年(1851年)誥封武功將軍。彭宗銘有四個兒子:彭世春、彭世陽、彭世沅、彭世倫。
咸豐六年(1856年),彭陽春的父親彭宗銘去世。這年彭陽春外授云南參將,回家鄉守孝百日。彭陽春請家鄉的“父母官”——雙流縣知縣謝元瀛,為其父撰寫墓志銘。咸豐六年版《彭氏譜例》上,刊載有謝元瀛撰寫的《誥封武功將軍安亭彭公墓志銘》:
公諱定國,字安亭,雙邑之瞿上人也……(其)父,庠生,藩臣公,秉性耿直好施濟,尤嫻武略,一時得其傳者,咸掇巍科以去。以孫貴(鄭按:孫即彭陽春),誥封武功將軍。公少有壯志,詩書之外兼擅騎射,道光庚寅以冠武軍入庠(鄭按:即考取第一名武秀才)……德配趙氏生子(彭)陽春(號子和),庚戌科庭試第一(鄭按:即考取武狀元)……今夏,哲嗣子和新授云南參戎(鄭按:“參戎”,即參將,為武職正三品官,分屬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管轄),由京旋里,守制百日……余一見其人(鄭按:指彭陽春),儀表峻整,偉人也,將來豐功駿烈可指顧決之。乃知有是父斯有是子……咸豐六年歲次丙辰(1856年)孟秋之吉,署雙流縣事,蕭山謝元瀛頓首拜撰。
由“儀表峻整,偉人也”看來,彭陽春長相端莊,身材高大。
彭陽春趕考經歷
蔣維明老先生根據彭氏后裔口述及筆錄材料曾敘述:1849年,22歲的彭陽春武鄉試考中亞元(第二名武舉人)。次年秋天,他從成都望江樓乘舟東下上京趕考。
彭陽春到南京轉乘大運河船只進京,巧逢江蘇太倉舉人陸增祥(1816—1882)。《清史稿》《清會典》等典籍中記載:道光皇帝駕崩,皇四子奕繼承帝位,他便是清文宗咸豐皇帝。咸豐“縞素百日”,將這年的文科會試(即所謂“春闈”)移至秋后,與武科會試同時進行,因此才有大運河上的文武狀元“雙元會”。
后來兩人都高中狀元,陸增祥曾賦詩贈彭:
同路入京華,名成性各差。承先開鼎甲,啟后泛仙槎。海內無雙士,川中第一家。不才歸翰苑,貌愧插宮花。
蔣維明老先生說,這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有關彭陽春的唯一詩篇。
彭陽春事跡發揚光大
彭陽春考中清代四川唯一的武狀元,對研究四川武術文化史非常重要。
《清文宗實錄》中第一手史料,記載了咸豐皇帝主持武科殿試的情況(括號內文字是我查閱古代萬年歷,把原文中“干支”換算為公元紀日):
十月己未(即1850年11月4日),試中式武舉江培筠等五十二名于太和殿前。十月庚申(即1850年11月5日),御紫光閣,閱中式武舉馬步射。十月辛酉(即1850年11月6日),御箭亭,閱中式武舉技勇。
十月壬戌(即1850年11月7日),上御乾清宮,引見中式武舉,親定甲乙。賜一甲彭陽春、岳汝忠二人武進士及第;二甲王三錫等六人武進士出身;三甲毓恩等四十四人同武進士出身。
彭陽春是狀元,岳汝忠(直隸靜海人)是榜眼。本榜僅取狀元、榜眼,探花缺額。賜二甲王三錫等6人武進士出身,賜三甲毓恩等44人同武進士出身。
為什么這次武舉沒有探花?因為清代鼎甲很嚴,有寧缺毋濫的規定。清代制度,殿試后由皇帝親自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稱為“傳臚”,因皇帝親自參加而顯得極為隆重。乾清宮丹陛下,大奏廟堂音樂《慶平之章》,余音繞梁。
傳臚典禮完畢,鳴贊官贊曰:“舉榜!”兵部尚書舉榜出,至丹陛下授司官,由中路捧至午門前,跪設龍亭內行三叩禮;鑾儀衛校尉舉榜,鼓樂前導至西長安門外掛榜。
這天,武狀元、諸武進士隨出觀榜;巡捕營備傘蓋儀從,喝道護送武狀元歸第。
第二天,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考官及新科武進士共同參加。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傘袋、鞋帶、靴襪等項,賞給眾進士銀兩等物。皇帝派內大臣一人主宴,護軍統領一人管宴……規模排場很大。
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康熙年間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直接帶兵的武官),另一半授衛職(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年)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彭陽春中武狀元后授一等侍衛。
其他赴京武舉人在北京會試即使落第,按規定也可以到兵部注冊,依據會試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如千總),得到類似公務員的鐵飯碗,并有逐步升遷的機會。

圖3-4 古代磚雕文物“武狀元打馬游街圖”
后世對彭陽春的研究
相關史料記載,咸豐六年(1856年),彭陽春遠離北京政壇中心,外放云南邊陲任元新營三品參將。同年其父去世,取道雙流老家辦理其父后事,又集合族眾修編《自犍遷雙彭氏族譜》。
彭陽春離開雙流縣奔赴云南就職。途經犍為縣,攜帶10套該族譜贈送犍為彭氏,同時督促犍為縣彭氏族人,在年內撰修《自楚遷犍彭氏族譜》,并為該譜作序一篇。
彭陽春在《擬修族譜啟》中寫道:“史修于國而義不磨,譜修于家而親愛交……庶幾家之民譜,尤國之有史焉……咸豐庚戌科雙邑狀元 彭陽春再啟。”
相關史料記載了彭陽春在云南的一些軍事活動,如咸豐八年(1858年):
李廣沅余黨復分竄鎮雄州屬雞心寨一帶,振棫(鄭按:即云南總督吳振棫)飭參將彭陽春等四面兜剿……遂克雞心寨。
《清實錄》里也有記載:
清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丁亥,以剿捕云南鎮雄土匪出力,賞守備張鐘祥等蘭翎,參將彭陽春等升擢有差。”
據彭開富先生說,至光緒中期彭陽春“已垂老矣,不數年病逝搬喪回里,葬牧馬山之曾家店附近(今成都雙流區)。”新修《雙流縣志》中記載:“彭陽春墓。彭陽春,清道光己酉(1849年)科武舉,曾任清宮頭等侍衛,墓在曾家店,今之勝利鄉,鄉人呼為‘狀元墳’。”
蔣維明先生說:“至于墳墓,早已鏟平了;而當年彭陽春的狀元府,也因修雙流飛機場,變成了跑道,已無遺址可尋。”
前文曾說過,武術學者馬明達統計,有些武狀元連其籍貫也不知道——這實在令人吃驚。清代朱彭壽在所著《舊典備征·武鼎甲考》中,已說出原因:“文科鼎甲,具詳進士題名碑錄及館選錄中,至武科則各書記載者極少。”
彭陽春也是如此,這才是“地方史志竟將他遺漏”的最主要原因。據彭鑄、彭蕓、彭厚賢、彭忠東等人提供的文章《武狀元彭陽春生母趙太夫人墓碑收藏供奉揭碑儀式》披露:
2013年5月22日,雙流縣香楠苑中的古蜀農耕文化博物館,館主、著名收藏家趙文清先生修建的期頤亭落成。亭中用玻璃罩密封保存著25年前他搶救下來的彭陽春之母趙太夫人的墓碑。
據趙文清先生回憶,25年前武狀元彭陽春生母趙太夫人墓碑被人搭在離此地約一公里處的一條水溝上作橋板。趙文清當機立斷,指派數名工人連夜開拖拉機運去一塊水泥預制板,將墓碑置換下來,墓碑才得以妥善保存至今。
趙太夫人墓碑刊刻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碑文為彭陽春好友、四川邛崍籍翰林伍肇齡撰寫,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信息。
時年93歲的彭福商老人說,武狀元彭陽春出生在雙流縣青杠林彭氏家族。揭碑儀式上,彭鑄先生在講話中特別強調:
彭陽春是一位具有優秀品格的文武全才。咸豐六年(1856年)版“犍為三溪埔、雙流青杠”《彭氏族譜》,就是在彭狀元出錢出力,親自倡導、主持、推動下編纂的,譜中文字經他親自審定。
譜中收入了重要文獻,如華陽籍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等為彭陽春祖父彭洪鎮(字藩臣)暨德配昝太夫人撰寫的《七秩雙壽文》,署雙流縣知縣蕭山謝元瀛為彭陽春生父彭宗銘撰寫的《誥封武功將軍安亭彭公墓志銘》等。
彭陽春不但有大功于彭氏家族,而且對族中子弟的培養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彭氏后人始終秉承崇文尚武、精忠愛國、心系桑梓的精神。川漢鐵路董事局主席彭棻、川軍將領彭光烈、孫中山先生秘書彭純武、抗日空軍英雄革命烈士彭德明、抗震救災烈士劉建秋等人,都深受武狀元彭陽春思想品德的影響。
彭鑄先生提到過,據他所知,彭陽春還是近代著名的武術流派“自然門”的師祖,親自培養過“自然門”創始人“徐矮師”。“徐矮師”及其傳承人杜心武,都是極其富有傳奇色彩的武林大俠。
2017年12月20日,由雙流區教育局、成都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等單位,舉辦“武狀元彭陽春誕辰190周年紀念活動”,在雙流棠湖中學新校區舉行。參會人士一致認為,武狀元彭陽春是雙流、成都、四川的驕傲,其尚武愛國的精神是留給后世寶貴的精神財富。
國內武術界對彭陽春缺乏研究,長期處于空白局面。本書對彭陽春史實詳考,對豐富四川歷史和四川武術文化史,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