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大明王朝轟然崩塌,華夏大地陷入動蕩。同年,清軍入關,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勁旅,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迅速向中原腹地推進。這一舉措,巧妙地利用了明朝遺民對李自成大順政權拷掠官員、軍紀混亂的不滿,為清朝入主中原披上了一層看似正義的外衣。
入關之初,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民心、鞏固統治的舉措。政治上,為籠絡漢族士紳,多爾袞下令沿用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從中央的六部九卿到地方的各級官府衙門,盡量保留舊有架構,讓那些習慣了明朝統治秩序的官員能夠迅速找到歸屬感,平穩過渡。同時,開科取士,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延續了漢族文人的晉升之路,吸引大批飽學之士投身新朝,為清朝的文化傳承與治理出謀劃策。
軍事上,八旗軍作為清朝的精銳主力,戰斗力極強。他們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高,戰術靈活,在華北平原上縱橫馳騁,如秋風掃落葉般掃平諸多抗清勢力。但清朝統治者深知,僅憑八旗軍難以長久統治廣袤華夏,遂開始吸納漢軍,將投降的明軍將領及其部隊整編,組成綠營兵,與八旗軍協同作戰,分駐各地,形成嚴密軍事網絡,控馭四方。
經濟領域,鑒于久經戰亂、民生凋敝,清政府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宣布廢除明朝末年的諸多苛捐雜稅,如遼餉、剿餉、練餉等,讓百姓負擔驟減,贏得底層民眾的初步好感。同時,大力鼓勵墾荒,對新開墾的土地給予一定年限的免稅優惠,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荒蕪田野漸現生機,糧食產量開始回升。
文化方面,清朝統治者尊崇儒家思想,以程朱理學為正統,大力推崇,皇帝親自祭拜孔廟,彰顯對儒學的敬重,借此拉攏漢族知識分子的心。但在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也伴隨著文化管控。文字獄悄然興起,統治者對書籍文獻、文人言論高度敏感,稍有涉及反清、影射等敏感內容,便嚴懲不貸,令文人墨客在創作時噤若寒蟬,文化發展蒙上陰影。
然而,清朝的統一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南方,南明政權相繼建立,頑強抵抗。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坐擁江南富庶之地,兵精糧足,卻因內部黨爭激烈,馬士英、阮大鋮等奸臣當道,排擠史可法等忠良之士,無法形成合力抗清。清軍南下,揚州城破,史可法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清軍屠城十日,揚州淪為人間煉獄,史稱“揚州十日”;南京隨后淪陷,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權覆滅。
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雖有恢復之志,朱聿鍵本人也勵精圖治,無奈受制于地方實力派鄭芝龍。鄭芝龍本為海盜出身,后被招安,在福建擁兵自重,他首鼠兩端,為保存自家實力,暗中與清朝勾結,關鍵時刻撤兵降清,致使隆武政權獨木難支,迅速瓦解,朱聿鍵被俘絕食而亡。
桂王朱由榔的永歷政權,在西南地區苦苦支撐時間最長。朱由榔依靠李定國、孫可望等農民軍將領,一度收復南方多地,讓清朝統治者頗為頭疼。李定國,軍事才能卓越,他兩蹶名王,在桂林之戰擊敗定南王孔有德,致其自殺;衡陽之戰陣斬敬謹親王尼堪,名震天下,極大鼓舞抗清士氣。但內部矛盾重重,孫可望妄圖稱帝,與李定國發生內訌,自相殘殺,力量分散,給了清朝可乘之機。
在民間,反清情緒高漲,各地自發組織的抗清義軍此起彼伏。他們或據守山林,或依托水鄉,利用地形與清軍周旋。如嘉定百姓,在侯峒曾、黃淳耀領導下,頑強抵抗清軍,卻遭清軍殘酷鎮壓,嘉定三屠,血腥慘案令天地變色,更激起民眾對清朝統治的仇恨。
歷經十余年征戰,清朝逐步平定南方,基本實現統一。順治帝福臨遷都北京,正式開啟清朝在中原的統治。順治之后,康熙帝玄燁即位,迎來清朝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康熙帝年少即位,卻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與領導才能。親政后,鏟除權臣鰲拜,奪回朝政大權。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設南書房,選拔親信翰林學士入值,參與機要事務,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皇權進一步集中。
軍事上,康熙帝面臨諸多挑戰。南方,三藩割據,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擁兵自重,勢力龐大,每年耗費朝廷巨額軍餉,且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滴跏辏滴醯酃麛嘞铝畛贩?,吳三桂率先叛亂,“三藩之亂”爆發,戰火瞬間燃遍南方半壁江山??滴醯鄢林鴳獙?,調兵遣將,分化瓦解叛軍,歷經八年苦戰,終于平定三藩,消除心腹大患。
北方,沙俄侵擾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滴醯蹆纱谓M織雅克薩之戰,派遣清軍痛擊沙俄侵略者,迫使沙俄坐到談判桌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遏制沙俄擴張,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東北邊疆暫得安寧。
臺灣,鄭成功收復后,一直由鄭氏家族統治,成為反清復明基地??滴醯蹎⒂檬┈槥樗畮熖岫剑蚀筌娍绾_h征。施瑯熟悉海戰,指揮有方,清軍登陸臺灣,鄭克塽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對臺灣管理,東南海防穩固。
在國內治理方面,康熙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多次減免賦稅,鼓勵墾荒,興修水利,黃河、淮河等水利工程得到修繕,農業生產蓬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迎來“康熙盛世”的繁榮景象。文化上,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編纂《康熙字典》等大型書籍,推動學術繁榮,為華夏文化傳承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