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晚明悲歌
- 青史流年
- 馬偉虎MWH
- 2470字
- 2025-01-01 14:28:52
萬歷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鈞駕崩,這位在位長久卻后期怠政的皇帝,給大明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此后,光宗朱常洛即位,然其在位僅一月,便因“紅丸案”暴斃,引發(fā)朝堂震動與諸多猜測,大明局勢愈發(fā)風雨飄搖。熹宗朱由校繼位,開啟了晚明一段更為跌宕起伏的歷史。
朱由校即位之初,外有后金努爾哈赤在遼東頻頻侵擾,內有朝堂黨爭激烈,東林黨、閹黨相互傾軋,水火不容。朱由校卻熱衷于木工技藝,將朝政大權交予宦官魏忠賢。魏忠賢,出身市井無賴,狡黠陰狠,入宮后憑借逢迎拍馬,博得朱由校信任,一路高升,掌控司禮監(jiān),成為實際上的“九千歲”。
政治上,魏忠賢結黨營私,與朝堂上阿諛奉承之徒結成閹黨,排擠東林黨人。他操縱特務機構,東廠緹騎四出,羅織罪名,大肆捕殺東林黨及異己之士,朝堂之上血雨腥風。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忠臣,因彈劾魏忠賢,被下獄拷打,慘死于獄中,其狀令人悲憤不已。東林黨本欲整飭吏治、革新朝政,卻在閹黨的打壓下,勢力大損,朝堂淪為魏忠賢的獨裁之地,政令皆出于其私門,明朝政治愈發(fā)腐朽黑暗。
軍事上,遼東局勢嚴峻。后金努爾哈赤趁明朝黨爭、內亂,壯大實力,其八旗鐵騎勇猛善戰(zhàn),在薩爾滸之戰(zhàn)大敗明軍后,士氣大振,不斷攻城略地。明朝邊軍雖有熊廷弼、孫承宗等名將堅守,竭力抵御,但因朝廷黨爭牽扯、軍餉被克扣,戰(zhàn)斗力受限。熊廷弼以守為攻,構建防線,卻遭閹黨彈劾,被撤職查辦;孫承宗修筑關寧錦防線,重用袁崇煥等將領,穩(wěn)固局勢,然亦受朝廷掣肘,難以施展全部抱負。袁崇煥后來駐守寧遠,以孤城抗后金,取得寧遠大捷,用紅衣大炮重傷努爾哈赤,暫時遏制后金攻勢,卻也無法改變明朝在遼東的被動局面。
經濟上,明朝陷入困境。土地兼并嚴重,皇室、勛戚、官僚大量霸占土地,農民淪為佃戶,生活困苦不堪。江南地區(qū),富商大賈與官僚勾結,隱匿田產,逃避賦稅,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加之萬歷年間為彌補財政虧空,加征礦稅等雜稅,百姓負擔極重,民不聊生,各地小規(guī)模農民起義時有發(fā)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駕崩后,其弟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崇禎帝即位之初,展現出中興之主的氣魄,他雷厲風行,鏟除魏忠賢及其閹黨勢力,重新啟用東林黨及一些有識之士,力圖革新朝政,扭轉乾坤。朝堂上下,一時仿佛重現曙光,眾人皆盼能一掃前弊,重振大明雄風。
政治上,崇禎帝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污腐敗,官員任免力求公正,朝堂風氣稍有改善。他每日勤于政務,批閱奏章至深夜,事必躬親,期望以自身勤勉帶動百官,復興大明。然而,明朝積弊已深,黨爭雖在崇禎打壓下有所收斂,卻未根除,官員之間相互推諉、扯皮,行政效率依然低下,政令難以有效推行。
軍事上,崇禎帝全力應對后金與農民起義。對后金,繼續(xù)重用袁崇煥,委以重任,期望他能守護遼東,解邊疆之危。袁崇煥提出“五年復遼”計劃,崇禎帝寄予厚望,全力支持。然因后金反間計,加之袁崇煥行事豪放、擅殺毛文龍,引發(fā)崇禎帝猜忌。崇禎二年,袁崇煥被下獄,最終以“通敵叛國”罪名被凌遲處死,明朝遼東防線再受重創(chuàng),此后雖有洪承疇、吳三桂等將領堅守,卻難挽頹勢,后金步步緊逼,不斷向關內擴張。
在關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天啟、崇禎年間,陜北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食不果腹,而官府催征賦稅依舊,走投無路之下,李自成、張獻忠等紛紛揭竿而起。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吸引無數饑民追隨,隊伍迅速壯大,轉戰(zhàn)陜西、河南、湖廣等地,所到之處,開倉放糧,嚴懲貪官污吏,深受百姓擁護。崇禎帝派洪承疇、盧象升等將領率軍圍剿,卻因起義軍機動性強、百姓支持,且明朝軍隊雙線作戰(zhàn)、兵力分散,難以剿滅。
經濟上,崇禎帝試圖改革財政,精簡機構,削減不必要開支,減輕百姓負擔。但明朝財政虧空巨大,既要應對戰(zhàn)爭軍費,又要維持龐大官僚體系運轉,加征賦稅又引發(fā)百姓更大不滿,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為節(jié)省開支,崇禎帝甚至削減宮廷用度,皇后帶頭紡織,卻也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雖殫精竭慮,卻無力回天。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占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抄沒王府金銀財寶賑濟百姓,影響極大,起義軍實力大增。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稱新順王,隨后揮師北上,直逼北京。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明軍守城兵力不足,士氣低落。崇禎帝號召百官、勛戚捐資助餉,響應者寥寥,眾人皆捂緊錢袋,坐視王朝覆滅。城破前夕,崇禎帝逼周后自盡,手刃公主,哀嘆“為何生于帝王家”,盡顯悲涼。三月十九日,北京失陷,崇禎帝自縊煤山,以身殉國,身旁僅有太監(jiān)王承恩相伴,其衣襟上所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飽含無奈、悔恨與對百姓的愧疚,為大明王朝畫上了悲壯句號。
李自成進京后,短暫建立大順政權,然立足未穩(wěn),便因拷掠明朝官員追贓、軍隊紀律松弛,引發(fā)京城混亂。此時,關外后金(已改國號為清)攝政王多爾袞見機,率八旗軍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退回北京,匆忙稱帝后撤離,大順政權迅速瓦解。
清軍入關后,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迅速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南明政權相繼建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史稱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為隆武政權;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稱永歷政權。但南明各政權內部矛盾重重,黨爭依舊,藩王爭權,將相不和,不能團結御敵。加之武將擁兵自重,為保存實力,或降清,或觀望,雖有史可法、鄭成功等忠臣義士奮力抵抗,卻難阻清軍統一大勢。
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后拒不降清,以身殉國,清軍屠城十日,揚州淪為人間煉獄,史稱“揚州十日”;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基地,抗擊清軍,后收復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堅持斗爭,卻因孤懸海外,難以對大陸局勢產生決定性影響。
縱觀晚明,政治腐朽、黨爭內耗、軍事失利、經濟崩潰、天災人禍交織,崇禎帝雖有中興之志,卻無法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王朝覆滅,百姓深陷戰(zhàn)亂,生靈涂炭,令人嘆息。清軍入關,華夏大地改朝換代,開啟清朝統治新篇章,然晚明這段波瀾壯闊又充滿悲歌的歷史,永遠銘刻在華夏文明長河之中,成為后世汲取教訓、反思歷史的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