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玄燁在位六十一年,以雄才大略奠定清朝興盛根基,暮年卻因皇子爭儲,心力交瘁。康熙六十一年,胤禛即位,是為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之初,便面臨諸多棘手難題,外有邊疆隱患,內有吏治腐敗、財政虧空。
政治上,雍正帝厲行改革,整飭吏治。他設立軍機處,選親信大臣入值,每日商議軍國大事,繞過內閣,直接下達諭旨,極大提高行政效率,皇權專制達到新高度。針對官員貪污,嚴懲不貸,抄家追贓,令官場風氣為之一振;推行攤丁入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人頭稅,減輕底層百姓負擔,促進人口增長,同時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打破士紳特權,以往不事生產、免稅免役的士紳階層也需承擔賦稅徭役,雖引發諸多抵觸,卻有效緩解財政壓力。
邊疆治理方面,雍正帝同樣不遺余力。青海蒙古羅卜藏丹津叛亂,他果斷派年羹堯、岳鐘琪率軍平叛,大軍迅速出擊,恩威并施,短時間內平定叛亂,加強對青海地區管控;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世襲制度,改派流官管理,雖過程中遭遇土司反抗,武力鎮壓后,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聯系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增多,國家統一得以鞏固。
文化上,雍正帝加強思想控制,文字獄依舊頻繁,文人動輒因言獲罪,學術氛圍壓抑。但在文化工程方面,他敕令編修《古今圖書集成》,集古今圖書之大成,為學者研究提供浩瀚資料寶庫。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兢兢業業,為乾隆帝弘歷留下充盈國庫、清明吏治。乾隆帝即位后,承繼祖輩余蔭,前期政治清明,重用張廷玉、鄂爾泰等能臣,延續攤丁入畝等政策,經濟繁榮,人口持續增長,迎來“乾隆盛世”。
軍事上,乾隆帝自詡“十全老人”,多次對外用兵。先后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徹底消除西北邊疆長期隱患;征服大小金川,該地地勢險要、部落頑強,歷經苦戰,終使西南地區臣服;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派福康安率軍翻越喜馬拉雅山,大敗廓爾喀,保衛西藏領土完整,彰顯國威。
文化領域,乾隆帝好大喜功,一方面大興文字獄,比雍正朝有過之而無不及,知識分子噤若寒蟬,思想創造力被嚴重束縛;另一方面組織編纂《四庫全書》,集天下書籍,收錄廣泛,堪稱文化盛舉,卻在編纂過程中,大量銷毀、篡改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文化傳承遭受損失。
乾隆帝后期,漸生驕奢淫逸之風。六下江南,耗費巨資,沿途官員借機搜刮百姓,供皇帝奢靡享樂,百姓怨聲載道;寵信和珅,和珅專權二十余年,貪污受賄,賣官鬻爵,致使官場腐敗叢生,“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其搜刮財富之巨,國家根基動搖。
此時,西方列強已開啟工業革命,科技日新月異,國力迅速提升,而清朝閉關鎖國,沉浸在天朝上國美夢。僅廣州一口通商,限制對外貿易;排斥西方科技,視先進器物為奇技淫巧,錯失發展良機,與西方差距逐漸拉大。
嘉慶帝颙琰即位后,雖有心革除弊政,扳倒和珅,抄沒其家產充實國庫,然清朝積重難返。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白蓮教起義席卷川楚陜等省,持續九年,清朝動用大量兵力、財力鎮壓,元氣大傷;官場腐敗依舊,買官賣官盛行,行政效率低下;西方列強窺伺,鴉片貿易輸入,毒害國民身心,白銀大量外流,經濟瀕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