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晨,土豆從炕頭暖暖的被窩睜開惺忪的雙眼,此時天已大亮了,媽媽把從里到外的新衣服、新襪子放在枕邊。窗外還有零散的爆竹聲,陽光透著窗欞格子斜斜的照在炕上,一幅幅年畫像在墻面上開了一扇扇風景的窗。鍋臺上霧氣繚繞,土豆麻溜著爬起來,扒幾個餃子,跑到奶奶屋里拜年。進屋后,土豆先恭敬地叫了聲奶奶新年好,然后就自覺地走到祖宗的靈位前焚香叩拜。奶奶也會疼愛地摸摸土豆的小腦袋,把大大的紅包塞到他手里。整個上午,土豆還要去叔伯、舅姨家里去拜新年,大家圍坐著,說著新年的祝福,談著村里的八卦,其樂融融。下午,土豆會找金鈴和鐵蛋,他們穿著新衣服,無憂無慮的在村子里的街道上閑逛,拿壓歲錢買來花炮、塑料手槍、玩具小汽車等,一圈人圍在一起玩耍,熱鬧非凡。
初二回娘家,媽媽牽著土豆走在鄉間蜿蜒的小路上,此時春寒料峭,冬雪斑駁的散在荒草中間,黃土開始變得濕潤起來,一樹樹白楊樹清爽干凈,細密枝干直直的指向天空。北風吹過,麻雀成群結隊的從一片樹枝飛向另外一片,數只喜鵲在陽光中翻飛雀躍,喳喳喳歡快的鳴叫著,一會又結伴飛上枝頭。蜿蜒的小路盤旋而上,土豆的背包里沉甸甸的,帶著給姥姥的奶粉、臘肉還有水果。姥姥、姥爺總是早早的站在黃土壟上,遠遠望著土豆和媽媽的蹤跡。媽媽和姥姥、姨媽們坐在炕沿上,說著彼此的思念和這一年的際遇,說到動情處,有時都眼框紅紅的,眼睛噙滿淚水。媽媽和姥姥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做飯時、吃飯時、收拾碗筷時,都在不停的說著,直到日落西山的時候。姥爺卻總是沉默不語,土豆經常鉆在姥爺懷里,摸摸姥爺的胡須,嬉耍煙鍋煙袋,姥爺總是樂呵呵的,嘴里的牙也沒有幾顆了。相見總是短暫的,夕陽西下時又該離別。接下來的幾天,土豆會陸續到姨媽、舅舅、叔叔、伯伯家里走親戚,中午都是親人之間的家庭聚會,大家有時喝酒猜拳有時打牌,打麻將,見了許多一年見不到的人,說了許多一年也說不完的話。
等到初八九的時候,村子里的春節文藝宣傳活動就開始了。村子里大喇叭招呼著男女老少都會到村委集合,領受任務。鬧紅火的鑼鼓隊首先組織起來,有鼓、鈸、梆子、鑼、嗩吶,他們演奏出一首首喜慶音樂,聲聞十里。小朋友們主要負責舉彩旗、吹喇叭,婦女們主要參與扭秧歌、劃旱船,年輕小伙們負責舞龍斗獅,還有專門負責放鞭炮的、后勤保障的。游街隊伍從前往后,引路的1-2人,放鞭炮的3-4人,舉彩旗的8-10人、吹軍號敲軍樂鼓的8-10人,鑼鼓隊8-10人,舉傘頭的1人,扭秧歌的6-8人,劃旱船的6-8人,八音會8-10人,浩浩蕩蕩。他們通常會到村子的年內娶媳婦、生孩子、參軍的人家去拜新年,俗稱轉院子。負責接人的會提前通知主家最好準備,備好鞭炮、煙酒茶或者紅包,介時院子中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彩旗紛飛、人群熙攘。待隊伍歸位后,傘頭秧歌的主唱手搖環玲,開始唱到,彩綢飛舞花傘轉,秧歌隊伍排成行,走進家門來拜年,祝福聲聲送吉祥等等,全是祝福的好詞。轉彎一家到下一家,一直到中午才會結束。下午隊伍集結后,照例會在村里主干道轉一圈,然后招呼村民到村子學校的廣場集合。村民們里三層外三層圍成一個圓圈,蒼天為幕,大地為臺。節目分為幾種,舞龍舞獅、秧歌舞、扇子舞、紅綢舞,踩高蹺、劃旱船、扛妝,最具特色還是秧歌。村民們自編自演,說身邊人斗身邊事,有的拿扮女裝,有的扮丑滑稽,有的打情罵俏,大家聽著、笑著、起哄著。《打連成》演繹較多,歌詞大致如下:
過了年頭一天,連成哥哥來拜年。走上前拉一把,一班一輩拜什么年。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班班秧歌過來了。包頭的噪子好,耍丑的嘴又巧。都不像連成哥哥小伙子好。
二月里來龍抬頭,小妹妹我上繡樓。上繡樓巧梳頭,梳罷頭針拿手。俺為連成哥哥繡繡球。
三月里來三月三,我和連成哥哥打秋千。手把繩腳蹬板,來來回回上下翻。飄飄悠悠飛到藍天。
四月里來四月八,娘娘廟上去燒香。二老爹娘都不在,嬸子大娘也不來。留下連成哥哥跟我看家。留下連成哥哥跟我看家。
基本四五句一個曲調,循環推進,暗合賦比興的手法。有的秧歌詞很有口語特色,土豆記得有個正月看燈的詞,正月里來正月正,我和我哥哥去觀燈,西瓜燈紅騰騰,白菜燈綠茵茵,韭菜燈寬生生,芫荽燈碎紛紛,茄子燈紫格茵茵,七扭八彎的黃瓜燈,龍王燈滿身鱗等等。更多的是村民們自編的詞,點評國際大事,宣揚政策方針,歌頌美好生活,傳遞新春祝福,也有嬉笑怒罵,也有插科打諢。
還有耍旱船,通常五六只旱船搖曳而來,船上的女子皆扮作那溫婉靈秀的江南采蓮女,彩船則被細紗與綢布精心裝點。采蓮女們手扶木船,身姿婀娜,與扮作樵夫的男子兩兩結對,款步前行。她們手中的木槳恰似靈動的游魚,時而向前輕撥,似逐波趕浪;時而向后慢劃,若緩流回溯;時而左晃,宛如輕舟避石;時而右擺,仿若迎風轉向。那精美的彩船便在熙攘的人群中自在穿梭,往來游弋,恍然間,仿佛置身于江南秋浦的浩渺蓮塘,采擷那田田蓮葉間的陣陣暗香。
晚上表演,最雄壯的就是威風鑼鼓,村民裝扮成《楊家將》里將軍與士兵,鼓手們身著盔甲,明光熠熠,結成軍陣。一排排大小鼓白皮紅身,高低錯落有致,剎那間鼓錘如蛟龍出海,飛瀑直下,大鼓咚咚聲若雷霆萬鈞,小鼓嘭嘭之音急促如戰馬疾馳,銅鑼鏗鏘小镲清脆明銳如金戈交擊。鼓手發出哦-歐-的低吼,好似李藥師塞北突擊擒頡利破,又如辛棄疾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更似關云長于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一時間鼓聲轟鳴,響遏行云,震得天地都為之顫抖。周圍的村民,從嘴巴發顫,齒間咯咯,兩腮抖動,身子律動,衣角輕擺,都與這鑼鼓聲同頻共振。人流攢動之間,火把搖曳生光,星空浩瀚無垠涌動,仿佛又回到那個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古戰場,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熱血沸騰,都不由自主地積聚起一身的豪情膽氣。
接著就是舞龍斗獅。獅眼比銅鈴還大,里面射出光柱,大嘴張開,尖牙利齒森然羅列,猩紅的舌頭短寬呈半圓形,上下翻動,獅頭畫著紅黃白的花臉,周遭鬃毛威風凜凜,獅身通體金黃,渾身遮得嚴實,人獅合一,渾然一體。前面則有一人舉著繡球,獅子或低頭細嗅、或跳躍探物,或左右橫跳,或倒地打滾,或引頸回首,隨著繡球上下起伏,和著鑼鼓的節奏,十分動人心弦。有時左右兩只獅子,或交頸斗舞,或怒目爭球,或翻空彈跳,或追逐嬉戲,或回旋婉轉。舞龍則需要開闊場地,九爪蟠龍,龍脊挺立,龍鱗閃耀,龍頭昂然挺立。兩條巨龍,青色為水龍,紅色為火龍,或蜿蜒盤旋、或穿插交纏,或騰空而起,或翻轉滾動,或交織戲珠,時而輕盈悠然,時而靈動飄逸,時而一飛沖天,讓人目不暇接。這種巡演有時三五天,有的年頭還要到鎮上匯演,一致持續到正月十六七,方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