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太岳一語定乾坤
- 萬歷公務員
- 余秦唐
- 2041字
- 2025-02-02 14:32:43
萬歷帝如今才十三歲。
大明朝政到了最后還是由內閣定奪。
如此,也就讓人感覺到內閣首輔張居正有些孩視萬歷帝,如嚴嵩一般,乃是一位權相。
實際上,其實也差不多了。
張居正一心想要推行新政,想要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而革除大明的弊政。
就好像是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偉大的功業。
可惜,行事過于激進,以至于到了最后,落得一個人亡政息的下場。
張居正在這議事堂里面定下了推行《算學新解》之論,也定下了給顧青的賞賜。
自然也是統一口徑,到了朝堂上,論一論。
畢竟,就算是他已然成為了第二個嚴嵩,卻也不能真的就如嚴嵩一樣,朝政止于內閣。
當然,嘉靖帝可不是萬歷帝,朝政也并不是真的止于內閣。
大明有一個嚴嵩就夠了。
張居正也算是親身經歷過此事的大臣,肯定是不能也成為了嚴嵩那樣的權相。
所以,沒有完全清除異己,讓朝堂之上,全都是他的人。
他不能這么做。
李太后也不允許張居正這么做。
“皇上,臣以為推行此法不妥?!?
給事中劉鉉直接站了出來。
“臣以為,傳統算法,乃我大明之瑰寶,歷經千年傳承,根深蒂固?!?
“其法精妙,既能準確計算,又蘊含天地之理,道法自然?!?
“觀我朝百姓,無論士農工商,皆能嫻熟運用,以應日常之需。此等算法,已深入民心,貿然改之,則可能讓人一時間,無法接受,更難學以用之,反倒是還會加重天下學子,以及世人的負擔?!?
“再觀西洋數字計算法,雖看似簡便,然其源于異域,與我大明算學大相徑庭。若貿然推行,恐將引起百姓之混淆與不安?!?
“且此算法之背后,或有西洋人圖謀不軌之心,欲借此滲透我大明,動搖國本?!?
“臣聞古有“夷夏之辨”,今雖四海一家,然文化之界限,不可不察?!?
“臣深知,張大人一心為國,推行新法,旨在富國強兵?!?
“然則,變法之道,在于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
“臣懇請皇上,以國家大局為重,審慎考慮此事,勿使變法成為國家之禍根。”
張居正就知道,推行《算學新解》必定會被人借機彈劾。
刑部主事艾穆也站出來了,在他看來,西洋人都是包藏禍心,根本就不值得信任。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就算是這簡易數字計算法如何了得。
那也是西洋人的數字。
泱泱大明為何要學習西洋人的文字呢?
這豈不是背棄了祖宗之法!
而這時,御史曾士楚站出來,躬身奏言,把昨晚上想好的關于《算學新解》有著如何優點,一一講述出來。
“皇上,自古以來,我中原之文明博大精深,算術之道更是源遠流長?!?
“然則,以往的算法繁瑣復雜,于商賈貿易、田畝稅收等實務操作中,多有不便,既耗時費力,又易出錯?!?
“反觀這西洋數字計算法,以簡易數字為基礎,輔以加減乘除之簡易規則,運算便捷,效率倍增,實為算術史上之一大創舉?!?
“張閣老深謀遠慮,洞察秋毫,欲借此西洋之法,革新我國算術體系,提高行政效率,減輕戶部官吏之算籌對賬,促進商貿繁榮,實為明智之舉?!?
“此法若得推廣,不僅官吏處理政務將更加得心應手,民間商貿活動亦將因此受益,國家稅收得以增加,百姓生活亦將更加便利富足。”
“圣人有言:‘故禮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合于道也?!?
“西洋之法又如何?”
“若能使得大明民富國強,便是精華,若我等視此法于不顧,百年之后,中原之地依然還是要學此簡易計算之法?!?
“屆時,天下學子們又該如何議論我等,說我等礙于臉面而對此法于不顧,卻讓大明之算學落后于西方百年不成?”
很快,不少人都站出來,表示應該支持推行《算學新解》,讓天下學子們都學一學。
這并非是改制,也并非是棄祖宗之法于不顧。
推行《算學新解》上面的簡易數字計算法,天下學生們覺得哪個好學、哪個好用,就學哪一種方法。
總之,最后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現在不學,以后可能還是要學。
畢竟,這般簡易計算之法,后來人必然會學之。
到了那時候,天下學子們肯定會議論今日朝堂之爭,說大明學子們本可以在百年之前就能學的簡易計算之法,卻因為要臉面,而棄之不顧。
他們可不想在百年之后,擔此罵名。
這就是直接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你。
劉鉉等人還真的就吃這一套。
若是百年之后,天下學子依然還是要學習簡易數字計算法,必定會對他們今天的朝堂之爭議論紛紛。
說不得,還真的會指責他們為何不早一些推行此等簡易數字計算法。
說白了。
能夠成為所有國家官方承認的阿拉伯數字,就在于這種數學數字符號,當真是自然之法則,也是人類智慧之結晶。
張居正能夠一眼看出來,這些簡易數字計算法之中運算規律的重大意義。
劉鉉等人自然也能看出來。
畢竟,大明的科舉取士之中,就有算學一道。
而站在這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大部分都是通過科舉取士,才考取功名,當了官。
他們自然也都學過算學,也能看得懂由汪宗伊、李贄等人聯合起來進行整理修改之后的《算學新解》。
心中也很明白,這就是一個好東西。
可是,東西雖好,卻不是他們第一時間獲得的,也不是他們的人想出來的,更不是他們第一手來推廣的。
作為給事中、作為御史、作為主事,作為不滿張居正孩視幼帝,在這朝堂之上一手遮天的大臣,自然是要站出來反對張居正。
唯有如此,才能彰顯他們的存在感。
大家爭來吵去。
最后還是張居正站了出來。
整個奉天殿上都瞬間安靜,無人敢有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