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臧哀伯諫納郜鼎(170) 桓公二年

導讀

宋國太宰華督殺宋殤公,因擔心諸侯討伐,便向他們行賄。華督用郜鼎賄賂魯桓公。魯桓公接受賄賂,并把郜鼎陳列在太廟里。為此臧哀伯向魯桓公進諫,指出治國的關鍵在“昭德塞違”,彰揚美德,杜絕邪惡。闡明國君要為百官做榜樣,為后世做表率。諫言以排比羅列,簡潔嚴整,氣勢貫通,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魯桓公拒不納諫,臧哀伯義正詞嚴。文章以周內史稱贊臧哀伯作結,意蘊深長。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171),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172),以臨照百官(173),猶懼或失之(174),故昭令德以示子孫(175)。是以清廟茅屋(176),大路越席(177),大羹不致(178),粢食不鑿(179),昭其儉也。袞、冕、黻、珽(180),帶、裳、幅、舄(181),衡、、纮、(182),昭其度也(183)。藻、率、鞞、鞛(184),鞶、厲、游、纓(185),昭其數也(186)。火、龍、黼、黻(187),昭其文也(188)。五色比象(189),昭其物也(190)。钖、鸞、和、鈴(191),昭其聲也。三辰旂旗(192),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193)。文物以紀之(194),聲明以發之(195),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196)。今滅德立違(197),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198),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199)。郜鼎在廟,章孰甚焉(200)?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201),義士猶或非之(202),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203)

周內史聞之(204),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205)!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譯文

夏季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并把大鼎安放在太廟里,這是不合禮制的。

臧哀伯勸諫說:“作為百姓的君主,要顯揚道德,防止違反禮制的行為,以此來為百官做榜樣,這樣還恐怕有所缺失,所以要彰顯美好的德行,用來教育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屋頂,天子祭祀乘坐的車子用蒲草編織的席子作墊子,祭祀所用肉汁不加調料,祭祀主食不用精米,這是表明節儉。禮服、禮帽、蔽膝、大圭,大帶、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冠系、冠頂板,這是來顯示尊卑的法度。玉墊、佩巾、刀鞘、刀飾,革帶、帶飾、飄帶、馬鞅,這是來顯示尊卑的等級。禮服上畫火、畫龍、繡黼、繡黻,這是來表示尊卑的文飾。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畫山、龍、花、蟲,這是來表示色彩。钖鈴、鸞鈴、和鈴、旗鈴,這是來表示聲音。日、月、星畫在旌旗上,這是來表示光明。因此,所謂美德,就是節儉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級。以花紋和物色作為標志,以聲音和光彩作為象征,把這些明示給百官,百官就會警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紀綱法律。現在違背道德,炫耀違背禮制的行為,把人家賄賂的器物放置在太廟里,向百官公然展示。官員們也效法這種行為,這又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源于官吏違反禮制。官吏喪失道德,賄賂就會公行。郜鼎放置太廟里,賄賂公行還有比這更明顯的嗎?周武王戰勝商朝,把九鼎運到都城洛邑,還有忠義之士提出非議,更何況把明顯違法亂紀的賄賂器物放置在太廟里,這該怎么辦?”桓公不聽。

周朝的內史聽說了這件事,說:“臧孫達在魯國會后繼有人吧!國君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用道德來勸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南县| 甘德县| 蓬莱市| 建瓯市| 房产| 当阳市| 三河市| 托克逊县| 聂荣县| 尚义县| 镇江市| 海晏县| 绥江县| 洱源县| 兴义市| 武穴市| 华容县| 商都县| 托里县| 昌宁县| 安庆市| 清河县| 金沙县| 宁夏| 龙里县| 溧阳市| 贵溪市| 老河口市| 浠水县| 隆昌县| 德令哈市| 临沂市| 绍兴市| 东丰县| 南京市| 寿宁县| 伽师县| 织金县| 安庆市| 武穴市|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