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孫綽絕對是當代牛人,他的祖父孫楚,曾為西晉馮翊太守,以文學著稱于世。孫綽襲父爵為長樂侯,官拜太學博士(大學教授)、尚書郎(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后歷任建威長史、右軍長史、永嘉太守。早年與兄一道南渡,居于會稽。性情高雅,嘗鄙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孫綽以文學著稱,詩賦文章皆為時人所重,無出其右者。王、郗、庾、溫等世家大族權臣死了,都要請孫綽作碑文。孫綽還敢作敢為,當桓溫欲經略中國而請遷都洛陽時,只有孫綽敢于上表反對。孫綽崇信佛教,與名僧支遁、竺道潛交往。孫綽撰有佛教論著《名德沙門論目》、《道賢論》、《喻道論》。曾著有《遂初賦》自述其志,并著有《天臺山賦》。
與謝安、王羲之等皆為一時名流,是當時士族集團的重要成員。曾與王羲之、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會于蘭亭,飲酒賦詩。孫綽并被推舉撰《蘭亭集詩·跋》。孫綽著有《游天臺山賦》、《情人碧玉歌》、《玉臺新詠》
孫綽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有人問他關于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系,他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觀點。有人設問∶「周孔之教何不去殺?」孫綽回答說,這是誤解了圣人。難道圣人有殺心嗎?圣人并無殺心,殺心實是下民的野心。圣人有見於人們相互爭斗,甚於豺虎,才轉而求其次(「不去殺」),為的是「去一以存十」,知其輕重,則知圣人之用心也。他認為佛教著重於內心教化(「明其本」),周孔主要是社會治理(「救極弊」),兩家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關於出家是否違反孝道的問題上,孫綽認為佛教徒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親」的道路,這正是最大的孝行。另外,《喻道論》中還論證了佛教因果報應等思想。從各個方面向人們說明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同時說明了它們與儒家之教是一致,互相補充的。孫綽作為以玄言詩而出名的一代文宗,為當時的玄言名流。
舅父本是東晉地方的重臣,此次只身冒險而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聽我慢慢的給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