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節 35歲以上職場人的挑戰與轉型機遇

2022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73 35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達45 931萬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但職場是一個經過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在企業中。隨著年紀越來越大,35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挑戰重重。

1.35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的五大挑戰

(1)在企業工作的人早晚都是要退出職場的。如果你在企業工作,很少有私營企業、福利很好的外企能夠支持員工干到退休。所以每個職場人或早或晚都是需要退出企業的,就看你是主動退出、體面退出,還是被動地被優化、被裁員。而隨著員工年齡的增長,企業的用工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對于年齡超過35歲,甚至40歲以上的人來說,職場的競爭力在下降,職業的安全感越來越低,隨時可能面臨裁員境地。

(2)職場天花板導致崗位晉升空間有限。人在職場中越往上走,能夠獲得的工作崗位就越少,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如果崗位一直無法突破,那么隨著年齡增長,加上沒有新的挑戰,面對干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工作,職場人也會缺乏激情,每天忙忙碌碌,卻好像總是找不到最想做的事情。

(3)職場人肩上的責任很多,無法自由支配時間。到了三四十歲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和工作都需要兼顧。有些父母年紀偏大,需要經常照看,孩子難免生病,還經常需要往返醫院,而上班請假有時候很困難,連自己支配的時間都沒有,感覺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掌控感。

(4)職場人在打工時無法掌握收入的主動權。大多數人上班是拿死工資的,工資的漲幅不由個人決定。但隨著職場人成為家庭的頂梁柱,需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希望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工作就算“996”,加班熬夜拼體力,收入卻總是線性增長,自己的工作付出和收入回報并不對等。

(5)面對來自后浪的壓力,職場人被替代風險更高?,F在年輕人非常優秀,他們又年輕又有干勁,學習能力非常強,用工成本還低。這無形中也會給35歲以上的人造成壓力,因為企業永遠希望用最少的用工成本取得更大的業績結果。

有一次我聽題為《如何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TED演講,有一句印象特別深刻的話: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起規劃自己生活的責任;如果你不為自己規劃,那別人就會為你規劃,而別人對于工作、生活的平衡的理解往往跟你不同。

我非常認可的一個觀點是: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是需要自己親手去創造的。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懂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所以35歲以上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早晚要退出職場,那么只有三種選擇:主動轉型、被動轉型和退休轉型。

主動轉型是提前思考和布局自己的第二曲線(1)。比如我,就是希望早點實現自由人生,靠自己的專業能力成為自由職業者,我就發展了自己的第二曲線——職業培訓師和顧問。第二職業曲線是在現在這個職業達到頂點之前,要去思考和布局下一個可以給你帶來增長的新職業。因為新的職業要達到成熟,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和開發,其間,第一條職業曲線中積累的時間、資源和動力都足以使新曲線度過它起初的探索掙扎的過程。

被動轉型是被公司優化或裁員。如果人到了40多歲才考慮轉型的問題,就會特別被動,這時容易被邊緣化,或者面臨裁員的境地。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什么經濟壓力倒也還好,但大多數人的情況是,在這個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在家庭中挑大梁的時刻,經濟上一旦出現波動,可能影響家庭的穩定性,也讓自己的能量特別低。

除了前兩類轉型的人,還有不少人在職場干到退休,但是也終歸要離開職場。但是,他們不滿足于退休之后只能旅游或者帶孫子、跳跳廣場舞。他們希望退休之后能夠創造屬于自己的第二曲線——能把自己的經驗用到合適的地方,在給別人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一筆可觀的收入。

2.離開職場前的三項準備

很多人問我,離開職場之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我自己是裸辭的,當時勇氣蓋過了一切。我跟我家人說,我打算用一年時間打拼下,看看我能不能走這條道路。如果打拼不出來,那說明我不適合創業,死心塌地回去上班。所幸,在離開平臺之后,我抓住了一系列機會,后來成了一名職業培訓師和企業顧問。

但更適合大多數人的道路,我覺得是“先做兩手準備,再一去不返”。

1)錘煉硬核實力,筑造專業護城河

我曾采訪一位勞動關系專家,他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在職場中,我們必須筑造自己的專業護城河;如果沒有專業護城河,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用工成本的提高,很容易面臨裁員風險。

做難事才有回報,做難事才能夠成就自己的能力。所以,對那些你解決過的問題,那些可能在你的職位描述之外的事情,你去做了,把這些寶貴的經驗積累下來就是你自己的能力,就是你將來可以轉型的資本。

2)探尋核心優勢,錨定長期發展領域

在職場中,很多人習慣于被安排,領導指哪兒打哪兒,很少主動思考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個優勢的領域中持續深耕并努力成為專家。其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很容易出結果的。一旦出了結果就有了正向反饋,那么你就會很積極地、持續地投入其中,愿意花時間、花錢投資,讓自己變成相關領域的專家。

3)在核心優勢領域深耕,積累知識資產

很多人覺得工作多年但好像沒有什么積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己的知識沉淀。職場人不但需要做事,更要學會在做事的過程中積累知識資產。這樣,即便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某一個平臺的時候,起碼能夠帶走自己的專業知識沉淀、原創的方法論、成功的案例、客戶的口碑等等。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和品牌資產,將成為你未來創業的雄厚資本。

3.有知識資產的人,牢牢把握人生主動權

在知識密集型的職場環境里,什么人最有風險呢?就是那些一天到晚忙于做事,忙得沒有時間思考的人。知識工作者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體系,但是很少人會刻意去練習、去沉淀自己的知識資產,久而久之,他們和優秀的人差距越來越大。

舉個例子,擁有知識資產的人,活得有多么暢快!

一個曾經與我合作過的兼職培訓師年紀輕輕就成為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商務總監。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而且在公司備受信任,每天都有空閑。

他說其實很簡單,“你要在公司里面去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我問他:“什么叫個人品牌?”他說:“你要在公司里面打出你的優勢標簽,讓別人覺得你是這方面的專家?!?/p>

他說:“我把每一件事情做完,都去沉淀我的核心經驗,提煉出一些我的思考框架或者模型。然后我就去講給同事聽,他們會給我一些更好的建議?!?/p>

他經常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但最終他發現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每次做輸出之前他都倒逼自己深度思考,他的思路就變得非常清晰。以后再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了。

除此之外,他還能夠把自己這套方法論更好地教給下屬,所以大家都搶著來他的部門,因為他們覺得在這里是可以學習和成長的。因為下屬有了學習和成長,所以他的工作就可以變得很輕松。

他每天可以看看書,然后出去交流,增長見識。其他人看到他講起一些話題來頭頭是道,一聽就是有沉淀的,就邀請他去講課。他也可以很輕松地講出來,因為有方法論的沉淀。

最后,在領導眼里,他是非常不一樣的人。因為他善于思考、樂于輸出、勤于分享,職場口碑也特別好,所以在提拔的時候,領導很容易就想到他了。

因為他沉淀了很多自己的方法論,而且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我便邀請他到我們機構講課。他的課非常受學員的歡迎,他也很輕松地實現了時薪5000元的知識變現。

所以,我相信每位在職場奮斗了一二十年的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你一定也做過許多難事,拿到過很多成果,這些都是你寶貴的經驗財富,可以說價值千萬,這是非常寶貴的轉型資本。但是很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經驗的價值,也從來沒有去開發這些經驗,反而對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就像坐在金礦上討飯。

反之,如果你掌握了經驗萃取的能力,你就可以通過萃取挖掘自己的核心優勢,沉淀自己的知識資產,通過輸出分享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無論是在職場進階發展,還是轉型做知識創業,都會非常順利。

這樣,無論你是否離開職場,你都擁有了一種從容的底氣,實現了職場可升、副業可攻,牢牢把握人生的主動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巴塘县| 堆龙德庆县| 淮北市| 临武县| 洪泽县| 河北省| 淄博市| 乐平市| 和龙市| 榆林市| 九龙坡区| 上蔡县| 丰宁| 林芝县| 武平县| 金昌市| 芜湖市| 霍州市| 宁德市| 会泽县| 元氏县| 宜丰县| 望谟县| 寻甸| 锡林郭勒盟| 同仁县| 突泉县| 上栗县| 来宾市| 临邑县| 商丘市| 北流市| 怀安县| 扎鲁特旗| 平乡县| 英吉沙县| 水城县| 临桂县| 太康县|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