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經驗萃取:職業轉型與知識創業加速器
- 羅依芬
- 2934字
- 2024-12-31 20:12:38
第4節 知識付費2.0時代的掘金策略
我曾接到一些學員的咨詢:“羅老師,我想開發一些課程,然后放到網上賣,但我不想做交付,我想實現被動收入。”
你覺得這可行嗎?
事實上,剛開始做知識付費的時候,或許可行。因為那時候市場的課程總量少,你做一個有價值的課程,就算沒有什么推廣動作,付費下單的人也還不少。但是,今非昔比,經過數年的發展,知識付費行業的熱度已經大幅度下降了。
1.知識付費時代已經過去
2012年左右,剛開始流行社群的時候,我們都是邀請專家在微信群里講課。后來為了解決直播課程便于回聽回看等問題,市場上出現了千聊、荔枝、喜馬拉雅等平臺。那時候做個音頻課都賣得很好,就連我這樣初出茅廬的素人,都能在千聊上開課,并獲得了數千人的關注。
后來知識付費興起,出現了像得到、樊登、混沌等大平臺。因為這些平臺流量大,請的專家也多,知識付費出現了頭部集中的趨勢。憑借強大的流量,它們可以把一門專家的課程定價在千元左右。
各大平臺上有非常多的課程,聽眾已經聽過一些非常優質的課程了,因此對于知識付費的進入門檻也變得高很多了。
現在已經是知識付費2.0的時代了,知識付費2.0時代的特征就是知識過剩。
在這樣一個時代,大家都認為知識過剩是常態,每個人手上囤個七八門課。課程買了也沒有看,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從內容角度看,如果你講的內容是通用的,跟別人的沒有什么區別,那機會就更少了。比如,你講心理學能講得過武志紅嗎?武老師的課程才199元,那別人為什么要選你而不選武志紅的課程呢?所以大V的大流量低價課,已經深度擠壓了普通人的課程定價空間。也就是說,普通人想要通過做一套課程“出圈”,每個月賣個幾千元乃至上萬元已經基本上不可能了。
從流量角度看,普通人沒有流量儲備,最多就是自己朋友圈私域的資源。你把這些資源消化完以后,就需要不斷地開發新流量,才能持續地實現增長和付費。但是,如何獲得公域流量?
比如,如果你的一個課程定價199元,要每個月賣多少份才能實現月入過萬元?至少50份。在互聯網上,就算你的流量很精準,我們按照10%的轉化率計算,那么你至少每個月要有500個精準流量。如何獲取這么大的精準流量呢?
你可以花錢在平臺投流。因為如果你不做投流,就會連被看到的機會都沒有。現在的投流成本已經非常高了,普通人是支付不起的。就算賣一個9.9元的課程,你的投流成本可能是十倍。
從結果角度看,就算學員聽了課程,也未必轉化為行動。學員聽完課程以后沒有行動,或者行動中沒有取得反饋,那就是沒有產生結果,你也無法獲得成功案例。而且做純粹的知識交付,不想運營、不想和學員產生互動,那么你和用戶之間就無法產生黏性,就無法持續地實現付費和增長。
可以說,想純粹做個課程去網上賣而實現被動收入,不想做任何交付,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完全沒有可能了。
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講,這時候想要轉型做知識創業,機會在哪里呢?
2.結果付費時代已經來臨
雖然知識已經過剩,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更沒有辦法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從培訓專業的角度來看,知與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一次也不等于熟練地掌握。
我在2019年《培訓》雜志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知識付費的終點,是要為學員提供能夠幫助他們落地出結果的一套解決方案。學員不光是為知識而付費的,更要為老師對于個性化定制、刻意練習的輔導和反饋付費。老師“陪跑”的這種服務會更加有價值。
這就讓我們產生一個新的市場機會。當知識的獲取太容易了以后,行動跟不上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前幾年很多人批判一些人販賣知識焦慮。大家跟著學了半天知識,但是沒辦法轉化為行動。可是轉化行動是一個長尾的市場。因為大V可以做批量化的知識分發,但是無法對個人的行動和結果提供深度的輔導,他們也服務不了這么多的人。
所以,想要改變的人很多,光有認知的改變是不夠的,行為的改變才是你的市場機會。你能幫助學員拿出結果,你就在市場上享有一席之地。我認為這是很多大的平臺、大V都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個人來講,這就是一個市場機會。就是說當別人在售賣知識的時候,你售賣的是結果;當別人在賣產品的時候,你賣的是解決方案。誰能夠把自己的解決方案做好,做出口碑,那么就會吸引更多想要去改變現狀的人,到你這里來學習。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我受某個音頻平臺的官方邀請,開設了一門經驗萃取的音頻課,共14節,平臺上只能賣199元,再高也很難了。
盡管平臺也給我做活動推流,但是兩年多下來,我在這套課程上的收益也不過萬元。可是能夠幫助學員直接做經驗萃取的產品,單價就會過萬元,甚至幾萬元,因為這樣做能夠直接幫助學員出結果。
我現在做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學員拿到結果,所以大家特別信任我,而且做解決方案可以帶給我很多成功案例。無論是直播還是朋友圈,我都有大量的學員的成功案例來驗證我的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來找我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他們跟我說,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能幫他們解決什么問題。我的朋友圈讓他們覺得特別有信心,“因為有這么多人跟你學習都已經產生了很明顯的效果,所以我也想跟你學習”。
知識付費賺錢容易的時代有過,但轉瞬即逝。如果你現在入局,就要適應目前的市場環境。
3.不要做流量IP,做好你自己
知識付費行業現在變得熱門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賽道,希望打造個人品牌。
但是這種火熱帶來的后果就是“內卷”。我的朋友圈里各種“導師”滿天飛,諸如IP孵化導師、文案變現導師、小紅書變現導師、育兒導師等。光一個育兒賽道,我就有不止十個學員了。
你可能會想:既然這么“卷”,普通人轉型做IP還有機會嗎?
我在這里想和大家正本清源,互聯網上經常在談論IP,那IP到底是什么?
其實IP的英文全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可以說有原創知識資產的人都是IP。但是目前知識IP在更多時候是指一種商業模式,即通過輸出內容產生影響力,吸引同頻的人關注,通過知識產品實現流量獲取收益。
其實,如果你只是想得到一份更加獨立、自由的工作,并不一定需要在互聯網上大張旗鼓地做流量。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每個人只需要做自己,用自己最擅長的一件事去幫助別人解決一個痛點問題即可。只要你誠心地交付好你信任的學員,打造一個個成功的案例,就會近悅遠來,吸引更多人慕名而來。
學會一些打造個人品牌的技巧,能夠讓有潛在需求的用戶更好地看見你的價值,這當然是更好的。但你不必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火力全開,天天為了獲取流量絞盡腦汁。你不要去羨慕別人的幾十萬粉絲,我們普通人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粉絲。當你交付不過來的時候,再多的流量也是一種浪費。我自己在取得百萬元營收之前,微信好友也就3000多人,公眾號和視頻號粉絲累計不過3000人。
本書所講的內容,可能無法讓你一下成為一個很有名氣的IP,坐擁幾十萬的粉絲和流量,實現年入幾百萬元、千萬元的收入。本書所講的內容,是希望能讓每個渴望自由、活出價值感的普通人成為一名獨立的知識工作者,專注自己專長的領域,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服務,從而真正地活出自己。這樣的人,我更愿意稱之為專業型的知識IP。
所以,我誠懇地建議你,先定一個小目標,打通從0到1的變現閉環,先達到、再超過職場的收入,實現業務穩定。后續你再根據自己的志向和追求選擇要不要擴大規模,成立公司化的運營體系。因為從1到10的階段,需要面對更多的難題和挑戰,也不適合人人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