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名字開始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 張鷴

【驅動問題】

如何讓學生從名字中認識自己?

【基本信息】

適用學段:高中一年級

準備道具:學案紙

【設計思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姓名是自我意識的起點,是構建自我形象的“第一張名片”。名字可以說是自我認同的獨特社會符號,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觀察、解釋及期待[1]。研究發現,對自己名字的喜愛可能是內隱自尊的一種表現,而且對個體的幸福感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2]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仍然處于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對自我概念更加關注。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不喜歡自己名字的學生不僅對名字本身有困擾(如名字中含有生僻字等),還對名字背后的意義有困擾(例如,有的同學討厭父母“強加”給自己的期待——名字中蘊含對其性格或學業的期待;有的同學不滿這個名字給他人留下的印象——平平無奇、過于張揚,或者太男性化/女性化)。個體對名字的接納程度在很多時候也體現了其對自我的接納程度。

本節課將“名字”作為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的起點,授課時間點為高一新生入學的第一節課。在這個時間段,學生會反復地在各種場合做自我介紹,希望自己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的探索。本節課的設計既能滿足學生從“名字”開始講好自己故事的需求,也能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新集體。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名字給自己帶來的積極力量,提升對名字的喜愛程度;感受以名字為基礎的良好人際互動,通過人際反饋提高自我接納度。

2.認知目標:拓寬對自己名字的認知,增加對名字的了解。

3.行為目標:能學會以積極的視角看待自己的名字。

【教學思路】

?????????????????Б?? ????

【教學過程】

一、特別的名字(5分鐘)

老師:同學們,我是你們的心理老師××。在這個新班級里,我也想知道大家的名字,最好是一些特別的名字,請同學們推薦一下。

學生舉手推薦。

老師:(在了解到本班“呼聲”最高的名字后,不必讓學生起來作詳細自我介紹)請全班同學接著說一說,自己了解到周圍人的名字中有哪些是很特別的,有哪些名字經常重復?

學生舉手分享后,老師呈現提前準備的本年級學生名字分析。老師可以提前收集本年級新生的姓名名單,并分析本年級學生中不常見的名字和重復的名字。善于用統計軟件的老師可以用詞頻分析軟件統計名字中的高頻字。

教師小結:名字是關于“自我”最特別的一個符號。大部分情況下,它從我們出生起就開始陪伴我們,而我們對它的認識往往不多。今天,我們就從“名字”開始一起探索關于自我的世界。

設計意圖:結合新學期第一節課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題。

二、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10分鐘)

學生在學案紙“我的名字”處填入自己的名字,并給自己的名字打分,評價對自己名字的喜愛程度。評分范圍為1~10,1代表非常不喜歡,10代表非常喜歡。學生先在小組里互相分享自己的答案,再派代表在全班分享以下問題的答案。

問題1:小組成員對名字的喜愛程度最低是幾分,最高是幾分?

問題2:對于喜歡和相對沒那么喜歡自己名字的同學來說,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問題3:關于你們小組成員的名字,你還有什么發現?

老師將學生總結的喜歡和不喜歡自己名字的原因進行歸納整理,寫在黑板上,如下所示。

名字給他人的印象名字的意義名字本身會讓他人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覺得我應該很溫柔/很可愛/很瀟灑認可名字背后父母的期待讀起來感覺在微笑字形好看簡簡單單好寫喜歡自己名字的原因 不喜歡自己名字的原因生僻字,考試時書寫費時間太普通容易讀錯不認可名字背后父母的期待太男性化/女性化太剛強/太軟弱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1:為什么有的同學喜歡簡單、普通的名字,有的同學卻因為自己的名字太普通而不喜歡自己的名字?

問題2:父母的期待為什么既可能是我們喜歡自己名字的原因,又可能是討厭自己名字的原因?你認可父母的期待嗎?

問題3:你希望自己的名字給他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這樣的印象代表理想中的你,還是真實的你?

學生舉手分享后,老師給學生講述以下關于名字的心理學研究。

姓名的特征包括獨特性、性別傾向、含義效價、認知加工流暢性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個體對名字的偏好。對自己名字的喜愛度與我們的自尊水平相關。個體姓名中體現的積極的自我期待反映了一種更健康的自我評價,它甚至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

教師小結:名字是自我認識的重要部分,但我們也發現:由于名字并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有的同學會因為不喜歡名字背后的含義、覺得名字和自己的真實情況不一致等而不喜歡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同學可能會給自己改名字。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自己名字的態度,引出探究情境,轉化問題。

三、給名字以力量(23分鐘)

老師: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名字本身及名字背后所蘊含的長輩的期待,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打造或完善名字所代表的形象。

(一)名字的化身

老師:我們現在要做一個大膽的想象,如果名字有一定的魔力,可以在被召喚時化身為人、動物、幻想生物,甚至是山川河流,那么你覺得自己的名字可能會化身成什么?

學生舉手分享。

老師:你的初始形象和初始屬性是什么,取決于你對名字的理解,它們可能是你期待的樣子,也可能代表你內心的自己。而名字的初始能量值則來自你對它的喜愛度,大家可以在學案紙上根據自己對名字的喜愛度,給名字賦予初始能量值,分值范圍為0~10。

老師給學生呈現以下示例。

示例1:“磊”,化身是石頭,初始屬性是善于忍耐,初始能量值是9。

示例2:“曉樂”,化身是可愛的少女,初始屬性是活潑、有能量,初始能量值是9。

學生在學案上畫下“名字化身”,寫出初始屬性和初始能量值。

(二)為化身賦能

老師:當你的名字不斷被他人“召喚”,并且他人認為你的名字背后有一些積極能量時(這代表他人對你的印象),你的“名字化身”就會出現一些由他人賦予的技能。請在班內尋找至少三個同學,讓他們為你的“名字化身”賦予技能。如果你愿意讓他人的“名字化身”擁有更多技能,你也可以主動詢問他人是否能接受你為其名字賦能,這一賦能過程可以借助字典等。

老師呈現以下示例。

示例1:“磊”。賦予技能——光明磊落(技能名);技能解釋——胸懷坦白,正大光明,瞬間消滅所有虛偽。

示例2:“曉樂”。賦予技能——快樂傳播(技能名);技能解釋——只要出現就會緩解同學們的低落情緒。

學生在班內自由走動,相互為名字賦能。

老師:在剛才的活動中,你最喜歡的他人為你名字賦予的技能是什么?他人賦予的技能和你對自己“名字化身”的認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舉手分享。

(三)擁抱化身

老師:化身魔法快要消失了,“名字化身”也會變得看不見,但它依然以隱身的方式陪伴我們一生。在它隱身前,它會對你說什么呢?

學生舉手分享。

教師小結:有的“名字化身”因為你對名字的喜愛,一開始就擁有很高的能量值,它的技能往往也能為其他人帶來強大的影響。與之相反,有的“名字化身”可能一開始不被名字的主人所接受,初始能量值也很低,但仍然有重要的人認為它是具有能量的,因此它也有了更多的能量值。其實,你的名字,無論是平平無奇的、特殊生僻的,還是曾因某種原因讓你感到別扭的,它都是一生中陪伴你最久的禮物。

設計意圖:層層深入,通過外化方式分離問題,引導學生在團體互動中獲取名字的積極能量,為名字賦能。

四、課堂總結(2分鐘)

老師:名字是我們自我認識的起點,本節課我們賦予了名字新的意義。我們可以期待自己會像名字所預言的那樣,擁有各種美好品質。我們也可以轉化自己對名字的理解,為自己預言。生命的舞臺上,我們怎樣演繹自己的名字,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自己。

設計意圖:總結深化主題。

【課程迭代】

本節課最早發表于筆者本人的社交平臺,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各個學段同行的熱烈反饋,其中不乏精彩的建議,例如,一位網名叫“長風萬里”的教師提出教師可以對學生姓名做詞頻統計。本書呈現的版本與最初的版本相比有較大的變化。最初版是面向初中生設計的,課程設計較常規,更偏向于講授,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名字背后蘊含的長輩的期待,因此課程活動主體部分便只停留在對名字背后期待和意象的解讀上,同時邀請他人寫出對自己名字的聯想。修改后,授課學段改為高中,隨著學生自我認知的深入,本節課將教學目標定為拓寬學生對名字的認知,感受名字給予自己的積極力量。此外,課程設計通過打分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對名字的喜愛度和自我接納度之間的聯系。

本節課設計中最難修改的部分是如何讓名字喜愛度低的學生也能從名字中獲取積極反饋。最初版本是讓學生互相寫和畫,聯想意象。在修改過程中,筆者也嘗試了拼貼畫和拼貼詩等藝術表達療愈方式,也考慮過使用冥想賦能的形式,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在最終的版本中,筆者主要考慮了本節課的授課時間點(即高一剛入學),此時學生需要更有趣的團體破冰活動,所以本部分改成了趣味性的為他人的名字召喚“技能”的活動,讓學生在互相賦予技能的過程中熟悉彼此,傳遞積極感受。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靈感起源于筆者本人對自己名字的思考。筆者在中學階段因為名字中有生僻字而感到困擾,想改名,甚至一度與朋友互稱網名,直到后來某一刻筆者腦海里突然冒出一句話:“一個人的自我接納可以從喜歡自己的名字開始?!惫P者這才發現,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在各種自我介紹中,筆者開始喜歡自己的名字了。無論是名字背后反映出的父母的祝福,還是名字帶給別人的關于自由或閑云野鶴的聯想,抑或是名字本身的獨特性,都和筆者如今的價值觀一致?,F在,筆者也會利用自己名字的特殊性,在人際交往初期加深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為自己“打造人設”。

本節課最大的優點是考慮了新生入學時的心理狀態——對自我介紹環節既害怕又期待,以及新生“既渴望給他人留下印象,又苦惱于無話可說”的糾結心理。在恰巧閱讀了一些關于名字與自我概念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后,筆者決定在學期初從“名字”切入自我認識專題,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姓名符號出發,探尋自己對自我的評價。在設計上,本節課教學環節連貫性強,內容逐層深入,探討了以名字為框架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賦能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本節課操作簡單,學生參與度高,也十分適合用于新班級的團體建設活動。

這節課可以改進的部分是對于課堂的深度挖掘。本節課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但教學設計缺少一個扎實、成熟的理論體系支持。整節課的設計更關注拓展名字的意義、以名字促進學生積極互動,因此課程在對名字的整合及對自我概念的理性思考方面尚有欠缺,深度仍顯不足。

【專家點評】

這是一節少見的完全圍繞“名字”開展的心理課,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主題新穎,載體具象。本節課創新性地使用了名字作為內在自我評價的切入口。相較于一些常見的自我認識主題,名字是一個更具體的載體。當學生在課上嘗試從名字這個熟悉的“窗口”探入,以從未有過的視角探索內在自我時,其體驗是全新的,這使課堂氛圍更活躍,學生生成的內容也更豐富。

2.貼合學情,關注需求。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剛入學的學生,這一方面是一節自我認識課,另一方面也是一節入學適應課,較好地兼顧了學生的人際適應需求。在積極、歡樂的團體活動中,學生加深了對彼此名字的印象,同時更好地在新班級呈現了自己的形象。

3.形式靈活,趣味性強。本節課的活動緊扣教學目標開展,形式層層遞進。從一開始的自評分享到“名字化身”和意義的轉化,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名字背后的自我認識。環節的設計充滿趣味性,轉化過程也避免了教條說理,充分發揮了積極人際反饋對自我評價的促進作用。

(點評嘉賓:馬菁,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心理科組長,高級教師)

【參考文獻】

[1] 包寒吳霜,蔡華儉. 姓名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實際影響:證據和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 2021(6):1067-1085.

[2] Luo Y L L,Shi Y,Cai H,et al. Liking for name predicts happiness:A behavioral genetic analysi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9:156-161.

【學案紙】

從名字開始

姓名:______

班級:______

學號:______

我的名字:對名字的喜愛程度(1代表非常不喜歡,10代表非常喜歡):1 2 3 4 5 6 7 8 9 10給名字以力量我的“名字化身”:【初始能量值】【初始屬性】 0請邀請至少三個同學,為名字賦予技能:【技能名】 【技能解釋】【技能名】 【技能解釋】【技能名】 【技能解釋】名字在隱身前會對你說什么?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当涂县| 镇远县| 米脂县| 孟津县| 张家港市| 和田县| 江门市| 阿瓦提县| 绥棱县| 双鸭山市| 青阳县| 涪陵区| 南雄市| 耒阳市| 凤阳县| 宿迁市| 浑源县| 米林县| 双流县| 石狮市| 沙河市| 鹰潭市| 北宁市| 横山县| 博爱县| 大城县| 长寿区| 台南县| 汶上县| 太仆寺旗| 绿春县| 德州市| 泾川县| 天台县| 陇川县| 舞阳县| 瑞安市| 汶川县| 花莲县|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