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之光:通往真誠合一之路
- (美)帕克·J.帕爾默
- 1733字
- 2024-12-18 17:55:38
超越道德準則
割裂的生活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下面是其中幾例,如果我們過著這樣的生活,那我們的生活就是割裂的:
●不愿投入到工作中,工作質量降低,與工作的服務對象疏遠。
●從事違背自己基本價值觀的工作,即使并非生存所迫。
●處于不斷扼殺自己精神的環境或關系中。
●隱藏秘密,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獲取個人利益。
●為了避免沖突、挑戰和變化,在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面前隱瞞自己的信仰。
●害怕受到批評、排斥或攻擊,所以隱瞞真實的自己。
割裂是個人的失常狀態,但它很快就會成為別人的問題。如果老師躲在講臺和權力后面敷衍了事,那割裂便會成為學生的問題。如果醫生躲在自我保護的科學面具后冷漠地對待病人,那割裂便會成為病人的問題。如果主管只是照章辦事,不用心對待員工,那割裂便會成為員工的問題。如果政界領導人心口不一、謊話連篇,那割裂便會成為民眾的問題。
在撰寫本書之時,媒體上充斥著此類人物的報道,他們在安然、安達信、美林、世界通訊公司、羅馬天主教會等機構工作,因割裂之事聲名狼藉,世人皆知。他們肯定聽到過內心的呼喚,呼喚自己回歸整全,但是他們終究與自己的內在真我脫節,背叛了民眾、股民和信眾的信任,也降低了大家對民主、經濟和宗教機構的信任程度。
這些故事很快就會從媒體的頭版消失,但類似的故事永遠不會絕于報端。鬧劇常年都在上演,造成了巨大的社會代價。詩人魯米在800年前就直言不諱、毫不留情地寫道:“若你與我們一起時不忠不信,你將對我們造成極大的破壞。”[6]
我們該如何理解生活中這種失常的割裂狀態?如果我們把它視為問題,認為這是一個需要通過“提高道德標準”來解決的問題,并相互勸誡提高道德標準,對未達到標準的人施以更加嚴厲的懲罰,那我們可能在短時間內會感到自己品格高尚,但是,這樣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根本上來說,割裂的生活不是未達到道德標準,而是偏離了人類生命的整全。漠視病人的醫生、向民眾撒謊的政客、騙取退休員工積蓄的企業高管、傷害兒童的神職人員,他們大多數并不缺乏道德知識或信念。他們肯定上過職業倫理課,可能還拿到了很高的分數。他們就道德問題侃侃而談或向信眾布道時,很可能對自己說的話深信不疑。但是他們對把信仰和知識與實際生活分離開來習以為常,好像二者毫不相干。
撰寫本書時,有一則新聞生動地證明了人們有這一習慣。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前CEO因為從事內幕交易,并且唆使他的女兒和年老的父親替他隱瞞,使二人在法律上受到牽連,所以被判處7年監禁。有人問他犯罪時怎么想的,他說:“我可以坐在那里……想著我是有史以來最誠實的CEO,同時又……花言巧語,做一些(錯)事,再把這些錯事合理化。”
這些話出自一位善于分類(compartmentalize)的專家之口。善于分類的能力在很多工作中很受重視,但說到底,它只不過是割裂的生活的另一個名字。與這位CEO有相同命運的人可能不多,但與他有相同能力的人卻著實不少。我們在學校里學會了這項能力。在學校里,倫理學的教學方式和大多數學科一樣,并不觸及我們的內心。
在青少年和青年時期,我們知道了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對在職場上取得成功來說沒有多大用處。有用的是“客觀”知識,那些客觀知識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呼風喚雨。在這種背景下,倫理學的教學方式與大多數學科一樣,只是讓學生學習一些與偉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有關的知識,學習變成了收集資料的練習,對我們的心靈沒有任何啟發。
當然,我很看重道德標準。但在像我們這樣的文化里,內在生命的存在和力量受到貶低或輕視,所以道德往往只是一套外在的行為守則,一套我們被告知需要遵守的客觀規則,一個能支撐我們的道德外骨骼。道德外骨骼的問題很簡單:穿上容易,脫下來也容易。
我也重視整全,但這個詞的意思遠不止遵守道德準則,它的意思是“整體、完整、不破碎的狀態或品質”,就像整數或積分一樣。更深入地說,整全指的是人或事物處于“未受損害、未摻假或真實的狀態,類似于原初狀態”,比如一個整全的人或一棵短葉松。[7]
理解了整全的本質,我們就不會再糾結于行為準則,而是以整全為目標,踏上一段對自身要求更高的旅程。在旅程中,我們會體會到下面這句約翰·米德爾頓·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的話里蘊含的真理——“好人意識到整全比善良更重要,就像走上了一條狹窄的道路。與整全相比,他(或她)以前的正直只是一種華麗的標榜而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