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學原理與應用
- 苑瑩 寧燁 吳冬梅編著
- 3360字
- 2024-12-18 17:07:30
第三節 風險管理概述
一、風險管理的概念
應對風險,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補救于事后”,二是“防患于未然”。在現代社會,這兩種方式是同時采納的。人們在長期與風險打交道的經驗中,摸索和總結出了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以保障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穩定。這些防范和控制措施就是風險管理的技術,而關于各種技術措施的設計、改善和安排,就構成了風險管理科學的內容。
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通過對風險的認識、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一門新興的管理學科,即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人類技術手段對各種導致人們利益損失的風險事件和現象施以防范、控制乃至消除的全部過程。風險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小的經濟成本,達到分散、轉移、消除風險,保障人們經濟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基本目的。當然,對于不同的主體,風險管理還有一些特定的附屬目標。例如:對公民個人而言,身體健康和家庭穩定是其風險管理的具體目標;對于企業經營而言,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占領銷售市場、防止價格波動、減少庫存堆積等都構成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風險管理的確定目標。
二、風險管理產生的背景
在18世紀工業革命出現之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的普遍運用,使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社會財富不斷涌現,國際貿易規模、國際市場空前地擴大。同時,新的風險損害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社會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原來較為松散的社會聯系變得十分緊密,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安全需求的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得到了普遍增強,究其原因,風險管理產生的背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巨額損失機會增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企業的積累以及生產規模都不斷擴大,社會財富也越來越集中。生產中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可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經濟損失。如1953年8月,通用汽車公司在密歇根州的一個汽車變速箱廠因火災損失了5000萬美元;再如發生于1666年9月2日—5日的英國倫敦大火,是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燒掉了許多建筑物,損失慘重。
(2)損害的范圍越來越大。隨著社會化生產程度的提高,企業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不斷擴大,一些企業的營銷范圍可能從一個地區擴展到全國,再從國內擴展到國外,這使得風險事故雖然在某一個局部范圍內發生,但它影響波及的范圍卻非常廣。例如,一個大型的銅鐵廠如果出現事故而造成巨額損失,可能會波及千里以外的礦石供應商和銅鐵材使用商,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業。此外,高科技的運用也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損害。比如,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給人類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會極大地威脅人類的生存。
(3)社會福利意識增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求社會福利水平要提高,如社會救濟、失業救濟,還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但風險的存在,特別是一些惡性風險的存在,會造成人們的憂慮和恐慌,從而降低人們的滿足程度。因此,為了提高社會福利水平,人們不得不采取種種措施以預防和消除風險所造成的危害。
(4)利潤最大化沖動。企業是否能夠取得預期利潤,是企業能否生存的一個根本標志。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直接沖動就在于它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只有高風險的行業,它才能夠獲得高利潤,也就是說,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比如: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新產品的開發和試制,都可能產生巨額的利潤,也可能造成巨額的虧損,這就迫使人們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和方法,以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一些不利后果。
三、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作為一種管理活動,風險管理是由一系列行為構成的。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目標建立、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管理方法選擇和風險管理效果評價等環節,如圖1.3所示。
(一)目標建立
根據風險管理的定義,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以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使風險成本最小。風險管理的目標可以分為損失前目標和損失后目標。換句話說,應對風險,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防患于未然,一種是彌補于事后。那么,損失前的目標是指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來減少或避免損失的發生,將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降至最低程度。損失后的目標是指,一旦損失發生,要盡可能地去減少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使其盡快恢復到損失前的狀態。

圖1.3 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二)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企業對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企業面臨的風險是錯綜復雜的,現實的、潛在的、內部的、環境的風險等多種風險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具有客觀性,風險引發的條件是什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這些問題是風險識別階段必須面對和予以解決的。往往通過感知風險和分析風險,來對風險進行定性識別。感知風險,一般指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和經驗判斷來識別風險。分析風險的具體方法包括保單匯編分析、風險清單分析、現場實地調查法、流程圖分析、財務報表分析、專家法等,如圖1.4所示。比如,要找出一家企業究竟存在哪些風險,可以通過核查企業財務報表一步一步地分析,如企業有哪些設備,這些設備面臨哪些風險,這個企業的存貨、建筑物都面臨哪些風險,以及它的在建工程、運輸中的貨物都面臨什么樣的風險,都要逐一進行定性識別。此外,還可以通過生產的流程圖分析進行風險識別,它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進行風險識別,也就是根據生產流程圖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逐步地進行風險識別。應注意的是,識別風險的方法很多,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風險識別方法是極為重要的。
(三)風險估測
風險估測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收集的大量詳細損失資料加以分析,運用概率和數理統計,估測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使風險分析定量化,為風險管理者進行風險決策、選擇最佳管理技術,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對風險概率進行估測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大量試驗,用統計的方法進行計算,這種方法所得數值是客觀概率,這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種是由專家對事件的概率做出一個合理的估測,即主觀概率。主觀概率是根據合理的判斷和當時能收集到的有限信息以及過去長期的經驗所進行估計的結果。后一種方法在風險估測中的使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風險估測有兩個重要指標,一個是損失頻率,一個是損失程度。

圖1.4 風險識別的手段與方法
損失頻率是指一定數量的風險單位,在單位時間內,發生損失的次數,它等于損失次數除以危險單位數。例如:一個地區有5萬個建筑物,那么它的危險單位數就是5萬,假設一年中,這個地區的火災事故損失次數是50次,則它的損失頻率等于50/50000,也就是千分之一。
損失程度是指標的物發生一次風險事故時的平均損失額度。
(四)風險管理方法選擇
風險管理方法選擇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選擇、實施最佳風險管理方式,從而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關鍵環節。風險管理方法分為控制型風險管理方法和財務型風險管理方法兩大類。
控制型風險管理方法是指在風險發生前防止和減少風險損失、在風險發生后降低風險事故損失的技術性措施。其目的是降低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重點在于改變引起風險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控制型風險管理方法包括:風險回避和損失控制。
財務型風險管理方法是通過事先的財務計劃或合同安排,提留風險補償金,用以對發生的風險事故造成的損失進行及時充分經濟補償的風險管理方法。所以,財務型風險管理方法也被稱為損失融資方法。財務型風險管理方法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風險自留,另一類是風險轉移。關于風險轉移,最典型的方式是保險,此外,還包括非保險形式的風險轉移。關于控制型和財務型風險管理方法的具體內容,將在下一節中詳細介紹。
(五)風險管理效果評價
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是風險管理的最后一個環節。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是指對風險管理技術適用性及收益性狀況的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風險管理效益的大小,取決于是否能以最小風險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現實中,風險的性質具有可變性,同時人們認識風險的水平也具有階段性,決定了風險管理技術是在認識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所以,對某種風險的識別、估測、評價以及風險管理技術的選擇,有必要進行定期的檢查、修正,使選擇的風險管理技術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從而保證風險管理技術的最優使用。由此,也顯示了風險管理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