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何來:自我的心理學探問
- (美)羅伊·F.鮑邁斯特
- 8217字
- 2024-12-18 17:40:24
第2章
社會語境中的自我
許多思想家認為自我是只存在于一個人的頭腦中的某種東西,幾乎不會陷入人際關系中。但是,自我所做的事情大多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關系密切相關。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你過著徹底的獨居生活,哪些自我特征是你不需要的。
如果你從來沒有和其他人互動過,你會有多少自我?你不會在社會系統中扮演任何角色,比如警察、助理經理、隊友、員工。你不會擁有任何東西——如果你有一個杯子,它會是一個“杯子”,而不是“我的杯子”。只有當其他人存在,而你希望他們不要用你的杯子時,它才會變成“我的杯子”。獨居的自我也不會擁有語言,因此所有能被語言捕捉到的自我信息都將不復存在。你不需要名字或地址,更不用說社會安全號碼了。你不需要維護道德或任何形式的聲譽,因為聲譽存在于其他人的腦海中。更重要的是,許多自我知識來自與他人的互動,包括觀察他們如何對待你、你與他們相比怎么樣,所以大多數自我知識將消失殆盡。
徹底獨居的自我將一點兒也不像你。確實,從本質上說,它不是你,因為你是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生物學家注意到,大多數生物的確是獨居的。身邊有同物種的其他成員的好處是有限的,而且代價超過了好處。如果食物稀缺,那么附近有與你相像的其他生物,意味著它們會吃掉你想要且需要的食物。食草動物有時會形成大規模的種群,但這或許并不令人意外。通常情況下,草很充足,所以沒有誰擔心如果其他動物吃了,自己會得不到食物。其他動物也可能奪走你屬意的伴侶。因此,獨居有一些明顯的好處。
只有較少的物種具備社會性。人類可能是唯一同時具有社會性和廣泛文化性的物種。我們在幾十個物種中發現了文化的微小起源,但沒有一個像人類的那樣(de Waal,2001)。人類自我存在的意義在于它不僅能夠歸屬于一個社會群體,而且可以在一個復雜的群體中發揮作用,這個群體擁有共有的知識,并且會在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進行合作。
如果你一個人生活,你仍然具備自我的一些部分。顯然,你的身體還是完整的。一塊石頭掉落下來,可能會砸到你的腳趾或旁邊的泥土。你的大腦雖然離腳趾很遠,但它會盡量確保掉落的石頭擊中泥土而不是你的腳趾,可見它能意識到自我具有一定的整體性,這個整體包含你的腳趾。這一認識的產生并不需要社會群體或文化背景。但是除身體以外,許多自我認識都需要。
天性與文化
我們的自我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習得的?幾十年來,“天性或教養”(nature versus nurture)一直是社會科學家們圍繞大大小小的現象爭吵和辯論的戰場。然而,在這里,我傾向于用文化這個詞來代替教養,因為它的含義更廣泛;畢竟,后天教養只是孩子學習文化的一種方式。事實上,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多少自我,但這并不足以使答案向文化傾斜,因為先天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顯露和發展。例如,出生時女孩沒有月經,但是沒有人會認為女孩是迫于文化的壓力才來月經的。智力也隨時間緩慢發展,但是大多數專家認為它受遺傳和先天因素的影響很大。盡管如此,由于缺少刺激、營養不良、父母虐待和其他問題,智力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其先天潛能。嬰兒的智力也是一種潛能。遺傳因素決定了嬰兒在理想的環境下能實現怎樣的智力發展。
天性和文化的擁護者對于自我形成的看法都有價值。進一步的思考方向不是只支持某一方,而在于厘清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通常,若爭端持續幾十年得不到解決,并不是因為一方是對的,另一方是錯的,而是因為它們都有合理之處,但對問題的理解不同,從而只是各說各的。
人類自我主要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它牢牢植根于自然和進化之中。事實上,進化過程中必須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情,才能使人類產生自我。自然造就了我們的文化:大多數界定了我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使我們成為人類的特征,都是生物學上的適應性進化,它們使文化成為可能(Baumeister,2005)。
文化成了選擇獲勝者和失敗者的環境的一部分。今天的人類是某些早期人類(而非另一些人)的后代,是因為在文化中蓬勃發展的能力是決定哪些人能成為我們祖先的重要因素。生物學用生存和繁衍來衡量成功。成功者是那些活得最久、后代最多的人,而后代也要長壽到可以生出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孫輩的數量是自然界衡量成功的標準。
在人類歷史上,在生物學意義上成功的人是那些對新興的文化適應良好的人。那些能提高文化種群參與度的特質,對生存和繁衍都有好處。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黑猩猩和其他猿類不會說話,只能使用有限的手語。相比之下,人類都會說話。比起同時期那些說話結結巴巴或者口齒不清的物種,我們說話更流利的祖先似乎更廣泛地傳播了他們的基因。在全世界范圍內,當一群人聚在一起時,他們通常會說個不停,這與其他物種不同。人類的自然選擇偏愛會說話的人。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某無毛靈長類動物進化出了創造心理自我的能力,這樣它就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這是一個更廣泛進程的一部分:這些靈長類動物(人類)進化出了創造文化的能力,文化使他們比任何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好地生存和繁衍,這主要是因為有了文化,他們能夠創造更多的資源(首要的就是食物),并分享這些資源(Harris,1997;Henrich,2018)。
如今,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數量正在減少,而人類的數量卻在繼續增加,這得益于生存和繁衍能力的改善。尤其是由于兒童死亡率降低,總人口急劇上升。的確,在大約20萬年的時間里,我們的人口已經從僅一個(或一群)女人增加到將近80億,人類的生存能力也突飛猛進。地球上沒有其他物種能憑借積累的知識和集體的實踐,將平均壽命提高兩倍。如此罕見的進步表明了文化為生物性服務的力量。這對自我有什么影響呢?只要每個成員都有一個這樣的基于生物學意義的自我,文化系統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我們必須把自我理解為一種服務于自然目標的文化現象。文化是用來幫助身體生存和繁衍的。所有的文化都需要自我,并會利用自我使文化系統有效運轉。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沒有自我,市場經濟不可能出現。如果沒有自我,誰會買、賣、擁有東西,甚至花錢呢?
因此,自我是天性和文化的結合,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結合。它是一種有益于天性(生存和繁衍)的文化工具。自我是作為自然問題的一種文化解決方案出現的。自然問題是所有生物必須面對的基本挑戰,即如何維持生命,通常以生存和繁衍來衡量。人類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做得非常好。事實上,我們的物種繁榮發展,甚至擠占了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
在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長于此道。事實上,其他哺乳動物數量的下降與我們的發展緊密相關,我們把它們擠出了它們的棲息地。自我是人類比其他哺乳動物更成功地生存和繁衍的秘訣之一。自我使我們的社會系統發揮出強大的魔力,使我們受益,但不幸的是,給許多其他物種帶來了危害。
因此,重申一下:人類自我是自然問題的一種文化解決方案。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神經科學家們確信大腦是解釋一切的關鍵。我也相信對于任何答案,大腦都是關鍵,但我不明白的是,自我到底是從大腦的內部過程中產生的,還是大腦僅僅把形成自我作為應對所處社會環境的一種方式?
在這里,我把我研究過的三個領域放在一起考慮: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心理學從個體內部出發,逐漸向外探索。社會學按相反的方向展開,從社會整體和它的結構出發,慢慢地朝個體探索。這兩種視角對于理解自我都是有用的。哲學家,也就是思考的專家,也認可這兩種方法。
社會學家拉爾夫·特納(Ralph Turner;1976)發表的一篇經典文章對“自我從何而來”這一問題進行了新的探討。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不認為某一方是正確的。相反,他提出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歷史時期里,重心會在內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之間轉移。
他對自我的定義是制度與沖動的對抗。這兩者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深刻而重要的。沖動是你內心的感受。自我是不是每天你內心深處的隱秘想法?自我是否存在于每時每刻你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中?相比之下,制度是社會對你的定義。自我是你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和參與社會的方式嗎?自我是你的名字和工作、家庭成員、銀行賬戶、警察局備案或學歷證明嗎?無論在你流動的意識中有什么叛逆、暴躁或不恰當的想法,這都不重要。相反,重要的是你在所有人面前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公開的自我和私密的自我都是真實的,而且都很重要。對于“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更強大”“哪一個更重要”這些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對兩者進行了權衡,他們有些強調公開的自我,有些強調私密的自我。
特納說,與沖動自我相比,當制度自我處于主導位置時,儀式要重要得多。在那些認為個體自我主要表現在公共場合的社會中,儀式會更受重視。舉例來說,婚禮和葬禮會被視為重要事件,而且流程比較固定。當內在的沖動自我占據上風時,你的內心感受才變得重要,并決定了你是誰。在這種情況下,婚禮或葬禮是一種有距離感的存在,一些參與者會抱有稍許冷漠甚至嘲諷的態度。婚姻在官方意義上不是一件確定身份的大事,而只是一張結婚證書,真實的是你們內心對彼此的感覺,而不是那個特別的下午你們在教堂里背誦的話語。但是對于那些制度自我占主導的人來說,在教堂里的所有人面前說的話當然是最重要的,每一天,你對你的配偶波動的情感最多只是一個小小的干擾,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關心。
回到關鍵問題:是社會還是個人塑造了自我?我喜歡用自助餐打比方。個體不僅僅是強大社會力量的被動產物。相反,他們是獨立的生物,有欲望和需求,并且能夠做出選擇。社會將自助餐擺在大家面前:它定義了可以選擇的自我,并把它們展示出來,不過有些人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盡管如此,個體還是有在社會提供的選項中選擇的余地。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在每一個特定自我的塑造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名人模仿者是一個不錯的例子。他們努力打造自我的另一個版本——作為別人而存在!有些人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試圖成為名人的復制品。他們模仿的對象基本來自文化領域,通常包括貓王普雷斯利、多莉·帕頓、雪兒這樣的電影明星和音樂家。扮演者會選擇其中一位,盡力使自己與其本人相像。從多莉·帕頓回憶錄中的一則逸事上可以明顯體會到他們做到了什么程度(見Aman,2020)。這位歌手兼電影明星當時在洛杉磯,碰巧聽說附近在舉辦一個名人模仿大賽,有幾個人在模仿她。為了找樂子,多莉決定“打扮成自己的樣子”偷偷參加比賽。她輸了(并且輸給了一個男人)!顯然,評委們認為幾個男性模仿者比她自己更像她的翻版。
讓我們暫時擁抱這樣一個觀點:社會是主要力量和基礎力量的集合,社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個體。
雖然有時候社會并不能如愿以償,但社會并不是毫無辦法。這里也可以用自助餐來打比方。社會準備了桌子,供個體在此做出選擇。自我就是這樣產生的。一個擁有需求和欲望的自主動物會做出選擇,但這些選擇,甚至做出這些選擇的價值基礎,都來自社會。就像一個人從豐盛的自助餐中選出他的食物一樣,最終的結果——特定的人所吃的食物——既是個體內部過程的產物,也是社會系統和集體的產物。
其他動物有自我嗎
人類如何又為什么要發展出一種與其他所有生物如此不同的自我形式?其他動物相比于人類所缺乏的東西可能是答案的一條線索。
幾年前,我讀到一位狗主人寫的一封信,他愛他的狗,但是討厭它的名字。這只狗在成為他的狗之前就已經有了名字,他不想讓這只狗經歷改名字帶來的情緒混亂和“痛苦”。他認為這只狗就像一個人,對特定的名字有特別的依戀。然而,狗一點兒也不介意改名字。我給狗改過幾次名字,它們似乎一點兒也不介意;它們很容易適應新名字。不管你給它們喂食時發出什么樣的聲音都沒關系。然而,一只狗可以分辨自己得到餅干和另一只狗得到餅干的情況。這就是行動中的自我。狗已經習慣了有自己的碗和睡覺的地方,一群狗會很快形成等級制度和其他基本關系。它們身上顯示出了自我的一些端倪。盡管如此,它們似乎不能完全理解它們和你之間的區別。
想想人類自我中有哪些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存在的方面。
道德責任
人類自我能夠認識到道德原則和義務,并且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的調整有時會使自己處于相當不利的位置。即使你不想遵守承諾,你也會遵守。事實上,這正是承諾的意義所在。
對聲譽的關注
人們能夠敏銳地意識到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并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知道聲譽可能與現實情況不同,并會時刻關注這兩者。他們會根據別人對他們的錯誤或不公正的印象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跨時間一致性
人們知道今天的他們、多年前的他們和多年后的他們是同一個人,盡管他們身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他們會借錢來花,承諾未來償還(例如抵押房子),并且成功還清。他們會爭論要存多少錢以備不時之需,為孩子們讀大學的開銷做準備,積攢退休經費。他們會回憶自己的童年,為幾十年后的事情做計劃。
復雜且流動的自我概念
人們形成了對自我的復雜理解,其中有一些是正確的,且大部分在合理的范圍內。自我概念也與他們的聲譽和一系列自我評價有一定松散的聯系,它們共同形成了每天都會有所波動的自尊。人們會保護自己的自尊,使其不受負面信息的影響,有時也會對其進行調整。
自省
人們關注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實際上,有時候他們會利用這些內在反應來評估可能的行動方案和其他計劃。
這個清單上可能還有更多內容。不過,這足以說明一件事:盡管人類是動物,但人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物種。人類大腦似乎有能力創造某種形式的自我,這種自我遠遠超越我們這個龐大而多樣化的星球上的其他動物。大自然創造了各種古怪的生物:恐龍和病毒,蟲子和大象,鴨嘴獸和企鵝。但是人類堪稱大自然最非凡的實驗和最成功的創新。
人類自我大概是進化的產物,但它遠遠超出了進化在其他地方造成的影響。我們確實需要借助一些生物學的觀點來理解人類自我,但生物學使人類變得比其他動物更強大。當人類指責對方是“動物”時,就是在侮辱對方。人們認為彼此是比動物更優越的存在。
自我的主要功能
為了理解某樣東西是什么,你要試著弄清楚它的作用,即它的功能或目的。人類自我的進化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個疑問能在多個層面上得到解答——生存和繁衍是基本問題,更高、更有趣的層面則都關乎融入社會。讓我們從基本問題開始講起。
生存和繁衍
生存和繁衍是自然界的基本問題,因為它們使生命得以延續。自我的最終功能是使動物之軀能夠生存和繁衍下去。大腦會輔助容納它的身體(也許還包括這個身體的后代)。在復雜的人類社會中,自我需要在社會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照顧自己和孩子。它利用社會系統,如超市、醫院、政府、學校和銀行,來照顧自己和后代。
獨立的有機體并不那么需要自我。它需要的也許只是一種基本的身體統一感。例如,手應該采取行動保護腳,因為如果腳受損傷,獲取食物就會變得困難。
融入社會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自我的重要性有所提升,而隨著文化的發展,提升的速度變得更快。在社會中,自我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確保自己被群體接受。獨自生活并不是一個可選項。蘇格拉底的遭遇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他被迫在流亡和死亡之間做出選擇,而后選擇了死亡。自我必須了解社會的規則和價值標準,適應它們,找到某種方式來獲得一個位置。自我的一項任務就是讓身體融入一個社會群體。對于人類而言,生存和繁衍只能通過加入社會群體來實現。我們不像土狼、蛇或其他獨居的動物那樣,可以靠自己生存。
通過與他人建立關系來融入社會,是自我的一個中心任務,即使人們不一定能認識到他們正在這么做。在生命的早期,孩子的任務就是讓其他人喜歡自己。隨著孩子漸漸成熟,其他人是否接受他也開始取決于他是否尊重他們。
能力和道德
尊重包含兩個方面:能力和道德。例如,作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水管工,你必須始終如一地做兩件事。首先,你必須修理人們的水槽和衛生間,使人們能正常使用它們(能力)。其次,你必須收費公正,遵守諾言,履行合同,為你的工作提供保障(如回來修正錯誤),并用其他方式證明你具備誠實和相關的美德(道德)。
融入社會同樣需要人們建立和維持一些親密關系。自我必須吸引那些愿意建立相互依賴關系的人。隨后,它必須采取行動,使其他人愿意維持這種關系。
溝通與合作
是什么心理特征使人類社會繁榮發展?強調以下兩件要事似乎已成為共識:溝通與合作。人類溝通與合作的頻率和質量遠遠超過其他物種。人類社會的成功建立在溝通與合作,以及兩者的結合(如討論計劃)的基礎上。人類自我必須學會溝通與合作,以便融入社會并幫助創造更多資源。
共同行動、共享信息的群體收獲的比每個個體單獨行動所得的全部收獲更多。自我需要參與這種合作,也需要吸引他人合作。
選擇如何行動
為了融入社會,自我必須以特定的方式行事。選擇如何行動是自我的重要功能,因此也是自我的另一項主要任務。它必須整合多個層面的信息,做出采用何種肌肉動作、發出何種聲波(做什么和說什么)的決定,同時還要理解這些行動和聲音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會遠超其物理層面。例如,站在教堂里背誦結婚誓言所產生的后果將持續數十年,包括種種機會和限制,以及其他人會如何對待你。
事實上,選擇不僅是自我內在活動的產物,也有助于創造自我。存在主義哲學強調,自我和身份是一個人多年來所做大大小小的選擇的結果。例如,人們選擇結婚對象,這些選擇決定了他們以后是誰,如“瓊斯先生和瓊斯太太”(“Mr.and Mrs.Jones”)。因此,自我會參與重新創造和重新定義自己的復雜過程。自我的內在過程意味著面對一系列選項,并在其中做出選擇,從而使自我得到調整。
聲譽
自我必須在他人的腦海中構建并維持一個自我概念(Goffman,1959;Schlenker,1980)。聲譽管理至關重要,無論是為了被喜歡,還是在之后更先進的文化形式中獲得尊重。尊重不是瞬時的現象,而是通過累積的行動獲得的,這些行動會受到他人的觀察和評判。
對擁有良好聲譽的持續關注是很關鍵的。人類大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樹立和維持良好聲譽而進化的。聲譽管理需要人們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自己,從而預測并在心理上模擬他們的想法,然后根據對他人反應和評估的設想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一個參加社交聚會的白人記起來一個笑話,但因為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笑話涉嫌種族歧視,而選擇忍住不說出來。表面上他沒有做任何事,但是他的心理活動十分復雜:傾聽和理解對話,想起一個笑話,想講出來逗樂,或者也許是為了給大家留下風趣的印象,在心理上為講這個笑話做準備,把這個笑話和是否構成冒犯的標準進行比較,評估別人是否會感到冒犯,然后抑制沖動,什么都不說。
敏銳的讀者們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強調的是在他人的而不是在自己的腦海中創造良好自我形象的過程。對自尊的渴望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討論,事實上,一些關于自我的完整理論(例如社會認同理論,如Hornsey,2008;Tajfel,1978;Tajfel & Turner,1979)就是從假設人們希望把自己看得很好這一點展開的。盡管我已經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自尊(如Baumeister,1993;Baumeister,Campbell,Krueger,& Vohs,2003),我還是不認可把對自尊的渴望作為理解自我的起點,或視其為一個既定的(先天的)心理事實。我將在第15章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人類大腦并不是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自尊而進化的。然而,它從根本上關注培養他人對它聲譽的尊重——這樣他人才會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與之合作的人。
自我在現代文化中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概述了自我的基本功能,在大多數時間和地點,你都可以察覺到這些功能的存在。自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完成這些任務,但被認可的需要和為吸引合作伙伴而贏得良好聲譽的努力,無論在哪兒都適用。現代西方社會給自我增加了額外的工作。現代自我的自由性和現代社會的復雜性,為自我的選擇和自我定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選項,也帶來了各種新的危險(如網上身份盜竊)。在現代社會中,成年人會參與有陌生人合作互動的規模較大的活動,包括排隊購買音樂會門票、繳稅、在大型組織中工作、向慈善機構捐款,以及在選舉中投票。
承擔責任
一個現代成年人必須展示出承擔責任的自主性。自主意味著有能力做出選擇,決定自己的行為,在社會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照顧自己。責任意味著理解個人行為的后果,包括從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并將這些知識融入個人的選擇中。主動承擔責任是現代自我在不同情境中的必要功能,如租房、約會、履行陪審員義務、理財,以及開車。即使在海灘上度過一天也需要承擔責任:你需要遵守停車規則,不穿過度暴露的衣服,不干擾其他游泳者,并遵守有關水上安全行為的告示的要求。然后才可以盡情享受。
本章要點
? 自我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群體或文化背景。
? 人類自我是自然問題的一個文化解決方案。它是一種工具,使人類身體通過參與有文化的社會,得以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