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何來:自我的心理學探問
- (美)羅伊·F.鮑邁斯特
- 13字
- 2024-12-18 17:40:23
第一部分
不可思議的人類自我
第1章
自我是什么
在自然界,沒有任何事物比人類自我更特別,它是成為一個人意味著什么的關鍵。試想一下人類自我的一些特征。它能意識到自己,不只是簡單地知道自己存在,而且既能批判自己,又愛著自己——盡管兩者看起來截然不同。然而,在其他人表現出他們有多愛自己的時候,它又往往流露出否定甚至厭惡的情緒。它能夠指導行為,并為其承擔道德責任。它能夠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時又能夠在不同角色之間自如切換,從而脫離原來的角色。它機敏地為自己的需求而戰:如果說有一件事,人類自我清楚該怎么做,那么這件事就是“自私”。很多反社會、具有破壞性、令人厭惡的行為被描述為“自私的”(self-ish),這并非偶然。但是,人類自我也能做出驚人的自我犧牲。人類自我可以從過去延展到未來,并且能夠講述自己如何將各個時間點的行為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它像是一臺能自動編程的電腦,能夠廣泛地進行自我調節和管理,對內在需求和外部處境——包括復雜的規則——做出反應。
自我包含一個心理結構,這一結構根植于大腦,又在充滿符號和信息的社會中運作。現代社會在你出生時給你一個特定的名字,你會擁有一生的職業履歷,遇到法律問題,接受家庭教育,獲得某種執照和證書,做出承諾,產生醫療記錄和參與信用評級。這些構成了你在社會中的身份。
同時,你的腦海中產生了自我概念,如果它不是單個概念,就是一系列關于自己的信息的集合(雖然可能錯誤或帶有偏見)。自我概念和自我不一樣,就好像法國地圖和法國不一樣。自我概念所指代的是一個實體、一個重要事物。這正是我試圖闡釋的。這個實體(重要事物)并不只是你的身體、你的人格(雖然你的身體和人格都與自我相關)。同時,它也不只是自我概念。
自我是你社會身份和內在過程的綜合,你的內在過程讓你能夠成功地在社會中操控你的身體,保證你的生存。自我存在于人類動物性的身體與被我們稱為社群和文化的社會結構的交互中。這是本書希望闡釋的內容。
系統,過程,演繹
無生命的物質是一種存在方式。亦有其他存在方式。過程和系統是真實存在的,演繹也是真實存在的。自我不是無生命的物質,我們最好把自我想成是一個系統、一個過程,或者一種演繹。一個系統把多個部分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功能;一個過程是一系列變化的集合,這些變化在時間的維度上因果相連,一個接著一個;在演繹中,一個實體以有意義的方式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揮作用。無生命的物質則不然,它們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大體相同。人類自我總在應對新的情景,學習與適應著,永遠處在變化之中,還會結成有組織的系統來運作。我們的身體是物體,是一種特殊的物理實體。自我由身體產生,但又超越了身體。再者,甚至身體不只是一個物體,還包含正在進行的過程。身體日漸頹敗,但它通常會持續存在(所以要下葬)。死亡僅僅意味著維持生命的系統終止運作。
同樣,可以將自我概念視為一個實體,雖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實體。可能更精確的說法是,自我信念的集合是一個實體。自我不只是自我信念的集合,雖然這些信念非常重要。
身體和自我信念的集合,都不只是物質。身體是一個有組織的系統,其中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聯系的。
不妨思考一下忒修斯之船的寓言。這艘船由船板制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塊船板都相繼被替換,但所有人仍當它是同一艘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船的特性并不來自船板,而是來自船板所構成的系統。如果這些船板還只是堆放在造船廠的木材,它們根本不會被叫作船。只有當它們構成一個可以正常運轉的整體的時候,它們才成為船。當這個有組織、正常運轉的整體起航時,即使船板被替換,它依然可以維持其船的特性。可見,船的特性在系統中產生。這個系統以一種有效的方式把所有船板組合起來,從而漂浮在水上并持續航行。只要系統保持完整(即船仍在漂浮和航行),就可以不斷替換船板。
自我的本質不在于構成身體的分子,自我更多地存在于身體的運轉機制中。自我具備跨時間的統一性,但它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這個運轉機制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基礎是在社會系統內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
自我存在于身體與社會的互動中。身體是由分子(盡管也要由所有生物都需要的生化過程驅動)組成的物理實體,而社會包含其他人、大量信息、共享符號和一些非實體。參與社會生活是人類解決生存和繁衍問題的主要方式。
自我是什么,不是什么
自我始于我們的身體,但遠不止于身體。孩子經常互換使用“自我”和“身體”這兩個概念,說明擁有身體意識是擁有自我意識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意識遠遠超出身體意識的范疇。自我可以購買房產,承諾忠貞,設法應對道德困境,我們很難將其解釋為純粹的物理實體。
顯然,自我不是身體,或者說不只是身體。
自我也不是大腦的一部分。這個觀點乍一看可能令人有些難以接受,因為很多專家曾斷言,一定有一些關鍵的中心隱藏在大腦的某個地方,那就是我們的自我。然而幾十年的研究搜索了大腦的角角落落,并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地方。許多腦科學家為此沮喪,他們轉而認定自我是一種假象(如Hood,2012)。
我們要清楚,沒有大腦,就沒有人類自我。自我的所作所為都與特定的大腦活動有關,由相應的大腦活動支持。我們用計算機來打個比方。如果把大腦比作計算機,那么自我就相當于在計算機中運行的一個程序。這個程序不是計算機中的部件,但它存在于有組織的系統,該系統可以協調計算機中微小部件的運轉。與之類似,自我與其說是大腦的一部分,不如說是一個程序,一套運轉機制,它能夠協調神經元的活動,以成為一個文明人和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成員。當然,沒有計算機(即一個純粹的物理實體),程序就不能完成任何任務。自我是動物性的身體和程序的結合。更精確地說,自我是身體執行程序的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自我是人類基本的動物性的身體和更加廣闊的社會之間的互動。社會包含語言、文化,以及一些完成任務的共享系統。
另一個關于自我的常見誤區是認為它等同于自我概念。通常,你讀到的關于自我的書中會談到很多有關人類如何認識自己的研究:自尊、自我知識、自我錯覺等。這本書也會討論有關自我知識的話題,但是請不要把自我概念和自我混為一談。從定義上看,自我知識就是關于自我的知識,而不是自我本身。再強調一次:法國地圖不等同于法國本身。
另外,自我需要對自己有一些了解,才能夠有效運作。也就是說,自我概念是自我的有益部分。但它仍然不是全部。自我通過收集大量關于自己的信息來了解如何完成它應當完成的事。因此自我經常使用自我概念。甚至可以認為,自我概念是自我運作中的一部分。但概念并不屬于一個群體,而自我屬于;概念不會做決定,也不會承擔道德責任,但自我會。如果我們混淆了自我和自我概念,就會錯失自我的很多重要部分。
定義自我的主要方面
自我有三個主要方面(Baumeister,1998):自我知識、執行功能和關系自我。跨時間的統一性是自我的另一個核心特征。
(1)自我知識。它以對自我的意識為基礎,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洞察和自尊。當人類意識轉而去識別它的來源時,我們便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們甚至建立起了關于自身的信念和理論的復雜體系。
(2)執行功能。自我的這個方面承擔執行功能。它能夠做出選擇,尋求控制,并進行自我調節。如果沒有這個方面,自我完成不了任何事情。
(3)關系自我。自我的這個方面主要存在于社會關系網絡中。它能根據社會壓力和需求調節自己。它向他人尋求認可,或以某種方式同他人聯系,而不是獨立地存在。這在至少兩個不同的層面上發生:基于與其他個體的關系,我們和他們保持關聯;通過認同更大的群體,并作為其中的一員來行事,我們和更大的群體保持關聯。在這兩種情況下,自我的功能和目的都包含和其他人產生聯系。
跨時間的統一性——自我具有整體性。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的特性具有跨時間的統一性。它可能會表現為我們在特定社會結構下進行對話、體驗、行動的背景資料(例如,我們都心知肚明“這是喬的手套”)。自我有很多細小的部分,它們以某種方式整合在一個有組織的系統中,盡管這種整合和組織還不完美。
補充的重要概念
? 文化。文化是一種社會系統。它能夠共享信息,根據互補的社會角色生成資源,從交換中獲益,在群體中積累知識,等等。
? 社會。社會是文化背景與人的結合,它由生活在系統中并創建了系統的人組成。
? 信念。這里指群體共享的信念,這種信念不言自明,是文化中的共有常識。
? 身份。“身份”和“自我”這兩個詞有時會被人們互換使用,但在這里它們存在細微的差別,分別強調外部和內部。身份強調的是你在社會或更小的社會系統中的角色(比如父親或銷售員)。自我更強調內在過程,包括了解自己、處理信息、做出決定、指引行為。在某種意義上說,自我在身份中棲息,并維持著身份的作用。
? 道德。道德是社會的規范系統,決定不同的行為是好是壞。通過社會聲譽的約束,道德促進了人們的合作。
進化與文化
我不認為進化可以完整地解釋自我這個概念,但確實它是一個扎實的起點。討論文化也是必要的,文化遠遠超出自然的范疇,不過它依然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
當我開始把文化看作一種生物學上的策略時,我的想法發生了很大的轉變(Baumeister,2005)。每個物種都需要解決生存和繁衍問題,從而延續生命。人類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創造文化。從純粹生物學的意義上講,人類文化是非常成功的。幾十萬年間,人類人口從第一個女性(或女性群體)發展到近80億人;與此同時,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數量卻在減少,許多甚至已經滅絕。我能給出的最好的猜測是,所有讓我們成為人類、使我們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都根植于那些讓文化為我們服務的生物適應中。人類的自我就是這些特性之一。
這一點很關鍵。進化為人類自我奠定了基礎,而自我的演化使文化成為可能。自我賦能了文化,而文化讓我們的物種走向繁榮。
本書概要
本書的第一部分解答關于如何認識自我的基本問題。首先,個體是如何融入社會的?自我是更多地被社會塑造,還是更多地受個體選擇和行為影響?雙方爭論不休,而且各自有合理的依據。第2章描述自我是如何在動物性個體和符號性社會活躍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以及這和其他動物相比有何異同。接下來,我們會討論不同類型的人類自我。第3章探討現代西方自我如何隨時間發展形成。第4章將目光投向自我的文化差異。在第5章,我會試著破除4種關于自我的重要誤解。首先就是“自我是一種錯覺”,事實并非如此。自我也并不是多重自我的集合,雖然這個理念在每個年代里不斷復蘇。那些提到多重自我的人確實貢獻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現象。但如果一個人有多個自我,他最終是不能正常行動的,并且會做出一些荒唐的行為。于是,我想到了“真我”這個極具吸引力的概念,但或許它更像是一種幻想或理想,而不是事實。接著我開始討論自我實現。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我,但沒有人知道那到底是什么。自我實現可能值得研究,但目前的研究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來填補這個模糊的概念。
第二部分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么擁有自我,尤其是如此復雜的人類自我?很可能是為了讓我們擁有生產性的社會系統。第6章和第7章探討了自我的產生,包括兒童的發展,它揭示了自我形成的過程。第8章闡述為什么群體需要自我。第9章講述為什么道德聲譽是自我的基礎。第10章討論為什么跨時間的統一性是總處在未完成狀態的自我的關鍵。
本書的第三到第五部分主要探討自我的三個主要方面。第三部分探索自我知識:為什么人們需要積累自我知識,以及如何積累?為什么有時它不準確?人類的自我意識有何特別之處?自我意識有什么作用,服務于什么目的?第四部分談論自我中比較活躍的部分,即執行功能:它如何做出決策、施加控制,以及自我調節?第五部分闡述關系自我。
第六部分的章節討論自我產生的問題。當自我不能像我們期望的那樣正常運作時,我們會產生壓力、自我挫敗行為,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在本章,我論述了一些核心主題。第一,自我是關系型的,它的任務是與其他個體和群體產生關聯。當大腦學會在社會群體中扮演特定角色時,自我就產生了。第二,自我的聲譽——別人如何看你——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人類自我擁有跨時間的統一性,因為這是我們的社會系統所需要的。第四,大腦通過有組織的系統來建立自我的完整性,這不是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而更像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的結果。
人類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人類實際上也是動物。下一章將對人類和其動物祖先的自我進行比較,同時也會探討動物性人類生存的文化與社會環境。
本章要點
? 自我并不是一個物體。把它當作系統,當作過程,當作一種演繹。人類自我是不斷變化的。
? 自我是你的社會身份和內在過程的整合,其中,你的內在過程讓你成功地在社會中運行你的身體,保證你的生存。
? 自我存在于人類身體和社會文化結構的交互作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