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動因、機制與績效
- 余曉敏
- 5字
- 2024-12-25 17:51:28
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各國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多重發展目標的理論指南。面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逐漸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推動力量。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提出“全球契約”計劃,號召企業履行以聯合國公約為基礎的,涵蓋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和反腐敗領域的全球契約十項原則,并每年報告進展。201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日內瓦發布《國際標準化組織社會責任指南(ISO 26000)》,該指南參照和引用了自1948年以來的68個國際公約、聲明和方針,與聯合國及其下屬相關機構,特別是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規定條款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一個適用于各種類型企事業單位的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齊麗云、魏婷婷,2013)。發展至今,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的幾年間,企業社會責任迅速成為我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發展議題。圍繞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相繼頒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案在其總則第五條中,明確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2006年,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2008年,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2018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確立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進一步強化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和信息披露要求(李浩然、吳丹紅,2022)。2015年,三項以“36000”數字為系列企業社會責任國家標準: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1—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GB/T 36002—2015《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這既是ISO 26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在我國的落地,也為我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指導。2020年,為促進我國組織建立和完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提升社會責任管理績效,GB/T 39604—202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39653—2020《在管理體系中使用GB/T 36000》相繼頒布實施。
從地方層面協調發展綜合競爭力(邵邦、何元增、程誠,2015)各地地方政府圍繞企業社會責任議題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②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方針,例如浙江、上海、陜西、山東、重慶、甘肅、湖北、深圳等省(市)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方針或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③通過財政刺激來激勵企業“超越合規”,例如引進稅收激勵,實施綠色信貸和綠色財政項目;④設置企業社會責任獎勵項目或開展企業社會責任能力提升活動,調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并提升其管理能力(殷格非等,2020a;李浩然、吳丹紅,2022)。
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在我國各類企業中獲得了廣泛認同,參與社會責任實踐的企業數量激增,社會責任管理水平普遍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的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達到五星級的企業數量(屬于“卓越者”水平)持續增加,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43家;而一星級的企業數量(屬于“旁觀者”水平)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218家下降到2017年的130家(黃群慧等,2017)。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水平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首先,在所有制類型方面,2017年,國企、民營和外資三類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差異化明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58.7分),其中,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為51.7分,民營企業次之(29.7分),外資企業最低(23.9分)。其次,在行業類型方面,電力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為76.0分(達到四星級水平,處于“領先者”階段);家電行業、特種設備制造、銀行、汽車、石油石化5個行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為40~60分(達到三星級水平,處于“追趕者”階段);而近年來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相對較差(6.5分),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亟待加強(黃群慧等,2017)。
從社會層面來看,各種行業協會,包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和其他地方性協會,都發布了行業性企業社會責任指引或者在行業內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原則(宋路路、劉紅,2018)。據統計,截至2018年,已有40余家行業協會(聯合會)發布了行業社會責任指南或公約,為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指引和規范,對鼓勵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和行業特色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探索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式發揮了促進作用(殷格非等,20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