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如何看?怎么辦?
- 蔣永穆 馬文武 馮奕佳等編著
- 1787字
- 2024-12-25 17:26:53
1.2.2 工業文明的發展:電氣時代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以后,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應用于各種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器開始代替機器,電力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科學技術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成功地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信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19世紀70年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推動了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少數采用新技術的企業擠垮大量技術落后的企業。生產和資本集中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壟斷。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都要求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壟斷組織在這些部門中便應運而生。壟斷組織的出現,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此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同時,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在電氣時代,雖然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生產力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無法繼續以同樣的方式推動社會的發展。隨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生產需求的不斷提高,電力已經無法滿足更高效的生產需求。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需要更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來支持信息的處理和傳播。
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帶來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導致能源的過度使用和廢棄物的排放,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限制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電氣技術的普及,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但也出現了信息過載和知識碎片化的問題。人們面臨著海量的信息和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難以有效地篩選、整合和應用這些知識,從而影響了創新和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此外,電氣時代的社會關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雖然電氣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數字鴻溝、技術失業等問題日益突出,限制了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因此,雖然電氣時代的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當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于資源、環境、信息和社會等方面的限制,無法繼續以同樣的方式推動社會的進步。這為下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信息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