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支撐北京鄉村振興的機制和路徑研究
- 龔晶等
- 4272字
- 2024-12-23 17:59:38
第三節 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黨的十九大以來,北京市陸續制定并落實《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等政策文件,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發展方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科學有序實施鄉村振興,各項重點任務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在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共同富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一、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的成效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各項任務實施進展順利,“米袋子”“菜籃子”農產品穩產保供水平穩步提升,村莊環境面貌持續改善,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農村民生獲得較高水平的保障,鄉村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可以說總體開局良好。
(一)鄉村產業穩步提升
首先,重要農產品生產實現快速恢復增長。全市扎實推動“米袋子”“菜籃子”穩產保供工作,糧食、蔬菜、生豬生產均實現恢復性增長。2021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為91.4萬畝和37.8萬噸,分別比2019年增長31.0%和31.3%;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為69.7萬畝和165.6萬噸,分別增長49.0%和48.6%;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分別為59.0萬頭和30.9萬頭,分別增長3.5倍和8.8%。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6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8%。
其次,農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近年來,緊密圍繞首都發展需要,積極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推動農業生產向綠色化、科技化、高效化方向發展。2021年,全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農藥使用量(按實物量算)、農業用水總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53.9%、39.8%和69.9%;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5%,提高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3.5個百分點;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3以上,高于全國0.16;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3.0%,高于全國21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3%,高于全國11.2個百分點。
最后,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產業鏈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以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等為代表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市升級改造老舊設施,加速建設智能化連棟日光溫室,因地制宜培育多種果蔬,巧打時間差搶“鮮”上市,吸引游客體驗采摘樂趣。農業節慶活動多姿多彩,“海淀櫻桃文化節”“平谷桃花節”“農民豐收節”等為市民提供多個休閑旅游好去處。2013—2019年,北京連續舉辦七屆農業嘉年華活動,2019年接待游客110.7萬人次。傳統農家樂加速轉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精品民宿得以合理規劃;休閑農業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更好滿足市民文化休閑、觀光體驗、科普教育等生活需求。2021年,全市鄉村旅游實現收入14.1億元,比2012年增長56.1%,人均消費增長近1倍。
(二)村莊環境面貌持續改善
一方面,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扎實推進。全市積極推進生態走廊、水源保護林等綠化建設,先后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十年累計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41.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38.6%提高到2021年的44.6%。林業產值大幅提升,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由13.9%提高到32.9%。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值從3439.4億元增加到3923.3億元,年均增長1.5%。郊區生態環境建設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態屏障保障。
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印發《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2014—2020年)》,2018年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2019年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狠抓“清臟、治亂、增綠、控污”,3000多個村莊普遍達到了干凈整潔有序的要求。農村人居環境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村莊清潔活動成為新風尚,村容村貌明顯改觀。2021年,全市村莊規劃已實現全面覆蓋,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提高到99%以上,農村三類及以上公廁比例達99%以上;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的村莊達2128個,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4.6%,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9%以上;山區村莊清潔取暖達到75%,平原村莊基本實現無煤化。全面啟動山區農民搬遷工程以來,本市已累計搬遷4.5萬戶、11萬人,涉及500余個村。截至2021年底,全市2/3以上的村莊完成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近50%的區縣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三)鄉村文化進一步繁榮
統籌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和鄉風文明建設,開展“美麗鄉村·筑夢有我”主題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截至2021年,全市共創建全國文明村鎮72個,首都文明村鎮970個。保護和傳承農村傳統文化。編制實施“十四五”時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2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44個傳統村落。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點亮鄉村文化生活,累計開展“文藝演出星火工程”4883場、“戲曲進鄉村”2500場。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慶祝活動,在豐收節期間共組織各類慶祝活動89場,覆蓋了100多個鄉鎮和1000多個村,直接參與人數近20萬,通過線上直播和展示,覆蓋人群700余萬。第32屆“北京農民藝術節”發動100余個鄉鎮、1萬多人次直接參與,被評為“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
(四)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全市3764個村黨組織和3574個村委會完成換屆工作,全市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3.5%,比上屆提高2.5個百分點,35歲以下年輕干部配備率達到100%。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7歲,較上屆下降5歲;大專以上學歷占48.5%,較上屆提高9.4個百分點,實現了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的目標。截至2021年底,連續7年選派2123名駐村第一書記,開發引進富民項目1150個,幫助銷售農產品2922萬公斤,協助處理“市民熱線”反映問題9311件。落實全市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方案,統籌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建設。全市村規民約、村(居)法律顧問、基層綜治中心、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覆蓋率均實現100%,現有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55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586個。懷柔區“足不出村辦政務”典型案例入選全國第三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1個鄉鎮和11個村入選全國第二批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五)農村民生持續改善
首先,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全市高度重視農村居民增收工作,制定多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通過實施“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政策,2020年,低收入農戶全部脫低,涉及6.8萬戶、234個低收入村。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303元,相比2012年,年均增長9%;其中,占比較高的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9%和14.9%。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5,較2012年下降0.1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其次,農村居民生活保障更加完備。北京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實現了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制度全面統一。其中,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于2009年并軌,到2021年,城鄉基礎養老金標準和老年保障福利養老金標準分別增至每人每月850元和765元,比2012年分別提高1.4倍和1.8倍;全市城鄉低保標準于2015年實現統一,到2021年,城鄉低保標準已調至1320元/月,顯著高于530元/月的全國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并軌,標志著全市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制度全面統一。
最后,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有電子商務配送點和社區服務站的村占比分別達45.6%和81.1%,村綜合文化室覆蓋率達97.3%,村民生活便利性得到提升。全市鄉鎮范圍內小學727所,比2012年增長8.3%,基礎教育資源得到擴充;鄉鎮范圍內醫生數量為3.3萬人,比2012年增長76.1%,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顯著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7萬張,比2012年增長80.2%,農村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
二、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存在的問題
雖然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積極進展,但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依然存在,對此需要進行系統分析,并在今后實施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一)產業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全國范圍看,北京市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2020年,北京市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為6.38萬元/人,位列全國第25位,顯著低于上海的8.97萬元/人,僅是第一位浙江的16.81萬元/人的38.0%。從單位面積產出來看,北京市在全國排名也并不靠前。北京市谷物單位面積產量為6406.8公斤/公頃,在全國排名第13位,顯著低于排名第1位的上海(8033.2公斤/公頃)、排名第3位的江蘇(7127.4公斤/公頃)、排名第7位的浙江(6665.2公斤/公頃)。蔬菜單位面積產量為37666.8公斤/公頃,在全國排名第12位,高于上海的30017.3公斤/公頃和浙江的29494.2公斤/公頃,低于江蘇的39673.4公斤/公頃。此外,雖然休閑農業的次均消費額逐年增加,但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2019年全市休閑農業次均消費額為150.8元,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265.6元,江蘇省甚至達到295.6元。
(二)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較低
由于土地碎片化、生產分散化等原因,北京市農業生產組織化、專業化發展水平低,“小、散、亂”的情況比較突出。2021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監測與統計數據顯示,全市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總數達62449個,其中,生產規模在20畝以上的主體僅占2.10%,規模不足2畝的占比達到68.8%。此外,根據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的調查,49家重點蔬菜生產園區中,番茄等農作物種植面積8199畝,種植品種420個,平均每個品種種植面積僅19.5畝。
(三)城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差距較大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總體上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例,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4%;其中,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9.4%,而農村污水處理率僅為45%。特別是廣闊山區,少數分散村戶的安全飲水、生活污水處理、清潔用能、物流快遞和交通便利出行等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存在較大差距。
(四)數字鄉村建設亟待推進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探索區域數字鄉村建設模式和路徑,逐步形成了北京優勢和區域建設特色,但與全國農業發達省份差距仍然明顯,還處于發展關鍵期。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北京市農業農村信息化能力監測評估分析報告(2021)》相關數據分析結果表明,2020年北京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為34.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名第17位。北京市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比全國東部地區、發展水平排名全國前100和前500的縣(市、區)分別低6.1個、34.6個、23個百分點;比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重慶市、天津市分別低31.8個、21.6個、20.1個、8.4個、5.6個百分點。
(五)鄉村多層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2021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5∶1,在全國排第21位,明顯高于上海的2.14∶1,而城鄉絕對收入的差距與其他省份相比則更大。此外,不同地區之間農民收入差異顯著。2021年,中心城區農村居民人均所得40803元,高出發展新區14947元、高出生態涵養區23830元,生態涵養區與中心城區、發展新區收入水平差異尤為顯著。同時,區域內部的鎮與鎮、村與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例如,海淀區基本實現了“農轉非”,但南北地區發展不平衡仍然突出,南部東升鎮人均所得11萬元,為北部上莊鎮的6.1倍;北部西北旺鎮收入最高的東玉河村人均所得8.3萬元,最低的韓家河村人均所得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