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青年公益漫游指南
- 新木青年 丁韡
- 1198字
- 2024-12-25 17:59:00
序言一 當青春與公益相遇
今年深圳大學出了一部招生宣傳片《青春命題》,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的反響。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為什么總是懷念青春?因為生命中的蕩氣回腸,大多會發生在那個時期”。高校青年,正是青春之朝陽,最有可能沖破枷鎖,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性。而青春與公益相遇,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我認為最少有三個方面。
其一,打開一扇窗,洞察社會的多層次性。公益的本質是通過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或者創造社會價值。參與公益,不僅讓青年關注社會生活中光鮮亮麗的一面,也引導他們去探尋容易被忽視的角落,包括留守兒童、獨居長者和其他弱勢群體及邊緣群體,也包括環境保護、能源消耗和氣候變遷,還包括動物福利、文化保育、性別平等及貧富差距等更廣泛的社會議題,讓青年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社會系統復雜性的認識。
其二,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不能依賴個人的激情或者倔強,而是要善于鏈接社會的、市場的和政府的力量,以團隊乃至網絡的方式共創社會價值。如果懷揣真誠之心持續地關注和嘗試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我相信在前行的路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小伙伴聚集在身邊,朝著相同的方向一起奔跑。深圳大學益才班與新木青年結緣,也是始于雙方對青年公益創新的共同興趣,這本《大灣區青年公益漫游指南》涉及的幾次調研活動中,不少益才班學生作為新木青年志愿者深度參與從研究設計到數據收集分析的過程。雙方在多次公益項目合作過程中建立了堅實的合作伙伴關系。
其三,讓生命體驗更為豐富。公益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參與公益在改變社會的同時也在改變自己。如何讓自己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論是追求財富、名望抑或權力,在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界限內并無高低對錯之分。而我想說的是,給予比索取讓人有更強的幸福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可以填埋內心的欲壑,不再為無止境的物欲追求而焦慮,從而讓人活得更為通透和自在。當然,公益并非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需要幫助的人搭一把手或者為美好社會建設盡一分力。
從事公益事業,尤其是“公益+科技”“公益+商業”“公益+藝術”等社會創業活動,對于高校青年來說仍然是新鮮的事情,但是從這本《大灣區青年公益漫游指南》中我們欣喜地發現,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青年代表們,不僅對社會創業概念有著較為清晰和深刻的認知,同時已邁開步伐以各種方式投身公益創新實踐,并積極嘗試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社會問題。這本指南通過若干次扎實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首次全面清晰地勾勒了大灣區青年參與公益實踐的畫像,以豐富的數據給我們呈現了大灣區青年對公益的思考、行動和期待,也讓我們對未來持續推動社會創業教育有了更強的信心。
我們原本毫無瓜葛、平行游蕩,卻在此刻共享公益。期待今后有更多的有志青年關注和投身公益創新領域,讓青春留下更為絢爛的印記。
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發起人
202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