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復雜網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系統研究:以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為例
- 于洪浩
- 1156字
- 2024-12-25 17:51:53
二、文獻綜述
(一)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研究
公共衛生是指在組織努力下用來預防疾病,提高人類壽命,確保群眾健康的重要科學。公共衛生健康與安全的實現需要不斷地提升環境衛生質量、合理地預防傳染病、重視個體的衛生情況、提高醫護人員早期診斷和預防的服務水平以及構建確保共同體的健康標準[2]。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需要提早展開管控,放任不管很容易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和創新靈活體制緊密相關[3]。
與國外相比,我國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研究起步較晚。在SARS暴發之前,我國公共衛生管理主要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條文。在SARS之后,國務院頒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針對此類問題做出明確規定,以法律形式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做出分析,并重新定義了公共衛生事件。
學術界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積累了一系列研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體系建設方面,薛瀾和朱琴以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為例,從危機管理的機制方面對美國的三級應對系統進行了梳理,并為我國的危機管理體系提出了建議[4]。在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法治建設方面,高小平對如何優化應急管理體系架構、功能,提高體系創新水平等問題進行了回應[5]。李恩文則認為,在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系統建設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做好應對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與重大疾病防控預警的各項準備工作[6]。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方面,吳承平從環境、資源、管理和能力四方面分析了面臨的不足,并從政策、制度、公共管理、法治建設和教育宣傳等方面給出了對策建議[7]。
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建設實現了質的提升。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從綜合協調向統一指揮轉變,從多部門協同應急向統一專業性質機構轉變,從臨時指揮機構向常設治理組織轉變,從側重事中、事后的應急處置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理轉變。同時,面對新趨勢,應急管理要處理好公共安全治理、組織架構、協調聯動、預案規范化、技術創新五者的關系[8]。趙偉和儲江紅從理念重塑、體制革新、機制調整、法制優化、預案針對性等方面分析了“一案三制”面臨的挑戰,為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9]。胡小君從過程論的角度分析了社會治理過程中由分散向協同的治理層次變遷,并且探討了多元主體間的互動關系[10]。鐘開斌則指出,要加強黨在應急管理各方面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黨委組織、政府和領導人員的職能,將應急管理的重心放在風險管控的核心上,側重應急準備和監督預警機制等方面的建設[11]。井建斌、石學峰提出要建立“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指揮系統,明確防控主體責任、優化工作流程,保證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形成同向發力、協同高效的防控工作格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