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視角的經濟發展研究
- 王文長
- 1676字
- 2024-12-25 17:30:35
二、西部大開發的時間秩序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的區域發展戰略,要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區,要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爭取共同繁榮,顯然需要經歷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的東部地區相對繁榮,事實上存在一個由自然環境引致的農耕文化優勢歷史積累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固然離不開制度安排的因素,但歷史積累的發展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條件。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基礎仍較薄弱,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存在一個較長的奠基過程,包括投資基礎的建設、人文基礎的建設、生態基礎的建設等。這些基礎建設都表現出長期性特征,建設過程需要長期的持續推進,效應的形成和影響也具有長期性。譬如西部地區植被的恢復,要達到一定的植被覆蓋率,客觀上要經歷較長的種草、種樹過程。要扭轉相對滯后的狀態,也需要較長時間。僅在50年前,西部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還處于封建領主制、奴隸制的社會形態中,甚至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公社制的殘余形態。雖經歷了50年來社會主義制度的洗禮,但與原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還頑強地存在著,歷史積淀所形成的制度規范仍約束著現實的行為方式,現代科學文化教育的基礎影響力仍較弱。可見,人文基礎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因此,西部大開發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看到戰略實施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有激情,但切忌情緒浮躁,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搞運動式的建設。西部大開發必須建立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
所謂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就是要求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供給、制度建設、資源配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相關投入都要與西部大開發的具體要求和進程相適應,要遵循社會發育和經濟發展的規律,順應國內外市場開放競爭、創新的大趨勢,從西部地區人文基礎、生態基礎的實際出發來規劃和安排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步驟、推進次序及措施,確保開發進程的連續性。形成西部地區投資基礎、人文基礎、生態基礎逐漸改善,資源發現與動員能力逐漸增強,經濟開發效率逐漸提高,投資呼喚投資,效益衍生效益的開發態勢。同時,關照到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處理好西部地區開發過程中人、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確保開發過程的連續性和開發行為的可持續性。這也是建立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的基本內涵。
建立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必然涉及投資能力、資源配置和利益實現的時間安排。從近期可能形成的程序來看,總體上是政府行為引導企業行為,政策性投資引導商業性投資,基礎性建設帶動商品性生產;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來看,西部開發力度應與國力的增強相適應,投資強度要與市場需求有效供給相適應,投資節奏要與資源配置能力相適應;從利害關系的輕重緩急來看,西部大開發必須協調當地居民的眼前生存利益與長期可持續利益的關系,爭取兩種利益實現趨勢一致。西部高寒山區、邊疆地區,如橫斷山區、涼山地區、滇南山區等,是我國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部分群眾的生活條件還十分困苦,改善這部分人口的生存條件,改變其物質生活的貧困狀態是這些地區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因此,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應涵蓋扶貧攻堅,并把扶貧攻堅作為近期工作的重點去落實。西部貧困地區大部分處在江河源地,傳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家庭能源消耗方式對當地生態環境形成巨大的壓力,甚至導致生態有惡化傾向。這就要求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機,調整這些地區的生產方式,提供新能源來替代傳統的家庭能源消耗方式。西部大開發必然涉及開發項目的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變化的關系,雖然項目本身的經濟利益可在近期直接見效,但是環境利益更持久并涉及民族生存質量的整體利益。因此,開發項目的經濟利益必須是在保證環境利益得到維護的限度內。
建立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需要通過國家宏觀決策部門制定開發規劃并加以統籌安排,計劃落實和推進是時間秩序形成的具體形式和途徑。但是,國家開發計劃的落實不等于自然形成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只有科學合理的開發計劃才有利于形成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從根本來看,形成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的時間秩序的內在力量來自市場,可持續的開發利益是市場力量的源泉。因此,國家開發計劃應建立在市場力量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