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視角的經濟發展研究
- 王文長
- 899字
- 2024-12-25 17:30:34
西部大開發的秩序[1]
一、歷史之鏡:西部開發的經驗
事實上,西部開發從理論到實踐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便已引起國家高層決策部門的關注。自實施國民經濟計劃的“一五”時期起,西部開發的序幕便已拉開,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西部地區約占1/3;隨后的大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掀起了開發投資的高潮,迅速崛起的一批新型企業有效地改善了全國的工業配置格局。
可以肯定地說,“一五”時期至“四五”時期,國家投資對西部地區的側重,為后來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框架。迄今為止,這些重點建設項目仍然是西部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而且成長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但我們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其一,開發投資的經濟效率很低。項目建設帶有強烈的政治、軍事色彩,分散、封閉、孤立,資源配置從經濟效率形成的整體效應來看是無序的。
其二,建設項目與當地經濟基礎脫節。未能廣泛動員地方人力資源參與項目建設,也未能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的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項目建設與地方經濟的二元分異。
其三,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嚴重脫節。為加快經濟建設進行的資源開發忽視了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特別是森林資源的過度采伐加劇了西部地區的生態問題,使江河源地日趨荒漠化,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同時,主要工業項目聚集地的“三廢”污染也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嚴重傷害,從蘭州、包頭到貴陽、昆明,無不存在嚴重的工業污染問題。
因此,西部開發投資雖增強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總體實力,但與當地廣大鄉村居民的利益需要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區域經濟利益的實現與民族發展利益的實現存在差距,邊遠鄉村的居民很少從區域經濟增長中獲得實際利益。同時,由于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區、牧區,工業建設所強化的城鄉經濟二元化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民族發展問題。開發投資未能建立起期待中的經濟發展秩序。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西部開發必須建立符合全局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利益的資源配置與利益實現秩序,必須重視開發過程中利益關系的協調,充分考慮到各民族的發展利益和在開發中獲得的實惠,也應當關照到開發的可持續利益,確保西部開發的可持續和各民族生存發展的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