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視角的經濟發展研究
- 王文長
- 4481字
- 2024-12-25 17:30:34
二、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結構的機能,建立高效率的生產力系統
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運動和增長是一個漸進的累積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3]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人擺在完全被動的位置上。生產力運動在某一橫斷面上所呈現的狀態,實際上很多是人為造成的。人們可以認識生產力運動的規律,按科學合理的原則去調整現狀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這也是遵循生產力運動規律的一種形式。因此,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對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現狀中某些不科學的方面加以調整,這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革和加速發展的基礎。
調整改造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現狀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增加對生產力建設的投資,擴大生產力的規模,提高生產力要素的質量。這是一種靠外力支撐的“硬增長”。這一途徑對生產力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是很必要的,但畢竟不是高明的方法。而且,我們不要忘記三線建設的教訓,也就是說,“硬增長”也要講求科學化,倘若違背了生產力的運動規律,就不能達到增長的目標。二是通過調整生產力內部結構,使之互相協調、配合默契,從而提高生產能力。這可以說是一種“軟增長”。這一途徑對于資金不足的少數民族地區而言顯然更具現實意義。
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現狀以及發展生產力兩種基本方法的不同含義,我們認為,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現狀的較為科學的途徑,必須是“硬增長”與“軟增長”互相結合,并統一到一個中近期目標上,即改善生產力結構的機能,建立高效率的生產力系統。這一目標的主要內容如下。
1.生產力具有結構的整體性
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它并不是幾個生產力要素的簡單集合,而是相關要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單個生產力要素是無所作為的。盡管少數民族地區各種現實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很豐富,但如果不與其他相關的生產力要素相結合,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能力。紅水河的開發若沒有一系列配套的工程設施和管理,水力就不可能轉化為電力。可見,生產力是一種整體的力量。生產力作為一種整體的力量,就要求構成這一整體的各部分互相協調、互相促進,而不是互相抵制、互相摩擦、互相內耗。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配置不平衡狀態及區域生產力系統中的一些“卡脖子”環節,正是缺乏結構整體性的表現。若區域內部乃至區域之間生產力的布局缺乏有機聯系,就不可能形成協力;若沒有整體的和諧,就必然是高代價、低效益。拿一個企業來說,僅有良好的機器設備,而缺乏良好的管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效益。在產出之前,企業的一部分能量實際上已經被消耗在“管理不善”這一環節中。因此,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現狀,必須首先提高生產力結構的整體性。新形成的生產力要素一方面必須實現相互之間的均衡配套,另一方面應該與將納入的區域生產力系統相協調。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低效建設,重視原有生產力基礎的改造和提高。表現在建設資金的投入上,就是要摒棄“假、大、空”的形式主義,重視所形成的整體效應。資金的具體投入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是用于基本建設,還是用于更新和改造,抑或是用于勞動者培訓等,都應該有助于完善生產力結構的整體性。生產力結構的整體性是形成經濟發展整體效應的基礎。
2.生產力具有現實的創造性
盡管生產力就其功能和存在狀態來看是現實的,而且具有創造能力,但是假如生產力的布局不合理,或生產力要素的配置不平衡,就會減弱甚至喪失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如三線建設大量設施的閑置和無形損耗,少數民族地區大批可利用資源被閑置和浪費、大批有用之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這些現象事實上已經嚴重削弱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使部分生產力要素失去了實效性。可見,提高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是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總量和改善生產力結構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改變生產力要素的潛在狀態,就必須對目前部分布局分散、利用不足的生產力要素重新進行合理的配置和調整,加強各要素之間的有效協作,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比如,西南三線工業應該盡快進行調整,加強企業之間、三線工業與地方工業之間的橫向聯系,部分確無出路的企業宜盡早搬遷、改造、轉向,減少設施閑置的無形損耗。可以想象,若這一半以上的設施從沉睡狀態中蘇醒過來并被納入西南生產力系統之中,則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來說,將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再如,在人才管理上,若能用人之所長,使之各展所能,便可緩解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短缺的緊張狀態。這部分能量的釋放還有利于提高生產力要素結合的質量,增強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可見,重視提高生產力的現實創造性,使潛在因素轉化為現實因素,顯然比大規模地新增設施和引進人才成本更低、效益更好,也更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
3.生產力具有環境的適應性
生產力作為一般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作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卻是具體的。每一種具體的生產力結構都有其特定的環境適應性。也就是說,生產力的運動總是在一定的區域空間進行的。因此,構成生產力的結構整體及其運動方式就必須體現出區域的特點,與區域環境相協調。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區域遼闊,各個小區域之間的地理、資源、人文環境等差異很大,區域特點突出。這就要求生產力要素的組合必須從實際出發,區域生產力系統的形成應與各個小區域的環境特點相適應,保證生產力系統有更為和諧的運動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生產力系統的運動效率。青海省1965年以后新建的26個重工業企業之所以經濟效益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對本區環境的適應性,從投入到產出都沒能與本區環境形成有機聯系;相反,青海毛紡廠、茶卡鹽廠、察爾漢鉀肥廠等企業之所以能獲得較高收益,就在于其能與當地資源優勢相結合,微觀生產力系統的運動與區域環境相適應。由此看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環境適應性,也是完善生產力結構機能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要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正視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環境的實際,從工程項目的選擇和布點到區域生產力系統的形成,都應與區域環境相和諧、融為一體,使生產力系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這一精神出發,生產力的新增投資就不會增長為區域經濟的“腫瘤”,而是成為生產力系統與區域經濟統一體的有機因素。
4.生產力具有不斷演化進步的活性
生產力從本質來看是不斷運動進步的活體,運動和創造是它存在的意義和內涵。靜止的狀態與生產力的本質是矛盾的。少數民族地區部分生產力的靜止狀態是一種違背生產力本質的畸形。與歷史的進步相比,靜止就是落后;與生產力系統的整體性相對應,畸形就是結構的不健全和正常機能的壞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很少變化的耕作、操作方式,事實上已經造成了大部分邊遠農村經濟社會的“死寂”和工業經濟的嚴重滯后,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育產生了深刻的消極影響。因此,必須盡快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這種靜止狀態,重視對傳統生產力要素的更新和改造。應該通過推廣新的耕作工具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改善農業生產力系統,改變粗放經營的耕作方式;通過推廣新工藝、改造舊設施、引進新技術、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改善傳統工業的微觀生產力系統。只有改變少數民族地區廣大農牧區和眾多工業企業生產力的靜止狀態,使這些地區的生產力系統滋生出新的機能,形成不斷演化進步的活性,少數民族地區總的生產力系統才可能有較好的運動環境;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5.形成多層次有重點發展的生產力系統
假如把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看作一個總系統,那么它實際是由各個區域的分系統構成的。因此,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在分布及發展程度上的不平衡狀態,應該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多層次、有重點發展的生產力系統。
第一,根據不同空間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可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為農村生產力系統;第二層次為中小城鎮生產力系統;第三層次為大城市、大經濟中心生產力系統。這三個層次在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總系統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因此生產力的發展策略也應有所差別。從形成相對集中的生產力規模來看,大城市、大經濟中心生產力的實效性最優;中小城鎮有聯結大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功能,從少數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看,其居于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地位,多數中小城鎮也已初具生產力規模;廣大農村的生產力則顯然還很分散,缺乏一定的規模。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層次布局和新的生產力要素的投入應該:從實際條件出發,對第一層次生產力系統進行必要的更新和改造;進一步完善第三層次生產力系統,擴大對周圍經濟區域的輻射力;重點發展第二層次生產力系統,一方面與第三層次生產力系統相銜接,另一方面帶動第一層次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按微觀生產力系統的規模來劃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也可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為農村家庭經營及手工作坊的生產力系統;第二層次為中小企業的生產力系統;第三層次為大型企業的生產力系統。這三個層次生產力系統的發展也有不同的意義和內涵:第一層次分布廣泛,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改造地位;第二層次數量多且有一定的規模,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普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層次是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主導,但數量少、輻射面有限,而且明顯超越了一般的現實能力和需求。根據這三個層次的特點,中近期少數民族地區微觀生產力系統的布局重點應是以第二層次為主,根據發展條件及總體布局的需要適當發展第三層次,通過第二層次對第一層次進行更新和改造。
第三,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特征來劃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還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手工及簡單工具為特征的中世紀式的生產力;第二層次是以舊式機器設備為特征的近代生產力;第三層次是以當代生產技術為特征的現代生產力。在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總系統中,現代生產力為數較少,而且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尚無法駕馭;近代生產力具有較深厚的基礎,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有普遍意義;中世紀式的生產力仍然占據一席之地,但從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看是需要被摒棄的。因此,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重點,應該放在加強對近代生產力系統的更新改造和調整完善方面,而現代生產力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只能量力而行。
從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的層次分析可以看出,多層次的生產力系統在具體的層次發展上是有所側重的。總的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中近期,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投入宜以中小城市、中小企業為主,改造和發展以適用技術為特點的近代生產力;完善重點城市的生產力系統,量力發展以大型、先進工業企業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生產力;重視對以農村為主要陣地的中世紀式的生產力的改造。相信多層次、有重點的布局和發展,必將有利于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結構的機能,提高生產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從而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加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本文原載于《民族研究》1988年第6期。
[2]資料來源:體制改革探索編輯部《西南三線工業調整改造戰略研究》。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