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銀行業空間演化及其地方效應
- 姚曉明
- 12字
- 2024-12-24 18:15:37
2.2 銀行業空間演化效應研究
2.2.1 銀行業空間演化下的地方金融環境
地方金融環境包括金融機構的完整性和與企業的聯系緊密程度。隨著全球化、技術創新、國際競爭的程度加劇,金融機構向著更集聚的方向發展,地方金融環境發生變化。地方金融環境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地方金融環境對資金流動的影響,特別是用于創新投入的資金;其二是地方金融環境嵌入立體化的金融網絡之中,生產信息、技術信息可以沿著全球金融網絡傳播到本地,金融化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
銀行的有效市場范圍通常在本地,距離與商業貸款的成功率之間是負相關關系。Brevoort和Hannan(2004)研究了距離與商業信貸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隨時間的演化。結果證實了借貸者與銀行機構之間的距離對于能否獲得信貸的可能性是負相關關系,并且這種關系隨距離的衰減效應而明顯,特別是對小企業的貸款。金融機構空間結構的調整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資金供應,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入,可能加劇區域間的發展差距(Klagge and Martin,2005)。不過也有研究經過實證檢驗發現銀行的信貸配置與貸款企業和銀行之間沒有明確的相關關系,不支持信貸配置的地理屬性(Carling and Lundberg,2005)。實證結果沒有發現信息不對稱性隨距離增加而增大,也不支持銀行信貸配置與距離有關。Petersen和Rajan(2002)對此的解釋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增強了銀行監控貸款企業的能力,相比之下對地理鄰近的需要程度降低。技術進步很可能會消減地理距離的限制(Moore et al.1998)。由此可以推斷,當前由于銀行機構撤并而引起的貸款者與銀行之間距離的增加并不完全是阻礙信貸配置的成因,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銀行業的空間演化塑造了地方層面新的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紀以來金融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不斷提升,隨著資本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環節,金融化成為社會學科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金融化被認為是一種宏觀經濟現象,是以金融為驅動力的資本主義經濟轉型過程(Boyer,2000),象征著資本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成熟。從微觀視角來看,金融化重點強調了資本市場對企業和普通家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強調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Erturk et al.,2007)。從宏觀視角來看,金融化重新塑造了當今經濟地理景觀(Pike and Pollard,2010)。Pike和Pollard(2010)回顧已有研究發現,金融機構數量激增而且滲透到經濟社會空間的各個領域,增大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強化了空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經濟地理學者認為金融可能嵌入在更大范圍內的不均衡發展之中(Hall,2013)。應該認識到經濟金融化過程實質上是將金融置于區域經濟格局演變中的核心地位,需要著重強調金融在解釋經濟地理現象時的綜合角色(Pike and Pollard,2010)。金融化是塑造區域金融環境的重要力量,金融化改變了區域內的生產結構和所有權結構。相比于對金融系統的傳統認識,金融化過程豐富了多元化的地方經濟發展路徑。
金融化會帶來以下變化:首先,金融市場的介入打破了區域內原來資本要素的限制,也打破了全球價值鏈下本地的嵌入方式。其次,金融化重新定義了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目標,經營金融化的企業需要努力迎合資方(包括股東、基金投資者等)的利益訴求(Williams,2000)。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投資者,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私人投資者成為主導企業經營的幕后推手,都有可能使企業突破本地創新模式和產業升級路徑,甚至脫離本地區的社會聯系和文化聯系,由市場關系取代信任關系。最后,金融化的影響力也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Langley,2006,2007),如養老金入市、私人商業保險、個人投資等逐漸取代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金融化消除了組織邊界和地域邊界,連接起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端,方便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資本匯聚起來,投資到資本回報率更高的行業和地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