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
- 楊寶明
- 1526字
- 2024-12-18 17:14:59
2.5 國家與地區的利益平衡:氣候治理的不可能三角
全球氣候治理存在一個大難題,即有些學者提出的不可能三角——治理全球化、治理效率與公平、國家主權。全球歷屆氣候大會的爭斗就是圍繞著不可能三角尋求平衡。以《巴黎協定》為標志,將自上而下的碳排放權分配治理體系轉換成自下而上的自愿減排承諾治理體系,對比新舊兩個國際氣候治理體系的特征,可以看出是關乎公平、效率和國家利益三方平衡的艱難演進。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如果有強制力,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治理效率。而自下而上模式尊重了各國意愿和發展需求,但氣候問題的跨時空外部性,并不能保障各國的利益和公平,也可能折損了效率。要真正解決全球氣候問題,國際社會必須從三個維度展開工作。
(1)必須全球化協同。因歷史原因和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國家和地區間建立“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是必需的,但量化操作和落地上有相當大的難度。
一些國家少排,一些國家又多排了,則難以達成目標。不僅在排放量的分配上,國家間的技術、人才、項目建設、碳市場和金融的協同也是非常必要的,必須形成一個整體全局,效率才可能最優。
30年的國際社會碳減排史表明,碳中和的全球化協同,如果過于執著于責任分解、碳排放權分配,則無法找到解決方案。國際社會應著力尋找更多其他對全球碳中和有促進的共識點,如尋找更有效率的碳減排機制、技術的合作、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國際碳市場建設等,這樣反而更容易讓政府接近目標。
(2)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需要達到較高的效率。全球氣候問題既有總量要求,又有時間要求,必須達到較高的治理效率,才能實現IPCC提出的控制目標。效率機制要對各方提出較高約束和協同要求,需要各方擔責和投入。要通過協議和立法,全球200個國家的簽約何其艱難,所以要退到最基本的公理上找到國際社會的最大公約數。這個最大公約數應該不包含碳排放權的額度分配,才可能取得共識。理論上是存在高效路徑的,難點在于需要找到幾條大家愿意認可和遵從的最基礎公理。
(3)各國承諾和行動。氣候問題不僅是碳排放數量問題,還有產業協同、資金投入、經濟發展和福利權利問題,都要在國家意志下行事,聯合國還沒有執法能力,協調行動有太多利益平衡和操作細節,難度極大。
這也說明國家主權在氣候治理格局中需要扮演關鍵角色,氣候議題的政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效率。在野蠻強權時代,這樣的問題會升級到戰爭來解決。現在的時代,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在找到國際社會最大公約數的同時,還能找到更多的當下共同利益。如果各國都能夠直接從碳減排中獲得當下的宏觀正向效應,問題將迎刃而解。
可惜的是,由于國際社會30年來,在碳排放公共物品方面的基礎理論和頂層設計一直未能創新突破,一直局限在碳減排將支付巨大的當下成本、受益的是未來的觀念中。這導致國際社會氣候談判一直把氣候問題作為利益斗爭的工具,這是國際社會近30年來的最大悲哀。殊不知,如果國際社會不被前人的思想局限,聚焦共同利益,聚焦創新,情況可以發生巨大的變化。
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理論上承認氣候變化問題的道德責任以及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義務,但實際行動卻與承諾有著很大差距,既不愿意對國際機制進行大的改革,也不愿意在國內采取更多積極措施。發達國家則認為發展中國家不應當游離在減排強制義務范圍之外。雙方對問題性質的理解,仍存在較大差距。發達國家把氣候變化看作一個技術問題,而發展中國家認為全球變暖是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的后果。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碳排放權實質上是一個國際社會利益再分配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突破,共同的利益會占上風。好的碳減排制度安排可以帶來多贏的局面。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重要的是發達國家要改變觀念,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用更平等的思維來達到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