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
- 楊寶明
- 1319字
- 2024-12-18 17:14:57
2.1 氣候與環境:人類挑戰與“公地悲劇”
人類越來越有共識,如再不同心協力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地球可能在幾代人的時間內就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氣候災難頻發、海平面上升、大氣污染威脅健康、病毒災難持續不斷,人類需要盡快行動。國際主流社會在努力通過減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來改善環境,美國創業家馬斯克則致力于發展火星殖民技術,尋找人類新生存空間。
根據2023年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3》報告,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倘若要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1.5℃以內,從2020年初開始測量,世界只能多排放5000億噸CO2,按近年全球每年排放約360億噸CO2計,全球將在大約12年內,即2034年耗盡全部碳預算。因此,要實現控溫1.5℃,所有部門都要在本個十年內全力、快速且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要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減少近一半,那么溫室氣體的排放現在就需要減少。
那這個有限的發展空間給誰呢?對于大氣這種公共資源,作為全球性的公共物品,不可避免地會演變成“公地悲劇”:希望自己多占別人少占。如何使自己多占,則完全隨情勢而變。目前的辦法是規則控制加談判,贖買和戰爭也會成為選項。由于核大國力量的平衡,戰爭選項還被壓在箱底,但區域局部沖突會變得嚴重,這將難以避免。
人們有理由悲觀。無論從人類貪婪的本性還是“公地悲劇”的邏輯推演來看,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災難幾乎不可避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告訴我們,氣候災難已經在敲打窗戶,不知什么時候就會進入家門。
1992年154個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總部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形成國際合作文件以來,國際間的氣候問題已談判和斗爭了30年,至今實質性推進仍非常有限,發達國家承諾投給發展中國家的1000億美元碳減排支持資金到位無幾。一個意向性的損失與損害基金決議成了COP27的重要成果,該決議的通過標志著損失與損害資金安排首次被納入COP會議的官方議程,呼吁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種現有來源向特別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彌補其因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和損害”。但是,該決議并不涉及出資量、如何保證資金到位以及有關資金機制運行的時間線等具體運作細節問題。國際社會氣候問題進展的困難可見一斑。
氣候問題的關鍵標的是CO2,過程中就氣候是否因CO2變暖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爭論。其實爭論到現在,最大的成果不是形成國際協同去解決氣候問題、共同努力實現碳減排,而是普遍地提高了全球民眾的環境覺悟。氣候影響對普通民眾來說有些遙遠,但空氣質量、霧霾可以天天感知更讓人焦慮;再加上經濟的發展,解決環境問題、提升生活質量已是各國政府和大眾都期待的事情。民眾希望政府能有更大作為。氣候問題與環境問題與人類息息相關,燃燒化石燃料,不僅排出CO2,同時排出大量污染物,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百姓的生活質量,政府和民眾都想極力改善現狀。
因此,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在30年后的今天已具備條件;再加上清潔能源技術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的突破,人類可以將氣候問題的立場、爭議放到一邊,來共同探尋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方法。
有些事情,時間是解決問題的良藥。在爭議的這些年間,革命性技術的出現、認知的改變和新問題的出現,改變了原先的局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給政府帶來更大壓力的是,在氣候問題上留給人類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