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
- 楊寶明
- 3095字
- 2024-12-18 17:14:51
前言
“我們正駛在前往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上,而且還腳踩油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COP27開幕式發言中憂心忡忡。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高的氣候大會,COP27于2022年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正式開幕,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5萬人參與本次峰會,包括各國政府代表、觀察員和民間社會人士,以及70多位國家領導人,并產生了巨額的碳排放。
2022年以來,全球數千萬人遭受著極端氣候的影響:巴基斯坦的毀滅性洪水造成至少1700人死亡和800萬人流離失所、歐洲多地的夏季酷暑造成超過1萬人死亡、東非的極端干旱影響到3700萬人的糧食安全……氣候危機的警鐘離我們越來越近。
“人類只有一個選擇:合作或滅亡。它要么是氣候團結公約,要么是集體自殺公約。”古特雷斯表示。
COP27在歷經多輪艱難談判后延期2天閉幕,一項名為“沙姆沙伊赫實施計劃”的協議于閉幕式上發布。最大的亮點之一在于長期懸而未決的“損失與損害”資金被確立設定,但資金來源卻有待協商,仍是一個未能執行的意向協議。
全球氣候問題將如何被解決?國際社會全球碳中和道路通向何方?人類仍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小舢板,且有多個船老大在艱難地討價還價。
此前的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莊重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意味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碳減排自主貢獻又大大推進了一步,成為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鍵里程碑之一。
中國“3060”雙碳戰略從此拉開序幕,2021年成為中國碳中和元年。“雙碳”將成為中國社會每個組織、企業和家庭今后40年經濟生活的關鍵詞。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碳排放已成為國際社會最重要的敘事,圍繞碳排放的國際合作與國際博弈已持續近30年。在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碳排放游戲規則的氣候問題大環境中,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與歐美發達國家間的分歧也未減少。國際社會的碳中和進程緩慢,實現全球氣候問題最優目標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國際社會如何既達成全球氣候目標,讓碳排放不僅是利益集團的博弈工具,同時還能兼顧發展中國家和所有群體的利益,達成共贏,這需要更高的智慧,也需要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和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的更大突破。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在2021年3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50年之前,全球規劃中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必須增加30%至131萬億美元,按目前中國約占全球碳排量1/3和當前匯率計算,僅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就需要283萬億元。中金公司提出,到2060年中國綠色投資需求總額是139萬億元。這樣的投資體量超過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歷史投資規模,不論對中國還是對全球其他政府來說,根據現有碳中和路線,依托財政和坐等資金來源,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將遙遙無期。國際社會必須依靠對氣候問題本質認知的突破,進行科學智慧的頂層設計,找到一條更為高效公平的碳中和道路。
中國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如何運用更高效的政策工具來推動碳減排,是關乎中國今后40年發展、關乎國運的大問題。對國際社會同樣如此,且刻不容緩。目前國際社會試圖通過碳排放權配額、碳稅兩大政策工具來推動碳減排,實現碳中和目標;但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這兩大政策工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整套體系設計復雜、效率低下、缺乏公平性、運營和監管成本高、覆蓋不全面、標準建立困難、實際效果評估困難等,難以實現國際協調和達成國際社會共識。更為嚴重的是,近十年碳減排的經濟發展代價過大,國際社會難以承受。所以,尋求更為科學、公平和高效的第三條道路已經十分緊迫。
各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上面對的現實局面是,不僅碳減排體系設計的挑戰巨大,在當前碳減排工作的操作層面,亦困難重重。僅碳排放核算一項工作,政府就投入巨大,需多重核查,數據問題仍層出不窮。經過20多年的努力,碳減排管理仍只能局限在煤電等少數幾個行業中,與碳中和進程需求相差甚遠,情勢十分急迫,國際社會需要加快改變氣候應對的工作現狀。
本書通過對全球氣候問題進行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數字化和科學技術的綜合研究,創造性地提出全新的碳排放責任機制(Carbon Emission Liability Mechanism,CELM),建立了全新的碳排放責任體系,提出了全球碳中和的第三條道路——基于CELM的“1+1”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即建立“全球碳減排體系+全球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兩大體系,和兩大體系下四個全球碳中和自運營系統:碳足跡管理系統——碳票管理系統(Carbon Ticket Management System,CTMS)、組織碳抵消與金融支持系統——負碳碳市場(Negative Carbon Trading Market,NCTM)、全球綠色能源輸送系統——全球能源互聯網(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GEI)和全球能源交易系統——國際電力交易市場(International Electricity Trading Market,IETM)。通過兩大體系、四個系統的全球運營,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1)建立全新的全球碳中和法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經濟學基礎原則。建立新型更高效、更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和法學底層邏輯,為建立可以達成IPCC溫控目標的全球碳中和國際社會新秩序提供理論支撐。
(2)建立實時、準確、完整的全社會碳足跡大數據系統。全社會碳足跡數據被實時記錄,且數據準確、完整,為每個商品和組織碳排放準確計算、為各種建設方案碳排放評估、為政府合理制定碳政策工具提供數據支撐和算力支撐。
(3)建立支持雙向激勵(碳排放負激勵、低碳和碳匯正激勵)的負碳碳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對接雙向激勵,實現兩個方向加速碳減排。
(4)建立“全球能源互聯網+國際電力交易市場”1+1全球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克服當前零碳綠色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和消納困難的瓶頸,加快化石能源替代,為全球建立更穩定可持續的電力供應體系,為發展落后地區大幅增加電力能源供應。與碳減排體系相向而行,加速全球碳中和進程。
(5)大幅減少各國政府雙碳目標的行政成本和難度。建立一套自運營、自驅動的國家級碳排放、碳中和管理系統,減少監測、報告與核查(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MRV)的難度和成本,加速全社會加入碳減排行動,加快中國和全球碳減排速度。
(6)助力國際社會提前實現IPCC提出的1.5℃控溫目標。CELM體系助力全球2050年前實現IPCC提出的全球CO2凈零排放目標,確保全球新增碳排放總量在控制目標內,以保證地球升溫在1.5℃以內,確保地球安全。
(7)將全球碳中和巨額投入和成本轉為正向效應。在東西方脫鉤和全球化停滯的大背景下,國際社會面臨疫情后重啟經濟增長的巨大困境,CELM體系下的全球碳中和道路將使國際社會在當下推進全球碳中和進程不再需要支付巨大代價,且全面綠色轉型能實現當前經濟的正向效應,解決隔代算賬的難題。
(8)解決國際貿易碳關稅沖突難題。基于CELM體系的碳票管理系統能夠提供可信碳足跡,在多邊協調機制下的國際負碳價格定價機制,可化解當前諸多國際貿易中的碳泄漏爭端,減少由美歐碳邊境調節措施(類歐盟CBAM機制)引起的國際貿易沖突。
(9)為政府創造巨額財政收入新來源。資金短缺是各國政府推進碳中和進程中的難題之一。在CELM體系下,政府作為碳銷項的第一手開出者,通過負碳碳市場可以獲得較大的碳費收入,支撐綠色轉型,優化社會分配。中國如果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負碳交易市場和負碳輸出市場,即可獲得國際巨額負碳收入和交易市場結算收益。中國政府能夠將更大的資金收入用于加大減碳技術、減碳項目和減碳企業的支持力度。
(10)助力中國實現氣候雄心,成為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領導者。近30年來,西方一直站在氣候問題的道德制高點打壓中國。在綠色能源產業能力和特高壓輸電網(能源互聯網)優勢的加持下,如中國順利推行CELM體系,可以展現更為激進的氣候雄心,成為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領導者,在碳中和規則制定、碳定價和碳金融等領域有更大作為。
不僅如此,CELM體系原理可以升級成全新公共物品理論,為眾多跨時空超大規模復雜公共物品問題提供強大的基礎理論和解決方案,能夠推廣應用到更多國際社會大規模復雜公共物品問題上,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