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以理論和制度創新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

楊寶明博士與其研究團隊歷時三年的研究成果《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終于正式出版了。我相信這將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新的理論探索目標,開辟新的制度機制路徑。

如果說氣候變化問題在二十世紀還只是出現在科學家的論文和美國的科幻大片中,那么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頻發,已經讓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有許許多多切身感受了。今天早晨我正好看到一條中國新聞社消息:《自然-通訊》雜志最新發表的一篇關于氣候變化的論文稱,北格陵蘭島冰架正在快速消退,總體積從1978年到現在減少了30%以上。在未來三十到四十年間,人類社會必須解決過去兩百多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和生活消費大幅增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問題,給自己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減負降溫。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人類歷史上將第一次展開跨國、跨界、全球協作的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是一場空前廣泛而深刻的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也是一場空前廣泛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將在全球范圍興起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意味著在能源、電力、材料、建筑以及生產制造、交通運輸等諸多領域,將產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創新成果,一大批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將應運而生。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往往是思想理論和制度機制創新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而后者又成為前者的助推器。實現碳中和目標,在全球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乃至社會公眾人物中已經形成普遍共識,相關各方在技術和產業層面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躍躍欲試,而在思想理論和制度機制上,行之有效的創意和方法卻乏善可陳。因此迫切需要在已經形成的碳中和總目標這個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理論制度創新與產業科技革命協同推進。

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完整有效的碳排放責任、核算、定價、監測機制,保證順利如期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目標。這是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推動思想理論和制度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各國對碳排放責任的界定和核算、碳定價和監測機制,尚存在許多爭議,相應的實施方案也大都效率低而成本高,并且缺乏公平性,而碳排放責任的界定和核算是衡量能否如期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前提。就全球碳排放責任界定和核算來說,目前的理論大致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生產者原則、消費者原則、收益者原則和共擔責任原則。北京理工大學的余曉泓與詹夏顏曾經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給出上述四種碳排放界定核算原則的數理計算公式,發表在2006年第5期的《科技與產業》雜志上。

生產者原則由生產地區承擔區域內所有碳排放的核算責任;消費者原則是將最終商品作為碳排放量核算客體,最終商品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計入商品消費地區;收益者原則是計算最終消費品在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共擔責任原則是通過貿易地區間的進口與出口計算出各地區間的碳排放責任分擔比例,進而配合計算系數得出分攤后的碳排放量。

綜合考慮成本和可操作性兩方面因素,目前的全球碳排放責任界定核算體系主要是基于生產者原則來構建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核查原則就是基于生產者原則,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即在生產者原則下,產品生產者擔負了消費者的碳排放責任。如果沒有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么此原則尚可適用,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巨額的國際貿易造成了巨額碳排放量的進出口,因此碳排放量進出口與各國碳中和責任目標值的關系迫切需要理清。

特別是在目前的全球化體系中,發展中國家承擔了大部分生產制造,當然也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高碳、低附加值的產品,同時從發達國家進口低碳、高知識含量的商品和服務。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信出版社,2021年)中明確寫道,從1990年至今,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排放量基本持平,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增速卻很快,部分原因是富裕國家將高排放制造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

因此,生產者責任原則實際上是不應該被公允的,也達不到碳減排和宏觀經濟的帕累托最優;如果長期實行下去,將會導致全球碳市場有效性失靈。但在當前歐美主導的國際氣候經濟語境下,“生產者責任機制”和“誰排放誰負責”的原則,掩蓋了上述問題。

這就是本書強調采用消費者責任原則的重要原因。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交易自由的過程可以有效地調動和配置要素資源,從而使社會達到最大福利。據此原理,在促進碳減排問題上,消費者責任原則可能是比較有優勢同時也有效的。而按照制度經濟學理論,一個強有力的社會經濟制度,是通過集體行動來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來決定何為合理、何為有效的。

關于消費者責任原則,很早就有研究者詳細探討過。為了解決生產責任原則存在的諸多問題,丹麥能源學者杰斯珀·蒙斯卡與克勞斯·阿爾斯泰德·彼得森在2001年就提出采用消費者責任原則來核算一國碳排放責任。消費者責任原則與碳排放足跡的理念相似,將消費者消費的最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全部考慮在內。

但是,消費者責任原則也面臨一個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廠家生產了某種產品,因為市場需求變化等,沒有進入消費渠道,成為庫存,進而被銷毀,那么這個碳排放責任應該歸誰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能最理想的是共擔責任原則。該原則可以通過合理的碳排放配比,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承擔各自相應的碳排放責任權重。但是在實踐中,共擔責任原則卻難在如何計算出碳排放權重,特別是會面臨計算煩瑣的問題。

可以說,所有的碳排放責任原則和方法都各有利弊,可以一直討論下去,但是人類如何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卻刻不容緩。那么,立足于當下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條更加便捷高效、科學公允的碳排放量承擔機制,進而約束各個國家、組織、個體減少碳排放,同時又保證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呢?

目前來看,從公平合理性、可操作性綜合來看,消費者責任原則較為合理,但需要有一系列各方共同認可的制度和機制來落實,而且其執行成本又不能太高。

正是從這個愿望出發,研究團隊梳理了近20年來國內外關于碳減排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證分析,認為還是要從需求側著手,建立消費者責任承擔機制。為此,他們進行了大量周密細致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新公共物品原理與全球碳中和解決方案》就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具體體現。

本書認為,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理論都是基于外部性公共產品的經濟學理論,政策工具設計理論主要依據庇古稅原理和科斯的產權理論,演繹出碳稅和碳排放權兩種主要政策工具及其變種。從30多年來國際社會碳減排實踐演進進程來看,現有政策工具效果不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照此下去,碳減排總量難以實現IPCC設定的控制升溫1.5度內的目標。

這是本書的判斷,更是許許多多人的擔心。

本書提出,按IPCC目標實現碳中和,真正解決氣候問題,國際社會必須達成以下七個共識。第一,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所有國家和所有人要共同面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第二,所有人的碳排放權是平等的。不能用碳排放權去限制一部分人的發展,每一份碳排放都應該合理支付成本。第三,消費者承擔責任和成本。有需求,才有生產和碳排放。第四,消費者有知情權和選擇權??赏ㄟ^數字信息技術,理清全社會可信碳足跡,避免市場信息和價格信號失靈,保證市場有效。第五,發達國家、高耗碳人群要承擔相應責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為碳排放存量和增量承擔責任,高碳排人群應該支付足夠高的對價。第六,讓“真負碳”成為標準商品,全球可自由交易。一噸“真負碳”就是從空氣中拿掉一噸二氧化碳。第七,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實現政府和市場的協同發力,雙方邊界設置要非常注重效率和公平。

秉持上述理念,本書綜合諸多學科理論,進行周密而系統的集成研究,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構想,即新碳排放責任機制CELM,設計了相應的碳定價理論策略即整合碳定價方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基于CELM的“碳票管理系統CTST+“負碳”碳市場NCTM”1+1全球碳減排解決方案,試圖為國際社會提供一條全新的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這種可貴的思想理論探索和操作方案的設計,無論是對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機構,還是對企業和消費者,都應該會有所啟發。

本書在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全球碳中和目標頂層設計和落地方案等方面力圖實現突破創新的目標,并特別注重可操作性。至于具體內容,相信讀者見仁見智、“成嶺成峰”,恕我不在此一一進行介紹分析。

我在這里想強調的是,人類社會現在可能正在開啟500年未有之大變局。500年前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地球在人類的地圖上才真正畫成圓,由此出現了一系列思想制度的創新和變革,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人類邁開了工業文明的步伐,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此起彼伏,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工業化以來產生的溫室氣體也讓地球不堪重負,使得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如今,新的大變局已經開啟,這個大變局就是人類將迎來一個大網絡時代。這個大網絡時代的特征是數字智能化、綠色低碳化、人性化,要滿足人類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適、新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同時還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個大網絡時代下,必將催生新的思想和制度體系,以及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僅就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來說,就將會有制度機制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集成創新。本書中專題論述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是這樣一個符合全球發展大勢的新事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這本書所闡述的思想和方案是否完全被相關國際組織接受和采納,僅就其楊寶明博士及團隊成員嚴謹的研究過程、勇敢的創新精神、主動的歷史擔當,我想也應該得到讀者的贊許。

無論國際上確立使用怎樣的全球碳排放責任劃分原則,無論全球建立何種碳減排市場機制,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肯定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既要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引領,又要構建科學的治理體系,實現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特別是要在管理體制、市場機制、政策支持、創新環境、社會氛圍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綜合發力,使立法行政系統、技術創新系統、市場交易系統、社會環境系統與國際規則之間實現高度耦合、高效運行。

中國是碳排放大國,是國際碳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中國除了履行向全世界作出的“3060”目標承諾,還要推動各國之間碳定價、碳減排機制的建立與協調,為人類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放眼未來,只有那些真正洞見“雙碳”目標引發革命性變化和蘊藏巨大發展潛力的國家,才能在這個歷史進程中行穩致遠;只有那些主動順應碳中和發展趨勢,及時把握綠色、低碳和零碳轉型機遇的工商業機構,才能獲得發展先機;只有全球各國凝聚廣泛共識,建立高效合理的減排機制,協調一致開展行動,才能給人類所寄居的這個藍色星球創造充滿希望的明天。

同濟大學 劉興華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成員

2023年11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玉门市| 甘孜| 双江| 图木舒克市| 揭东县| 宜州市| 荔浦县| 萨迦县| 剑阁县| 积石山| 西充县| 兴宁市| 翼城县| 牙克石市| 中山市| 上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正镶白旗| 聂拉木县| 丰顺县| 正定县| 景洪市| 南昌市| 泾川县| 大洼县| 宾川县| 二连浩特市| 安阳县| 沧源| 吉木萨尔县| 宁国市| 阆中市| 巴中市| 万全县| 平潭县| 沐川县| 海南省| 黔西| 车致|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