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皇帝劉邦
- 白小龍編著
- 1611字
- 2024-12-23 17:37:40
沛縣出了個“劉亭長”
云從龍,風從虎,了不得的人物登場總要有個不平凡的時代背景。我們截取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時間節點——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秦國的統治者秦始皇嬴政終于揮軍掃平了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車轍寬度、統一文字),收繳天下兵器銷鑄為十二座銅人,并將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崇尚的法家治國思想推廣到全國,施行嚴厲的刑法管束天下的臣民。
為了嚴防那些對他的統治心中不服的“六國遺民”威脅自己,秦始皇用殘酷的連坐制度將監控的觸角深深扎進了每一座村落。所謂連坐制度,說白了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遭殃甚至全村也要受到牽連。按照秦律,百姓五戶人家或十戶人家被編成一個聯保組織,彼此要相互監視,聯保組織內若有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須及時告發,告發者有賞,不告者一律受重罰,這就叫做“什伍連坐”制度。
秦始皇用這種令人恐怖的極端政策和挑起人民內部矛盾的辦法震懾天下。政策一出,“立竿見影”,被揭發和連坐的“犯人”數目激增,不絕于路,百姓人人自危,人們路上碰面都不敢彼此打招呼,生怕遭來橫禍。天下為之噤聲,黎民有苦不能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遠在秦朝泗水郡(今江蘇省徐州、淮安、邳州及安徽省鳳陽、宿州、泗州一帶)沛縣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中陽里(今屬江蘇沛縣),村中的長者們正在為向縣里推薦一位新的亭長人選而發愁。
所謂亭長,其實相當于一個派出所所長,秦朝的時候規定十里為一“亭”,每個“亭”設一名“亭長”,主要負責緝捕盜賊、維護治安、傳遞朝廷文書這一類的工作,順帶也管一些小的行政事務,可以說是國家機構中最基層的職務。
亭長一職雖是芝麻綠豆一般大的小官兒,手下也沒幾個當差聽使喚的,但它卻手握著“什伍連坐”等苛政的裁判尺度,官不大還挺要命的。這也正是村里長者們為此發愁的原因——選個太怯懦的吧,上面派下來的任務完成不了;選個太強勢的吧,以后村里人難免犯了錯就是自討苦吃。所以,這個亭長必須找一個人緣好能服眾的,這是第一要素,能力上說得過去就行。長老們找來找去,村里老劉家的三兒子劉邦不錯,三十來歲的結實男人,人豪爽好說話,能力也可以。嗯,我看行!
我們的主人公劉邦,公元前256年生,成長在戰國末年,當時的沛縣屬于楚國境內,劉邦也就算是楚國人士。秦滅楚在公元前223年,楚國算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強勁最難纏的對手,戰斗打得很激烈,雙方幾十萬大軍反復拉鋸廝殺,最終楚國還是敗亡了。也不知小小的沛縣中陽里有沒有遭受當時的兵禍荼毒,成長于那個年代的劉邦倒是活得悠游快活。
劉家四個兒子,他排行老三,由于是父母老來得子,所以在家中也比較受疼愛,他不喜歡讀書,更不喜歡下地干活,父親常常因此惱火,訓斥他是“無賴”(這個“無賴”不是今天的含義,而是說劉邦對家中沒有貢獻的意思)。但性格豪爽的劉邦對此倒也不太掛懷,他喜歡的是美酒與美人,更喜歡結交四方朋友,十里八鄉的壯士豪杰都跟他有不淺的交情,這之中既有讀過書的鄉紳,也有渾身腥污的市井販子。當然,這時的劉邦和他的哥們兒誰也不知道未來彼此的榮華富貴和命運沉浮。由于劉邦對人寬厚,豪爽大方,又往往年長幾歲,所以兄弟們都尊他為“大哥”。
對于被推薦去當一個亭長,劉邦心里自然是十分樂意的。表面看起來整日游手好閑的他,心中其實抱負很大,三十好幾的人連房老婆都沒討到,整日守著屋子“啃老”也不叫個出息,更何況亭長大小也算是“國家公務員”,還時不時有機會到外面見見世面(亭長有負責押送犯人去外地的任務)。于是,主觀上積極,又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劉邦被順利地推薦為泗水亭長的“預備干部”,經過“縣里領導”一段時間的考核,劉邦正式成為了“泗上”亭長,泗上在今江蘇沛縣東。從此,他的人生機遇之門也就此推開了。
中陽里出了個“劉亭長”,村里的父老鄉親們接二連三到老劉家道喜,但誰也不會想到,二十年后,這個老劉家出來的“弼馬溫”一躍而成為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代開國帝王——“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