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樹的音樂異想世界:用音樂治愈疲憊的靈魂
- (日)村上春樹
- 1085字
- 2024-12-10 09:21:20
6.福萊:《安魂曲》(作品48)
安德列·克路易坦指揮,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Angel S35974(1962年)
安德列·克路易坦指揮,圣厄斯塔什管弦樂團日Seraphim EAB-5014(1950年)
娜迪亞·布朗熱指揮,交響樂團與合唱團,EMI 051-16359(1948年)
大衛(wèi)·威爾考克斯指揮,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Seraphim S-60096(1967年)
埃米爾·馬丁指揮,圣厄斯塔什管弦樂團,Disques Charlin(1965年)
歐內(nèi)斯特·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London 5321(1955年)

高中時,是在克路易坦(André Cluytens)指揮、1962年發(fā)行的唱片中初次聽到福萊(Gabriel Urbain Fauré)的《安魂曲》。費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與安赫莉絲(Victoria de los ángeles)的歌聲無比精湛、動人,讓人不由得反復聆賞。這張很多人喜愛的唱片也成了暢銷唱片,可以說是青史留名,也就不需要我再多說什么贊美之詞了。
又過了一些年頭,我聽到另一張克路易坦指揮的舊唱片。最初的感想就是“這音樂聽起來好老派”,但隨著一遍又一遍地聆賞,樸質(zhì)純粹的樂音逐漸打動我的心。它并非像1962年發(fā)行的唱片一樣,能喚起什么震撼不已的感動,而是令人察覺親密又貴重的某個東西只存在于那小小的世界中,雖然獨唱者們不是什么巨星級聲樂家,但他們的歌聲蘊含著渺小人們的真切祈愿。
法國知名作曲家,同時也是指揮家的布朗熱(Nadia Boulanger)是福萊的嫡傳弟子,她為老師獻上了一場心意滿滿的演出,雖然是用SP錄音重新處理的復刻版,音質(zhì)卻清晰得令人驚艷。對于克路易坦指揮的版本我再熟悉不過了,在我聽來,無論是流暢度、旋律還是各聲部的平衡,不少地方都與“我熟悉的版本不一樣”,所以格外有新鮮感,像是從不同角度眺望某尊巨大雕像,著實是一場從各個細節(jié)都聽得到女指揮個人特色的優(yōu)異演奏。
威爾考克斯(David Willcocks)指揮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的這張唱片,如同字面意思,合唱才是主角。合唱團是由16名少年、14位成年男子組成;因為2位獨唱者均為男性,所以女高音部分依循傳統(tǒng),由男高音(高音男童)擔綱,歌聲不可思議地緊揪人心。在圣三一教堂的錄音十分清晰,成就了這張不同于克路易坦(1962年發(fā)行的唱片)版本、清新又有魅力的杰作。
圣厄斯塔什教堂所屬合唱團在巴黎的教會體系中相當有名,這張唱片由馬丁(émile Martin)擔任指揮。它是臨時加上小編制樂團錄制而成的,有一種手工制作的感覺,雖然獨唱者們不是什么知名聲樂家,卻有著仿佛散步途中“偷窺一眼鎮(zhèn)上的教會,偶然聽到美妙樂聲”的親切感。演奏方面雖沒有引人注目的華麗感,卻能讓人慢慢心生溫暖的共鳴。
安塞美的版本恰恰與此形成了對比,這一版網(wǎng)羅了蘇珊娜·丹科(Suzanne Danco)、熱拉爾·蘇哉(Gérard Souzay),如此豪華的獨唱陣容,感受得到迪卡唱片公司的真心誠意。聲樂家們的實力不凡,卻讓我產(chǎn)生了些許違和感,不知是否挑錯了人選,總之,我就是沒那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