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樹的音樂異想世界:用音樂治愈疲憊的靈魂
- (日)村上春樹
- 1016字
- 2024-12-10 09:21:20
5.肖邦:《降A(chǔ)大調(diào)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Pf),Gram.LPM-18766(1963年)
阿圖爾·魯賓斯坦(Pf),日Vic.SRA-7721(1959年)BOX
弗里德里希·古爾達(Pf),London LD 9177(1955年),10英寸
維托爾德·馬爾庫津斯基(Pf),Angel S-36146(1963年)
維拉多·佩勒米特(Pf),日Vic.VIC-28040(1974年)
塔瑪斯·瓦薩里(Pf),Gram.136 455(1965年)

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是在高中時期,聆賞的是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這張唱片,也正是因為這段邂逅,肖邦的眾多作品中我特別喜歡這首《第三號敘事曲》。比較過里赫特與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的演奏之后,我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印象。兩者的錄音時間明明僅相隔四年,卻有種時光飛逝之感。美籍波蘭裔的魯賓斯坦秉持著“肖邦的音樂就是這么回事”的演奏理念,從節(jié)奏到響亮度,有如DNA般深植體內(nèi)。但是對于身為俄羅斯人的里赫特來說,肖邦的作品是異國音樂,他反而可以客觀地解讀樂譜,自由構(gòu)筑屬于自己的音樂,這種差異在肖邦作品的呈現(xiàn)方面顯得尤為突出。1960年,里赫特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上演奏了這首曲子,氛圍與這張唱片的演奏(錄音室錄音)可以說截然不同,就連節(jié)奏的表現(xiàn)方式也有微妙差異。雖然兩場演奏都很完美,但聆賞卡內(nèi)基音樂廳的現(xiàn)場錄音讓人不由得發(fā)出“哇喔”的驚嘆,演奏結(jié)束后觀眾席肯定會發(fā)出近乎“咆哮”的歡聲吧。
古爾達本來就很擅長演奏莫扎特、貝多芬等德奧派古典音樂,不過他在演奏非德奧派曲子的時候,也能展現(xiàn)饒富趣意的特色。相較于魯賓斯坦的演奏,古爾達的“肖邦味”比較淡,應(yīng)該說偏向舒曼風(fēng)格吧。他演奏精湛,卻像是在“演奏另一首曲子”。
一樣也是波蘭人,師從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的馬爾庫津斯基(Witold Ma?cu?yński)則是純粹的“肖邦主義者”,比魯賓斯坦年輕二十七歲的他詮釋的“肖邦感”卻比較趨近現(xiàn)代風(fēng)格。他在演奏時會下意識地避免左手的動作太大,以求編織出更知性、正確的音樂,也確實呈現(xiàn)出了肖邦風(fēng)格的樂音。雖然沒有里赫特那種帶點出乎意料的緊張感,但他本來應(yīng)該也并不追求那種感覺吧。
我很愛佩勒米特(Vlado Perlemuter)演奏的拉威爾音樂,他演繹的肖邦感也很精彩,樂音深沉又內(nèi)斂,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風(fēng)味,尤其這四首敘事曲,更是值得細細吟味。音樂家伴隨著音樂逐漸衰老的方式各不相同,佩勒米特應(yīng)該算是一種理想型。
匈牙利鋼琴家瓦薩里(Tamás Vásáry)的演奏中規(guī)中矩,但現(xiàn)在聽來,總覺得少了點驚喜。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可謂魄力十足,令人感到驚艷;我能聽出其中些許大時代的滄桑感,要是在音樂會聽到他演奏這首曲子,我應(yīng)該會大喊“BRAVO!”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