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場大敗西夏精銳騎兵的戰役之后,新軍在邊境地區站穩了腳跟,西夏軍隊短期內不敢再輕易發動大規模進攻。但薛懷文深知,戰爭遠未結束,西夏人向來狡黠,必然會尋找新的機會反撲。
薛懷文利用這段短暫的和平時期,進一步強化新軍訓練。他親自示范火器的操作技巧,讓士兵們更加熟練地掌握這些先進武器。同時,他還根據之前戰斗中暴露的問題,重新調整了軍隊的編制和戰術。將擅長使用火器的士兵與傳統步兵、騎兵進行更合理的搭配,形成了多個相互配合的戰斗小組,以便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戰斗力。
在京城,工部的工匠們在蘇文濤的帶領下,日夜鉆研火器的改良。他們不斷嘗試新的材料和工藝,力求讓火炮的射程更遠、精度更高,讓連弩車的發射速度更快、操作更簡便。為了獲取更多的靈感,蘇文濤還召集了各地精通機械制造的民間匠人,共同參與火器的研發工作。一時間,工部的工坊內充滿了創新的熱情和忙碌的身影。
而朝堂之上,對于新軍和火器的爭論仍在繼續。曾鞏雖然承認了新軍的實力,但他依然擔心過度依賴火器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他在早朝上向皇帝進諫道:“陛下,新軍憑借火器取得了一些勝利,固然值得欣喜。但火器終究是外物,若將士們過度依賴,一旦在戰場上出現火器故障、彈藥不足等情況,恐怕會陷入被動。臣以為,還是應當注重傳統軍事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不可偏廢。”
趙宏遠則反駁道:“宰相此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時代在變,戰爭的形式也在變。火器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戰場的格局。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加大對火器的研發和應用,而不是固步自封。至于火器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完善后勤保障和加強士兵的應急訓練來解決。”
柴峪靜靜地聽著兩位大臣的爭論,心中也在權衡利弊。他明白,曾鞏的擔憂并非毫無根據,但趙宏遠的觀點也有其合理性。沉思片刻后,柴峪說道:“二位愛卿所言都有道理。朕認為,傳統軍事技藝不可廢,火器的發展也不能停。我們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讓我朝的軍隊既有過硬的傳統本領,又能充分發揮火器的優勢。”
就在朝堂上為新軍和火器的發展方向爭論不休時,邊境傳來了新的消息。西夏軍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后,再次集結兵力,向新軍的防線逼近。這一次,他們似乎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采取了更加謹慎的戰術,不再貿然發動大規模的正面進攻,而是派出小股部隊進行騷擾和試探。
薛懷文得知敵軍動向之后,并沒有被敵人的騷擾所打亂節奏。他命令士兵們堅守陣地,對于西夏的小股部隊,采取以逸待勞的策略,只在敵人靠近時進行堅決的反擊。同時,他派出了偵察騎兵,密切關注敵軍的主力動向,試圖找出敵人的戰略意圖。
經過幾天的偵察,薛懷文發現西夏軍隊正在秘密集結大量的攻城器械,似乎準備對新軍防守的一座重要城池發動強攻。他立刻將這個情報傳回京城,并請求朝廷增派援軍和物資。
柴峪接到戰報后,意識到局勢的嚴峻性。他立即召集眾大臣商議對策,決定按照之前的決議,全力支持新軍。一方面,從附近的州縣緊急征調兵力,組成援軍趕赴前線;另一方面,加大對新軍的物資供應,確保火器的彈藥充足。
在援軍和物資抵達前線之前,薛懷文帶領新軍憑借著堅固的防線和強大的火器,成功抵御了西夏軍隊的多次試探性進攻。但隨著西夏軍隊的攻城器械逐漸準備完畢,一場激烈的攻城戰即將爆發。
攻城戰打響的那天,西夏軍隊推著巨大的攻城車、云梯,向著城池涌來。城墻上的新軍嚴陣以待,薛懷文站在城頭,親自指揮戰斗。當敵軍靠近時,他一聲令下,火炮齊發,一枚枚炮彈落入敵陣,炸得西夏士兵人仰馬翻。但西夏軍隊并沒有退縮,他們頂著炮火,繼續向前推進。
就在雙方陷入激烈交火之時,援軍終于趕到了。薛懷文見狀,士氣大振,他命令新軍打開城門,與援軍里應外合,向敵軍發起反擊。一時間,戰場上殺聲震天,新軍和援軍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沖向西夏軍隊。西夏軍隊被這突如其來的反擊打得措手不及,陣型大亂,紛紛向后逃竄。
這一場戰役,新軍再次取得了勝利。但薛懷文并沒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西夏人絕不會善罷甘休,未來還會有更嚴峻的挑戰等著他們。而在京城,這場勝利也讓朝堂上對于新軍和火器的爭論暫時告一段落。眾人都意識到,在這場戰爭中,新軍和火器已經成為了保衛國家的重要力量,必須繼續加以發展和完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進入了一個相持階段。新軍和西夏軍隊在邊境地區頻繁交鋒,互有勝負。但新軍憑借著先進的火器和靈活的戰術,逐漸占據了上風。而在國內,火器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許多工匠開始投身于火器制造行業,為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
在一次重要的戰役之后,西夏軍隊遭受了重創,元氣大傷。他們意識到,繼續與裝備精良、戰力強大的新軍對抗下去,只會遭受更大的損失。于是,西夏方面主動派出使者,向朝廷求和。
柴峪接到求和的請求后,召集眾大臣商議。經過一番討論,大家都認為,雖然新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但長期的戰爭已經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消耗,此時接受求和,對于國家的恢復和發展是有利的。于是,柴峪決定派使者前往西夏,與對方進行談判。
經過多輪艱苦的談判,雙方終于達成了和平協議。西夏向朝廷稱臣納貢,雙方劃定邊界,結束了這場持續多年的戰爭。
戰爭結束后,新軍凱旋而歸。他們受到了京城百姓的熱烈歡迎,成為了國家的英雄。而薛懷文也因為在戰爭中的卓越表現,被皇帝封為大將軍,成為了軍隊的最高統帥。
在戰后的慶功宴上,柴峪感慨地對眾大臣說:“這場戰爭讓我們看到了新軍和火器的力量,也讓我們明白了創新和變革的重要性。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要繼續加強軍隊建設,發展先進武器,讓我朝永遠屹立于不敗之地。”